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北京

老北京大爷讲述晚报情:《北京晚报》是百姓的贴心人

2018-03-16 11:46 编辑:TF008 来源:北京晚报

我叫秦玉贵,今年67岁,老家在大兴郊区,现住西城。我是个晚报迷,在这半多个世纪里,和晚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作者 秦玉贵


1999年8月9日,“晚报万期伴我行”栏目上刊登了秦玉贵的征文。 张林 摄

晚报是老北京人的“心爱物”

本来60多岁的我,老家又住在农村,怎么会和《北京晚报》结下了情缘呢?原来是这样:我有个姑奶奶,家住大栅栏西边的笤帚胡同。小时候,父亲常带我去看望她。

《北京晚报》创刊于1958年3月15日,那时我刚六七岁,在姑奶奶家住着时,每天下午送报的邮递员就在院门外喊“晚报!”有时是姑奶奶、有时是表姑就会拉着我的手出门取报纸。邻居的大妈大婶也会出来拿报纸,互相打招呼,聊会天儿才带着报纸回家。

最有意思的是到了晚上,全家人都回来了,吃过晚饭,家里识字的人坐在电灯下轮着看晚报,并讨论着晚报上的一些内容。人们都说北京人关心国家大事,爱讲政治,这话不假,从我小时候看姑奶奶一家人看报纸、爱讨论报纸上的事便可见一斑。从那时起我就喜欢《北京晚报》,觉得它就是老北京人的“心爱物儿”。那张四开四版、有着帅气报头的《北京晚报》,和慈爱安详的姑奶奶一样,是我挥之不去的美好记忆。

素昧平生的晚报人帮了我

1981年,我在原北京市高校招生办公室做宣传工作。根据工作需要,我们决定创办一份旨在宣传高校招生政策规定,指导高考生正确复习考试和正确选报志愿的小报,用来内部发行,并定名为《北京招生通讯》。

领导责成我全面负责小报的创编工作。说句实在话,虽然在此之前也做过一些文字工作,但报纸编辑却从来没干过。接受任务后,为了把报纸办得像模像样,我就想到能不能请《北京晚报》帮帮我的忙。我从小就对《北京晚报》有特殊的感情,从心里把它当作最可信赖的朋友。有事找朋友帮忙,这也是正常的想法。

记得一天下午3点多,我拿着自己用大白纸画的第一期《北京招生通讯》报样来到《北京晚报》的一间办公室,一位50多岁的女编辑接待了我。我向她说明来意,并把我做的“报样”给她看。

后来得知,这位大姐姓杨。杨大姐告诉我,画报样得用报样纸,在报样纸上根据稿件的字数、图片、表格的面积设计好位置,用尺子量好画出来,这样才能把报纸安排得合理、美观。她耐心地讲解了一张报纸版面应如何安排、设计,编辑该怎样约稿、选稿。然后,她又拿出一沓《北京晚报》的报样纸让我先用着。

正是在杨大姐的帮助下,我负责创办的《北京招生通讯》越办越好。几年后,这张小报改成了一份公开发行、拥有众多读者的《北京教育考试报》。这件事虽然已过去了近40年,每每回想起来,还是让我感激不已,晚报真是咱老百姓的贴心人。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