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文教

既是初中老师也是高中老师 集团制办学让老师们动起来

2018-03-20 11:28 编辑:TF003 来源:北京晚报

作为优质教育资源的两种扩增模式,学区制管理和教育化办学为提升就近入学率和缓解“择校热”发挥了重要作用——优质学校与普通校牵手结盟,实现了教育的精准扶持,让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最大化辐射。

李振英

然而,不同学校组成一个集团,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融合”。如何突破成员学校间的地理藩篱,实现资源的深度整合?作为东城区首个教育集团的五中教育集团近日有了新探索:打通不同成员校间、不同学段间限制,统筹资源配置,一中的课堂上出现了五中的老师,五中分校的老师站上了五中的讲台,“跨校上课”、“一师执多校”开始变得普遍。

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组建教育集团、实现人才间的校际交流是教育改革跨出的重要一步,教师间的校际交流带去了优质资源校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机制,实现了优质资源的辐射,盘活了基础薄弱校的资源,教师个人也实现了专业的成长。今后,五中集团将进一步加大对跨校交流教师的奖励和政策倾斜力度。

一人执两校

中考改革让“小学科”开始吃香

新学年之前,李振英已经在一中任教了十几年,从普通高中地理教师做到年级组长。去年暑假,正开始准备新学期教案时,李老师收到了新学年同时执教五中高一年级地理和五中分校初一年级地理的通知。

“两个学校、两个年级,压力山大。”一开始听到这个消息,李振英坦言,自己充满了担忧。首先,要离开熟悉的校园和环境,重新与两个几乎全新的学校文化进行融合。其次,要面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这对自己的教学也是一个挑战——这么多年来,除了偶尔给初中年级带过课,李振英大部分精力都扑在了高中教学上。此外,李振英也担心,两头跑两头顾,自己在时间分配上是否能做好调整。

虽然有担忧,李振英却是一点儿退堂鼓也没打。她了解集团这样安排的必要性,随着考试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往的“小学科”史地生政进入中考,自己执教的地理学科成了不少学生选择的“大科目”。在这样的背景下,集团内势必要对资源进行更好地统筹。此外,初中选考与高考选学的要求,让初高中的贯通培养和衔接也开始显得越来越重要。

真正接手了这个挑战,李振英感受到了十几年来未有过的新鲜感和活力。“以前教惯了高中,以为自己教初中的小孩可能不行,但是这一个多学期下来,感觉自己像是进入了一个新世界。”李振英说,初中地理学习难度更低,孩子们也更感性,因此上起课来就要尝试,使用更多的故事串联等深入浅出的方法,“一开始这个度也把握不好,就觉得怎么上着上着课,孩子们的眼神儿就散了呢,后来才意识到自己讲难了。”

此外,李振英在五中也感受到了专业教研的力量。之前她所在的一中,学校规模小,一个年级只有4到5个班,通常一名老师负责一整个年级的教学;彼此所教内容不同,交流起来自然也很难引发共鸣。但是在五中每个年级十几个班级的规模里,老师们共同备课,她切切实实感受到了专业引领。“从教十几年,自己也又重新成长了。”

从初中到高中

从孩子们的“大家长”到陪伴者

英语教师唐德军的跨校执教经历要更早一些。2015年,在五中分校带完新一轮的初三毕业班后,唐德军主动申请跟着学生一起“升”上了高中。

对于唐德军来说,这一调整带给他更多的是自己角色上的转变。初中时,五中分校对孩子们实行的是极为严格的管理,从到校时间到上课坐姿,大事小节都有着明确规范,“自己像是个大家长,什么都管。”而到了高中,学生自我意识觉醒,开始寻求更多的自我空间,“大家长”也面临着如何放手的挑战,“自己学着多观察,少介入。”在漫长的尝试中,唐德军开始逐渐把握好“收”与“放”的平衡,“即使孩子们提出的方案不尽完美,我也愿意让他们自己试错之后去改正,而不是一开始就指手画脚。”

这种“无为而治”给他带来了意外的收获。唐德军带的班级里,女生偏多,体育并不是孩子们的强项;但是高二运动会时,班上的学生们不甘示弱,发挥能动性,制定团体策略,将优势发挥到最大化,最后捧回了团体第一的奖杯。

除了在班级管理上更有效率,在教学上,唐德军也开始有新的体悟。此前,初中、高中两套班子,不可避免的问题是教学内容上的重复。拿英语里的定语从句来说,作为中考考点之一,它是不少初中英语老师们花大气力讲授的重点;但是,由于这个阶段的学生积累不够,很难对这一语法完全吃透。因此到了高中之后,高一老师往往需要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重新讲一遍。“其实初中时完全可以不讲语法,而只是进行大量的输入,帮助孩子们产生语感,在这个基础上到了高中再讲语法,就会更有层次、更有效率。”

唐德军说,能有这样一个宝贵的经历,自己特别幸运,“让我能够站在更高的高度、从更长远的方面来看待学生个体,陪伴他们从少年成长为青年。”

从高中到初中

在知识穿梭中实现无缝对接

在五中教了十几年物理的苏奇名,有着多年的优秀带班经历,带起高三毕业班都已经是得心应手;但在得知自己要调去五中分校时,第一反应是“任务艰巨”。“初中虽然简单,但是不一样,自己积累的经验都是高中的。”

苏奇名面临的挑战还不止这些。上学期开学之初,按照之前已经排好的日程,他没法第一时间去班上熟悉学生,而是要带队赴国外参加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人在外面,心里真是挂念自己这个小家。”此外,他带的两个初三班级还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科学实验班进度快,讲授时要衔接一定的高中知识;直升班进度稍慢,以初中物理知识为主;与此同时,有部分优秀的直升班学生在转入科学实验班后,这部分学生的课程也需要“私人订制”,“每天差不多得上三样新课。”

但在初高中知识的穿梭中,苏奇名开始慢慢揣摩出把初高中教学进行无缝对接的乐趣。比如,物理中最常见的“力”,初高中阶段都有所涉及,但是深浅不同,关于这个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也有区别。在面向初中生的内容中,提到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这其中其实已经有了‘牛顿第三定律’中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知识。”苏奇名说,贯通教学让他有机会思考,如何把不同学段知识融会贯通。

在苏奇名看来,高中生理解力强、执行力强,知识之间不需要过多的铺垫;而初中则不同,作为老师,就需要把知识点之间的阶梯缩小、再缩小,发动孩子们各种感官,让物理对他们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于是,拔河比赛、“筷子夹小珠”这样的游戏场景都被他搬上了课堂。

回首这一个多学期的新挑战,苏奇名非常庆幸,自己顶住了重重的压力,意志力经受住了考验。同时,对于自己从教经历而言,知识上更加一体化,更加了解学生,“在初中执教,更像是埋下一颗种子;如果有机会跟着这拨学生上了高中,就可以静静地守候着他们发芽生长。”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牛伟坤 文并图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