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北京

《北京晚报》60年:北京曲协副主席讲述与晚报的“三笑”情缘

2018-03-20 14:09 编辑:TF010 来源:北京晚报

2018年3月20日讯,1958 年,《北京晚报》创刊的时候我10 岁。晚报一经问世,就受到北京市民的青睐,我们一家老少,对晚报更是情有独钟。那时候的《北京晚报》,不仅邮局卖,有一阵儿邮递员也代卖,我们家买的晚报,多是由报贩走街串巷到胡同里叫卖的。

崔琦,字时之,著名“曲艺杂家”。现任北京曲协副主席。

一笑:买份报追出两条胡同

笑的会议 刊登于1980年5月9日 晚报4版

那时我家住平房大杂院,听到门口有“晚报!《北京晚报》!”的叫卖声,我妈就找出二分钱递给我说:“快,卖晚报的来了!”有时候因为动作慢了一点,追出两条胡同才买回一张晚报。还有的时候,家里已经买了晚报,爸爸下班又带回一张来。不过没关系,送给没买到晚报的邻居,二分钱能送个人情;还有的时候,没买着晚报,要等到第二天早上去街坊家借,要是当天晚上去借,街坊大婶会说:“你叔下班回来还得看呢!”——这情形现在的年轻人听了也许会说,二分钱一张的报纸真有那么大魅力吗?其实我说得的一点儿也不夸张,因为那时候的北京寻常百姓家,一没有收音机,二没有电视机,更没有电话,至于BP 机、手机,则不仅是没听说过,也是从来没梦见过的东西。于是二分钱一张的《北京晚报》就成了全家唯一的精神食粮。那时晚报一张四版,却十分耐看,全家人你看完了我看,有时我还主动给爸爸、妈妈读报,三四年级的我,开始“显摆”自己“有文化”了。从那个时候起,买晚报、,看晚报成了我们一家人不可或缺的文化生活。

当时我们最爱看的就是“五色土”副刊,一个版面,内容丰富,有“一夕谈”、“谈北京”、“一分钟小说”、“古城纵横”、“笑林”、“文艺随感录”、“语文知识”、“长篇连载”等诸多栏目,文章都不长,知识性、趣味性并重;“五色土”这一个版面,要求每天要刊发包括书法、剪纸、漫画、谜语等在内的10 篇(幅)作品。晚报京味儿十足,北京人都把她将其视为朋友。上中学以后,我看晚报上了瘾,尤其喜欢临睡前躺在床上看,觉得是一种享受。正当我开始学习创作的时候,晚报停刊了。

二笑:闺女获奖率比我高父女俩投稿晚报

笑的会议 刊登于1980年5月9日 晚报4版

1978 年1 月31 号,《北京日报》副刊发表了我与侯宝林先生合作的相声《学习简化字》。后来又陆续发表了几篇曲艺作品,这样就和赵尊党等几位编辑熟识了。1979 年底,当时在晚报参与复刊筹备工作的刘孝存给我寄了几期试刊的《北京晚报》,这让我喜出望外:晚报要复刊了!那时候年轻,也没有这方面的意识,那几期试刊的晚报要是保存到现在,那该多有意义!

我在《北京晚报》发表的第一篇小文是一则消息,报道了全国相声创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文章,题目是《笑的会议》,由过士行编辑,刊登于1980 年5 月9 日。晚报正式复刊后,我心气儿正高,精力充沛,遵循“以勤补拙”的座右铭,大量写东西,一分钟相声、岔曲、梅花大鼓小段、杂文、评论、特写、专访、曲坛轶闻……,大部分发在“五色土”副刊和文化新闻版。近日我翻看了已发作品(包括对联、书法),几十年累计竟然有200 余篇(幅),还有那么一两次同一天发了两篇。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有《梁左的一副对联》、《石富宽作“人质”》、《侯宝林乘车遇险》、《近访马三立》、《书法票友马季》、《编辑给我改名字》、《观启功先生写字》等。我自己比较喜欢的是1993 年4 月26 日发表的《笑谈BP 机》和1994 年1 月15 日发的《三十二个旧信封》,这两篇都获得了“优秀作品奖”。

受我的影响,我女儿崔欣欣也给晚报投稿。她投的两篇稿子都被采用,其中一篇还获了奖。,她曾不无自诩地说:“爸,您在晚报发稿200 篇,两篇获奖,比例是百分之一;,我写了两篇,一篇获奖,获奖率百分之五十!”说罢,父女俩哈哈大笑。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