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文化

“两岸青年戏剧人才培训扶持计划”搭建两岸艺术家交流合作平台

2018-03-22 08:16 编辑:TF003 来源:北京晚报

2018年3月22日讯,由中华文化联谊会、北京市文化局主办,北京市海外文化交流中心、《新剧本》杂志、台北市文化艺术促进协会承办,北京戏剧家协会协办支持的“2017两岸青年戏剧人才培训扶持计划”,目的和宗旨正是要充分发挥京台两地文化资源优势,推动两岸戏剧文化交流,搭建两岸青年艺术家合作的平台,孵化优秀戏剧原创作品。

台北艺术大学老师带领京台两地学员一起参加戏剧工作坊

2017年12月10日到16日,由来自北京演艺集团、北京人艺、《新剧本》杂志、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市曲剧团的青年戏剧人才组成的“2017两岸青年戏剧人才培训扶持计划”台北出访团,在台湾培训一周,在台湾资深媒体人、戏剧人黄寤兰的精心安排下,观摩参观了松山文创园、台湾戏曲中心、国光剧团、两厅院的戏剧院、音乐厅、实验剧场、小演奏厅、台原偶戏馆、大稻埕戏苑、优人神鼓、果陀剧场、台湾表演艺术中心、台北艺术大学、中山堂、台北书院等台湾戏剧文化机构,并和这些机构的相关专业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对台湾戏剧发展情况有了深入的了解。

这些学员在此次赴台培训学习之前,还和从台湾来京的学员一起,在北京进行了十几天的集中学习和参访交流,蓝天野、万方、濮存昕、王可然等十多位业内专家、学者,都为他们进行过授课或工作坊训练。本报记者跟随这些学员,见证了他们在北京和台北两地的学习培训经过,也深感到此次活动的用心良苦和重要意义。

访台行程满满 深入了解台湾戏剧现状

此次“2017两岸青年戏剧人才培训扶持计划”在台湾的日程,每天都安排的极为满当:每天早上8点多从酒店出发,上午听台湾戏剧专家讲课;中午在教室匆匆吃完盒饭后,下午便去台北各重要戏剧机构参观访问交流;晚上还要和台湾青年戏剧人一起做工作坊、剧本朗读,讨论剧本创作……每天都要到晚上10点多才能下课,连导游和大巴司机都早就下班了,所有学员只能自己打车回酒店。每天大家都累得半瘫,但在精神上却都感觉收获极大,每一堂课,每一个戏剧团体,每一个接触交流的人,都给大家带来既新鲜又感动的感受,让每一个学员都兴奋感慨不已。“这一周的学习,真是收获太大了!我们似乎沐浴在一个新的知识海洋中,一直被感动、被震撼、被启发!”中央戏剧学院的在读博士、青年编剧钟海青的这番感慨,也代表了所有学员们共同的心声。

此次访台培训学习之行,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参访台湾各个和戏剧相关的团队、机构。

团员们第一个参观的是台湾戏曲中心,国光剧团团长张育华负责接待大家。国光剧团是台湾最具知名度的戏曲剧团,这些年不断尝试于古雅传统中熔铸现代意识,灵活运用剧场观念,除经常搬演传统经典剧目外,也编创了许多精彩新戏,从文学、历史及民间传说中构思出具备人文色彩的新剧目,如《金锁记》、《三个人儿两盏灯》、《阎罗梦》、《王有道休妻》等等。国光剧团团长张育华向大家详细介绍了国光剧团的创作理念和运营模式,大陆学员们在惊讶于国光剧团用有限的资源及人员,竟创排了如此多优秀剧目,打造出品牌特色的同时,也深深认同国光剧团一直坚持的“创作应具有当代性”的这一理念。

台原亚洲偶戏博物馆是个非常特别的私人民间博物馆,馆长罗斌是个荷兰汉学家,在中国大陆生活过4年,在台湾24年,说一口流利的汉语,还会闽南话。自称是台湾人的他,一直致力于亚洲偶戏的研究、收藏、演出和推广宣传,成绩斐然。罗斌说,偶戏蕴含着丰富鲜活的民间文化和人类历史,他当年的博士论文题目就是《泉州木偶戏研究》。多年来,他从全世界各地搜集了大量珍贵精美的偶戏藏品,尤其是亚洲木偶,但他的个人博物馆空间有限,只能展出3%的收藏品,他有些无奈又有些自豪的说:“和故宫一样。”作为一个外国人,他竟然促成了台北所有小学生都可以来参观这个既有大量珍繁品种、又有各种互动娱乐的民间偶戏博物馆,其热忱和专业都令大家感动尊敬。

由金士杰担任团长的台湾80年代最重要的剧团兰陵剧坊,明年将迎来40周年庆。学员们拜访台湾著名表演团体优人神鼓的时候,正赶上优人神鼓创始人、也是兰陵剧坊的重要元老刘若瑀正和金士杰等人开会,筹划明年的重要演出。刘若瑀的女儿、也是优人神鼓下属的金石优人艺术总监陈紫伦向大家详细介绍了优人神鼓传奇性的历史和发展,以及其独特的创作理念。

优人神鼓前身为优剧场,1988年由创办人刘若瑀于木栅老泉山创立;1993年,从印度游历归来的黄志群受邀加入,担任击鼓指导,提出了“先打坐,再打鼓”的理念。优人神鼓以“活在当下”,“活的表演”为追求,揉合波兰戏剧大师果托夫斯基 Grotowski身体训练、东方传统武术、击鼓、太极导引、民间戏曲、宗教科仪、静坐等元素,创立出一套独特的表演形式,成员远离繁华都市,驻扎在木栅老泉的原始森林中,在山上打拳、打坐、打鼓,在拥挤纷乱的世界保持内心的宁静,表演富有力量,又禅意十足。陈紫伦自幼受家庭影响,同时也得到果托夫斯基亲传,年轻有为,思路开阔,为优人神鼓又开创出一片未来发展的空间。这两代人,既得台湾戏剧文化传统浸润,又得国际戏剧大师亲传指点,其行为处事和思维了解都非凡不俗。

经常来大陆演出的果陀剧场,是台湾演出场次最多的民间戏剧团地,政府每年只给补助预算的5%,而他们必须挣出95% 运营费用,真心不易。

在台湾专业戏剧领域老师讲座课程学习中,主办方分别请到了美国纽约大学戏剧研究所博士周慧玲、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系副教授黄建业、台北艺术大学传统音乐系所兼任助理教授施如芳、银翼文化艺术总监黎焕雄四位老师为大家授课。

在原创戏剧工作坊训练这一活动中,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硕士毕业的姜富琴老师邀请了一些在当代台湾戏剧舞台上活跃的青年编剧与大陆年轻学员及众位老师进行交流,并一起做系列戏剧练习。交流过程中,彼此交换两岸不同文化环境下的创作理念,于差异中寻觅艺术的共性,收获良多。

学员收获多多 希望更多沟通交流

这次赴台学习,开阔了大家的视野,使两岸戏剧人在交流学习中深入了解到彼此戏剧的创作情况,也为各自今后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土壤与养分。不仅让北京演艺集团艺术生产管理部副主任、《新剧本》杂志执行主编林蔚然和北京市人民艺术剧院创作室主任、国家一级编剧吴彤这样的资深编剧都很有感触,而且更让年轻的学员们收获良多。

参观台北艺术大学剧场

来自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的编剧丁嘉鹏表示:“有幸作为学员,参与两岸文化业务交流,在师长们搭建的平台中求学问艺。传统与现代的合流碰撞,在宝岛上开花结果。老艺术家和新锐创作者的艺术成果,得以使笔者感触到了当代文艺发展的尖端成绩。台湾京剧(即国剧、平剧、旧剧)、歌仔戏与偶戏的传统积淀,既是别具一格的靓丽风景线,也是参考镜鉴的绝佳范例,于创作中吸收,更是他山之石。台湾同胞谦虚认真的求学态度与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让刚刚步入工作岗位恰逾一年的我,更觉学无止境。对于我们这些来自院团和艺术院校的编创者而言,无疑是一种鞭策。祖国大陆与宝岛之间,自古以来血浓于水;贯通了东海、南海的台湾海峡,从来都是友谊的桥梁,一切都阻挡不住两岸人民携手共进的共同愿景,而艺术便是其间的绝佳纽带。更应藉此开拓视野,大胆求索,敢于解构,不忘初心。感谢师长们对我们青年戏剧人的提携与厚爱,关怀与呵护。定当继续创作、永攀高峰,不辜负各位的殷切希望。”

北京曲剧团的编剧张帆也是参与此次活动的学员,她说:“这次为期一周的台湾学习行程丰满和忙碌,太多的信息每天涌入脑海,新的知识,新鲜的刺激和充实感像是在坐飞车,同样是使用中文母语的地区,戏剧生长和生存的土壤却不尽相同。台湾给我的感觉比北京更加悠闲,富有文艺气息,从松山文创园区到北艺大的剧场、大溪,台北所见的人事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步调和韵律。去国光剧团、果陀、优剧场、两厅院等剧团和剧院的参访非常有意义,作为当代的戏曲和戏剧编剧,如何传承传统,接续现在,连结未来,国光剧团的尝试和探索非常有意义和参考的价值。优剧场负责人刘若瑀母女的讲述和对自身的探索和艺术的追求,故事和人的本身就像是一本厚重深沉却又举重若轻的书,你是谁,你要追求的是什么,艺术本身是一种何其珍贵而难得的宝物,它值得我们付出一生的努力去追寻。台湾的主讲老师也很有风格,不一样的戏剧表演和写作训练打开了更大的创作空间。看的台湾获奖剧本《吉卜拉》在两厅院的演出,感慨于台湾年轻剧作者对现实生活敏感锐利的视角和刀刀见血的犀利,梦幻的戏剧结构也有别于我们常见的剧场戏剧。台湾这边的学员和专家老师都很好,结下的情谊和友谊希望能在未来开花结果。”

中央戏剧学院的在读博士钟海清感慨道:“通过两岸青年戏剧人才培训扶持计划,让我们在短暂的一个星期交流之中,遇到了那么多高质量的课,如周慧玲、黄建业、施如芳等;参访了那么多高质量的文化艺术机构,如台北艺术大学、台北表演艺术中心、台北故宫、果陀剧场、台原偶戏馆等。我们似乎沐浴在一个新的知识海洋,一直被感动,被震撼,被启发。不忘初心,真诚做戏。我们发现,即使台湾的艺术家在经费的限制之下,或者碰到了挫折,也能凭着巧妙的构思和真诚的个性,创造出许多优秀的打动观众的艺术作品。如优人神鼓的表演艺术家刘若瑀,为了打造一个艺术精品,可以用上几年的时间和精力。又如银翼文化的艺术总监黎焕雄,三十年来一直创作着自己的探索戏剧,从未忘记本真之心。面对过去、走向未来。台湾的戏剧家在创新与传承上的尝试,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们不割裂传统的元素,但整个作品又呈现出当代艺术的特性,让年轻人更容易接受传统文化。例如,国光剧团在维护传统的同时,衔接当代探索未来,用人性思维让‘传承成为一个品牌’。总之不仅是创新,更重要的是走向未来。时光飞逝,脚步匆匆。感谢全程陪伴学员的北京老师,感谢接待我们的台北老师。多希望这次赴台交流不是一个星期,而是两个星期、一个月……我们可以参访更多的地方,可以与台湾戏剧青年交注得更深。”

中国戏曲学院的在读硕士俞思含也表示:“这次赴台学习,相当程度上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在交流学习中,使我们深入对比了解到两岸戏剧的创作情况,为我们今后的创作提供更多的土壤与养分。”她特别提到,被誉为“当代台湾戏曲的最佳诠释者”的施如芳老师的讲座课程,让她受益良多。“在来台湾见到施如芳老师本人前,我便看过其诸如《燕歌行》、《梨园天神桂郎君》、《狐公子绮谭》等在内的许多戏曲作品。正如施老师在课上所说:‘我一向写戏,意在笔先都为了写人,总要跟着主人翁个性走,走出非如此不可的命运感,才自觉写出无可取代的情节,不虚此行。’施如芳老师所创作的一系列戏曲剧本里,或是剧种不同,或是题材不同,或是风格类型不同,但总有一点是相通的,便是其剧本里人物的性格皆十分生动鲜明。施如芳老师在以古典之美连接当代意义,将创意元素与文化内涵融于戏曲的形式之中的同时,着重刻画人物形象,将人物的心理描摹地细致幽微,这对我在戏曲创作中,启迪颇多。”

台湾本事剧团创办人、编剧、制作人邢本宁参加了北京、台北两地的培训,她也发自肺腑的表达了内心的感动和感谢。她说:“我写戏曲,还斗胆有志写京剧,故此绝对不能不来北京,领受帝都深厚的历史传统与人文底蕴。万分感谢2017两岸青年戏剧人材培训扶持计划,提供了实现这个心愿的机会,见识领军剧坛的风流人物,感知大都会急速汰旧新的脉动,领受来自全中国最优秀青年编剧同行们的鲜活创意。这些宝贵经验,无疑都将滋养每一位学员的写作,化为撼动心灵的剧本。万分感谢能有机会参与这次课程,我将竭尽所能地将诚实与美的品格镕铸在我的笔下。也谨此祝愿在坐的每一位在戏剧创作与事业中,找到能够撼动人生命深处的能量。”

作为“2017两岸青年戏剧人才培训扶持计划”台北出访团的团长,北京演艺集团总经理助理、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宁对此次培训效果非常满意:“看到两岸青年戏剧创作者如此活跃的程度和出色的表现,让我们对未来两岸青年戏剧创作者的交流与合作也更有信心了。”

2017两岸青年戏剧人才培训扶持计划充分发挥了京台两地的文化资源优势,拓宽了两岸青年戏剧创作者的视野,让他们在共同学习和交流中增进理解,创新两岸的戏剧合作和培养模式,促进戏剧创作新生力量的前进与发展,为推进两岸戏剧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王润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