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今日主打

北京晚报创刊60周年展:七旬“老粉丝”赶路三小时来看“报”

2018-03-22 11:41 编辑:TF010 来源:北京晚报

2018年3月22日讯,“我是晚报的‘同龄人’,今年正好60岁!从创刊发行至今正好一个甲子,很不容易。今天,我在这里代表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向在座的诸位晚报的忠实读者表示敬意和欢迎!”昨天是《北京晚报》读者活动日,近百位晚报“粉丝”来到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共同聆听了馆长吴志友为大家带来的题为“孔庙国子监里思先贤”的讲座。

白继开/北晚新视觉供图

“我们现在所在之处,正是在乾隆皇帝未建辟雍大殿之前,皇帝们讲学的地方。”早晨9点半,国子监彝伦堂内,读者们聚精会神地聆听着吴馆长的讲座。坐在前三排的听众还穿着汉服,看上去很有仪式感。“我们社区自办了‘国学社’,作为成员,我们都对这次讲座抱有很大的热情”,来自澐澐国际社区的读者冯先生说。冯先生告诉记者,作为一个“老北京”,他对晚报一往情深。“尤其是过去在媒介还比较单一的时候,报纸是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东西。《北京晚报》的内容又特别亲民,很多生活常识、保健卫生知识,都是从中获取的。我最喜欢的就是‘五色土’副刊,文艺、雅俗共赏!”

同样是晚报老粉丝的还有年过七旬的魏世勤,他为了来看看正在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举办的“北京晚报创刊60周年展”,坐了3个多小时公交车,特意从顺义牛栏山赶来。“我就是为晚报来的!我打小儿就看晚报,在西四北大街小学上学的时候,我还卖过晚报呢!二分钱一份。”魏世勤说,他对晚报的痴迷到了“一天不看,浑身难受”的程度。“几乎每天都要去顺义图书馆看报纸,哪天有事儿去不了,肯定得去报亭把买一份《北京晚报》。”魏大爷从随身携带的环保袋中掏出了一份前一天的晚报,“今天进城这一路,我把昨天的报纸都‘学习’完了!”

除了年长的读者以外,也有不少年轻人来参加昨日的读者活动日。建国门街道宣传部就组织了50来位街道内的通讯员、舆情信息员等与新闻宣传工作密切相关的工作者前来听讲座、看展览。“看了晚报60周年的宣传片,我深受感动。它不仅记录了报纸每天出报的过程,也让人看到了新闻工作者的理想和付出,令人感同身受!”来自建国门街道工委宣传部的邱琛是90后,去年11月刚刚入职。在学校里学习新闻专业的她看得热血沸腾,“我看到了一份报纸的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祝愿《北京晚报》越办越好!”

“真没想到,我从小儿生活的地方,居然出现在《北京晚报》的头版显著位置!”苏州社区服务站副站长丁梓洋指着展板上1958年3月15日《北京晚报》创刊号头版头条——《赵堂子居民开怀大鸣放》对记者说。丁梓洋从小住在小羊宜宾胡同,跟赵堂子胡同相邻,现在工作在苏州社区,“一直就跟咱们日报、晚报是邻居!”朱启钤故居、“火烧赵家楼”……对这一片儿的历史、文化,丁梓洋如数家珍。“去年起,为了方便党员、居民和群众读报、阅报,我们在辖区内建立了党报阅览室。《北京晚报》无疑深受居民的喜爱,是大家获取新闻、汲取知识的重要来源。”

来源:北京晚报  孙乐琪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