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北京

【北京人在他乡】电场职工穿10公斤重工服在雪原上追风逐日

2018-03-22 11:24 编辑:TF008 来源:北京晚报

2018年3月22日讯,三月的北京已经是春意盎然。在距北京一千多公里的内蒙古霍林郭勒,却还是一片冰雪世界。茫茫雪原之中,京能集团新能源公司的霍林河风电场就像是一个孤岛。北风裹着雪花推动桨叶,化作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却也让气温降至更低。对于电场职工施雪城而言,在这样的天气爬上70米高的风机工作,早已成为家常便饭。

三伏天穿秋裤

出门检修之前,施雪城换上厚厚的工服,整个人仿佛大了一号。这套工服加上安全衣有10公斤重,无论谁穿上都会显得臃肿。不过,在这个地方,穿多厚都不为过。

霍林郭勒的冷是有名的。用电场职工的话来说,这里是“避暑胜地”。七八月份,不但不用开空调,还得穿秋裤才不会感觉冷。到了冬天,这里的平均气温能达到零下二三十度,而电场所在的位置,气温能达到零下45℃。今年年初的时候,电场租来吊车对一台风机进行抢修,结果吊车的液压装置在低温下居然失灵,加热了一个半小时才恢复正常。

最冷的时候,也是电场最忙碌的时候,因为风力最大。这对于风电场而言,正是发电的黄金时间。冬季的日常检修就显得尤为重要。戴着眼镜、一脸书生气的施雪城今年刚29岁,就已经当上了霍林河风电场的安全主管。他的职责是保证这里的53台风机都能正常运行。

在大雪和低温下工作,特别考验一个人的毅力。即使穿着10公斤重的工服,但保暖效果也很有限:手伸到外面不到两分钟就会不听使唤,手机更是频频被冻关机。施雪城和他的同事们每次出去检修,都会带上两部充满电的手机,在这样的环境工作,一旦失联,后果不堪设想。

很多时候,风也会给施雪城他们带来麻烦。外出检修都要用到车,铲车的使用率也特别高。施雪城说,这是冬天用来开路的。有时候遇上“白毛风”,前面刚开出一条路,后面又被吹过来的雪盖住了。“雪大的时候,开出来的路就像一道雪沟,车走在里面根本看不到外面什么样。”

就在这样的苦寒之地,只有16名职工的霍林河风电场去年总发电量为1.97亿度,盈利3000万元,成了京能新能源公司的“效益明星”。而在前几年,这个风电场还处在亏损边缘。风电场扭亏为盈的过程,也是施雪城成长的过程。

爬70米高检修

2012年7月,施雪城从东北电力大学毕业,到霍林河风电场报到。坐了7个多小时的车,才到达位于霍林郭勒市郊的风电场。夏天的霍林郭勒草原郁郁葱葱,是一年中最美的时候。但一下车,施雪城的女友就哭了。

“我本来没觉得有什么,她这一哭我也有点难受。”毕业之前,施雪城本来和南方的几家企业已经谈定了意向,因为女友和京能签了约,他最终也选择了这里。虽然早就知道风电场远离市区,但这里的情况还是超出了他们的预料。霍林河风电场距市区40公里,最近的居民点也在5公里之外。因为实在太过偏僻,快递只能送到附近的小镇上,再由电场的司机开车去取。

很快,真正的考验来了。对于风电场职工来说,爬风机是必备的技能。一台风机70米高,相当于23层楼的高度。检修工作主要在设备层里进行,相当于在23层楼的楼顶工作,而风机内部没有电梯,只有长长的梯子。对于一般人来说,光是顺着梯子抬头往上看就让人瑟瑟发抖。

施雪城还记得第一次爬风机时的情景。“抬头一看,腿就不听使唤了。”陪他一同检修的一位老员工不停地为他鼓劲:“你先上,有我在下面呢,你就放心吧。”几十分钟后,施雪城终于战胜了恐惧,第一次站在了设备层上。他感慨地说,这句话他一辈子都忘不了。

学会了爬风机,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很快,施雪城发现自己的专业知识不够用了。施雪城学的是电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他刚上大学时,风电在中国刚刚兴起,大学里还没有设置风电这个专业。来到风电场,意味着他必须重新学习。没有老师,施雪城就向风机厂家的技术人员请教;没有课本,施雪城就天天抱着风机的说明书琢磨。

霍林河风电场是一个建设比较早的电场,当时的风机设备技术不成熟,导致故障频频,严重影响了企业效益。故障多,就意味着工作量大,施雪城却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每次检修,施雪城都要在设备室里待上小半天。风机的设备室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在里面工作看不到外面的情况。很多时候,施雪城一忙起来就忘了时间,修完一台风机,外面已经是满天星斗。

“有时一天都没吃饭,却不觉得晚,也不觉得饿,反而还挺兴奋。”他很享受这种成就感。

三年没回家过年

每天一睁眼,施雪城就会有紧迫性和使命感。“风机是有保修期的,过了这个期限,再请厂家的人来修就不那么容易了。”而且,维修的成本、停机的损失,都和电场的效益挂钩。作为电场管理层的一分子,施雪城不能不考虑这些。

为了能掌握更多技术,每次发生集电线路跳闸、风机大修时,施雪城总是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现场分析查找原因,跟着一起排除故障;没有故障的时候,他又一头扎进学习中,查图纸、整理资料、针对设备的缺陷编写整改方案。值夜班的时候,别人都在没有故障时休息一会儿,他却利用这段时间查阅风机的控制逻辑图。短短几个月下来,他就把两千多页的控制逻辑图“吃透”了,各种保护设置、控制原理烂熟于心。

随着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施雪城很快超越了同期的其他同事,以第一名的成绩成为京能集团备战全国第二届电力行业风电技能检修大赛的参赛队员。在这场全国大赛中,施雪城和来自“国字头”央企的同行同场竞技,不但为集团斩获了“团体三等奖”的荣誉,在个人比赛中还荣获了“全国优秀选手”。

为了备战这次比赛,他顶着来自亲友的压力推迟了和女友的婚期。“只有参加这样的比赛,才能知道自己在同行业到底是个什么水平。”施雪城说,他对家庭的亏欠实在太多了。为了电场,他曾经三年没有回家过年。但亲人的理解和支持,让他安心在雪原上挥洒青春,建功立业。在整个风电行业,这样的付出十分普遍。京能集团新能源公司党委书记康龙有一句“名言”:新能源发电是“追风逐日”,这是一份孤独的事业。康龙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曾在乌兰察布工作过九年半。离开北京的时候,孩子是小学五年级,等调回北京时孩子已经上大二了,而这样的事和人还有很多……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王琪鹏 文并摄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