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盘点有趣的知识微信公号:“混子曰”重新演绎宋徽宗 “字媒体”玩转中国风

2018-03-27 14:12 编辑:TF010 来源:北京晚报

网络时代让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日常的阅读也越来越趋向于简明直接,当尽心竭力的铺陈变成了“累赘”,当构思精巧的伏笔被视为“拖沓”,那些看起来缓慢、厚重的知识就离年轻人越来越远。

作者:袁新雨


眼下,即便是再好的内容也需要一个更为简单、明快、吸引人的言说方式作为“外衣”。因此,一大批如罗辑思维、六神磊磊读金庸、字媒体、混子曰等网络新媒体,在网络上受到大家追捧。他们既有精心制作的内容,又用网络时代的语言来表述,获得了网友的一致“点赞”与关注。这种形式也逐渐唤起了人们学习的愿望。

其实这也与当前互联网的发展态势有很大的关系。很多网络平台已经度过了单纯追求流量、阅读量阶段,转而越发注重推送内容的质量,在吸引读者的前提下,同样注重传播知识。

这就为平台和读者都提出了要求:平台要尽力保证自己知识的准确性,而读者则需要保持谨慎的态度,对于接触到的知识存疑,之后进行甄别。当然,如果读者既能通过轻松的语言,又能在短时间内获取知识,甚至是激发对于某一领域知识的兴趣,无疑是幸运的。

“硬”知识借助流行的表达方式

曾经,阅读既是学习也是消遣。那时的阅读是缓慢的,浩如烟海的书籍、经典需要一个读书人用十余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读。如今,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质变。几乎无所不能的互联网可以让人们看电影、电视剧、玩游戏。而轻松的消遣形式要比读书更容易,对于绝大多数人,即便是阅读、学习也更倾向于简洁明了的内容以及新颖的表达方式。因此,一些结合了网络时代元素,且在内容上又有保证的“自媒体”广受大众追捧。

如罗辑思维、六神磊磊读金庸、字媒体、混子曰等新媒体内容生产者,都有着很大数量的用户。这些内容生产者往往有着鲜明的个性,有的根据已有的经典文本进行主观而又能自圆其说的阐释,自成一套体系;有的开辟种种具有很深文化意味的栏目,通过“朋友圈”与知识百科结合的形式普及文化知识;有的则是通过幽默的语言与生动漫画相结合的方式对某个艰深的知识点或时下的热点进行“科普”。

这些内容生产者也有共同之处:他们几乎都从读者“拍案称奇”的角度进行切入,又使用充满趣味的生动语言,贴合时下最流行、最好理解的说法。因此,这些内容生产者也都收获了很好的用户反馈:他们往往拥有固定的读者群,其文章的阅读量往往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突破十万。这些内容生产者在微信、微博、知乎等各大时下最为流行的网络平台上生产内容、传播知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些微信公众号的读者构成十分丰富,既有具备一定鉴别能力、知识基础的“80后”,也不乏更为年轻、新潮的“90后”,即便是有着很深古典文学功底的读者也不排斥网络化的言说方式——只要这种言说方式所表达的内容是正确、准确的。

公众号混子曰的读者何馨是“90后”,学习古典文学多年,硕士毕业后当了中学语文老师。对于她来说,看 “混子曰”的推送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研究生时,何馨研究魏晋时期的文学理论,期间她接触到了“混子曰”公众号推送的《两晋之魏晋奇葩说》。这篇文章通过漫画和简短的说明文字将魏晋时期特立独行、各具性格的文人和他们的故事讲得生动有趣,何馨根据自己在研究过程中掌握的知识进行比照发现,“混子曰”推送的知识都很准确。在长时间的关注之下,何馨发现,这个公众号可以“把很长或者很专业艰深的”抑或是“很热门又很难弄懂的东西”简短而幽默地梳理明白,“知识性、趣味性都具备,同时还跟许多社会热点相关。”

李笑卓是“80后”,她的朋友圈中分享了一篇名为《大家好,我是宋徽宗》的图文推送。推送将一些古代画作进行整合,以长图、少量文字结合的形式讲述了北宋皇帝徽宗从出生到靖康之难的故事。李笑卓觉得这种推送的“画风(往往被网友引申为某样事物的风格)很漂亮”,欣赏画作的同时还能获取知识。在她看来,一篇推送的“形式”是能否吸引读者读下去的重要因素。而通过阅读这种推送内容,确实能了解自己不熟悉的人物、历史,“会有一些收获”。

对于很多年轻读者来说,他们往往会在游戏与阅读之间选择前者,而在阅读中也会选择更好理解、更为简单的内容。不够有趣、不好玩是他们阅读的“拦路虎”。而通过有趣的阅读形式,以时下流行的网络语言来吸引读者、传播知识,进而唤起读者获取知识的动力和渴望,成为许多互联网内容生产者的追求。越来越多的内容生产者通过图文并茂的简洁方式制作内容,传播知识。

记者采访到了“字媒体”、“混子曰”两个将很“硬”的内容与趣味表达结合在一起的内容团队,他们所追求的不仅是阅读量或者关注者数量。这些团队关注的内容还包括优秀文化的传播、知识获取方式、传播方式的改变以及自己的内容所承载的社会责任感。

在互联网时代的语言环境下,一种新的言说方式诞生并保持了下来,而这种言说方式正在被更多的人接受,唤起了更多人“沉睡已久”的求知欲望。

“为用户操碎了心”

公众号“字媒体”创立于2015年,经常推送知识普及类的文章。目前已经有超百万关注者。公众号主编郭敏介绍,“字媒体”的用户主大多是青年。该号有“文趣星驾到”、“文豪朋友圈”等栏目,发布过《这些矫揉造作的“中国风”“古风”歌曲,究竟是怎么流行起来的》、《辛弃疾的朋友圈不止有诗和远方,还有30%的油腻和50%的姑娘》等文章。从标题开始,就通过当下年轻人最喜欢的方式讲述文史知识。

《这些矫揉造作的“中国风”“古风”歌曲,究竟是怎么流行起来的》从若干年前就开始流行直至今日的“中国风”歌曲出发,整理了许多编辑团队认可的、具有典范意义的“中国风”作品,比如《送别》、《沧海一声笑》等,并指出“‘中国风’远远不是形式上那么简单,其内在也应具备传统诗词的特质才是。它不是无病呻吟,不是矫揉造作,而要能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只有这样的‘中国风’,生命力才能更加长久。”

《辛弃疾》一文则刷新了读者对于辛弃疾固有的“壮志难酬”、“儒将”等印象,道出了辛弃疾多纳妾、曾将小妾作为礼物送给自己的医生朋友等掌故。文章引用了诸多文人的评价,在指出辛弃疾文学作品的特色和成就的同时,力求还原真实、立体的辛弃疾。从接受角度上来说,这篇文章讲的是当下年轻读者可能会感兴趣的“八卦”;又凭借“油腻”、“诗和远方”这样的网络语言来引起读者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唤起年轻读者对于传统文化人物乃至传统文化的关注。

字媒体主编郭敏介绍,现在仍有很多新媒体的内容制作者用传统的方式传播知识和文化,没有发觉“用户的心理已经转变了”。其实大众所关注的不乏传统文化的内容,他举例说,平昌冬奥会上,日本选手羽生结弦夺得男子花样滑冰冠军,但微博热搜上网友却更为关注解说使用的“矫若惊龙,翩若惊鸿”(出自《洛神赋》)的解说词。“这样的现象很多,但是很少人去关注、整理。”字媒体的工作就是把这些引起大家关注的东西有趣地讲出来。

郭敏是编辑出版专业的,毕业后在杂志社工作过。经历过杂志最辉煌的时代,也对传统媒体形式的衰落感同身受。所以在2015年来到“字媒体”工作后,郭敏更加注重分析读者的心理和需求,同时考量阅读介质所发生的变化:“用户通过手机阅读我们的内容,所以内容基本上不会超过三千字,手机这种介质就不适合读长东西。”除了郭敏这个“80后”以外,字媒体的编辑们都是“90后”女孩,在“字媒体”的内容策划负责人李楚翘看来,他们的工作就是把文化类的知识“用现在年轻人感兴趣的词翻译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团队还要时刻警惕新媒体最为别人诟病的地方:文字或者知识上的错误。女孩们的耐心在这项工作中发挥出了优势,字媒体也一直十分严格地勘校自己的内容。郭敏这样解释:“这个行业其实需要这样,用户也需要正确、正向的内容,而且很多用户对于汉字还是很执着的。”小时候,郭敏家中的老人不会破坏带有文字的纸张,报纸都不会随意扔掉,而是集中起来烧掉。这样的经历使得文字在郭敏眼中有了“神圣性”。而这种感受也深刻地影响了其他编辑们。所以,字媒体有了整理“新媒体错字榜单”的想法和行动,整理、指出新媒体平台发布内容中出现的错误(如“的地得”的使用等)。

一些人将错别字归咎于输入法,但是郭敏斩钉截铁地说:“这个锅,输入法不背。”他认为错别字的增多归根结底还是现代人写字太少了。谈及此,李楚翘翻开了笔记本,内页有一首手抄的普希金诗歌。李楚翘说,这首诗是开大会的时候随手默写下来的,现在她依然会每天用笔在纸上写字、抄诗词。而这个“90后”姑娘的手机屏保是著名日本演员木村拓哉。“其实现在的人很多元,审美趣味往往是‘跨界’的。我们的编辑大部分都是这样的人。”

文章发布后,“字媒体”的用户很快就会留言反馈,1小时内可能会收到几百条留言。在字媒体看来,用户在留言中表述的“真知灼见”使得留言区逐渐成为了一个粉丝们讨论传统文化知识的“阵地”。

“字媒体”的稿件一般都是编辑们先确定选题,然后与作者沟通,写出经过翔实资料整理与查证的稿件交给编辑加工,编辑通过幽默的方式进行排版,然后图文并茂地呈现出来。有时编辑们会因为标题而争执,遇到这种情况,编辑们会先选出一个,再看这篇文章发布后的阅读量和数据。有时,他们还会把待选的标题给字媒体的忠实用户看,让用户来选择一个。李楚翘将这种行为解释为“为用户操碎了心”。

“字媒体”的编辑们把通过自己的稿件传播知识视作一种使命,用他们的话说是“把自己的审美和价值通过推送展现出来是一种‘宿命’”。郭敏觉得:“传统文化在当下要有合适的表现形式,其内容也应该有所扬弃。”所以,在制作辛弃疾的稿件时,他们就把辛弃疾不尊重女性的特点暴露出来,表达了自己在新的文化语境下对传统文化人物、传统文化的看法及态度。

为了打磨一篇稿件,编辑们经常加班,至今,郭敏还对一个场景记忆犹新:“有一次加班到很晚,下班的时候看见楚翘站在工位忙碌着,瞬间觉得有种文化使命感在办公室里流淌。”

从读者变为公众号作者

微信公众号“混子曰”的推送大多以stone(石头)开头,加上“小百科”、“历史剧”等栏目名作为后缀,通过直白、幽默的网络语言配上生动有趣的漫画,为读者讲解或者艰深或者复杂的知识。目前这个公众号已有两百多万关注者。该号内容负责人李翔介绍,这个公众号的创始人陈磊很喜欢情景喜剧《我爱我家》中葛优饰演的“二混子”一角,所以结合自己的名字给公众号起名为“二混子stone”。“‘二混子’这个名字带着‘自嘲’,更有亲切感。与推送内容的调性相符。”李翔笑着解释,“但是实在太难记了,所以就改成了现在的名字。”

最开始,公众号是陈磊一人兼职运营的。他读大学时“饱尝学业的压力”:为了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经常需要上网、查书、看论文多管齐下。由此发现搞懂一个问题的成本太高了。同时他还发现通常二三百个文字所承载的内容两幅图就能够表现得很明白。所以,学设计专业又喜欢画漫画的陈磊萌生了要用漫画讲知识的想法。起初,陈磊觉得历史知识很枯燥,但通过制作推送他发现,一旦图文兼具,“枯燥”的内容也很容易读下去。在不断的尝试中,他逐渐认识到,图文相配的形式对于其他选题更有用,“例如后来推送的关于人造卫星、青蒿素的内容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由此,“混子曰”一直尝试“把知识的门槛降低”,同时“输出图像化的思维模式”。

2015年10月之前,李翔还只是混子曰的忠实读者。由于喜爱,他便把自己写的“非常不像样子”的文章投给了陈磊,陈磊却觉得这些文章很对路,便约李翔见面,两人的这次“网友见面”也促使李翔加入混子曰,成为公众号的元老级人物。

至今,混子曰已经有了20多人的内容团队,设立了历史、汽车以及金融板块。“我们的内容更倾向大众需求,尤其是时下的热点,帮助更多读者了解与此相关的知识。”李翔这样介绍,“历史剧是混子曰的长线栏目,很多人往往只知道历史中的片断、典故,而我们则帮助大家把这些典故串起来。同时也主张把‘点’串成‘线’的历史学习方式。”《混子曰历史剧》从东周列国开始更新,目前已经更新到了唐代,在创作“战国七雄”的推送时,混子曰特意编了一句顺口溜“喊赵薇出演齐秦”帮助读者记忆韩赵卫楚燕齐秦七雄。更新中国古代史的同时,混子曰还会穿插更新一些外国的历史。

知识同样可以流行

推送的内容和形式为“混子曰”聚集了年龄分布很广的读者,小到六七岁,大到六十多岁:“主要以青少年为主,有一些低龄的小朋友还是父母推荐给他们看的。有的小读者还会在后台留言,告诉我们他的刚需就是‘收获一些知识’。”这些读者往往遇到看不懂的地方就会在后台提问题、意见,有时候还会给公众号“出题”,请公众号制作自己喜欢的内容。

读过“混子曰”的推送不难发现,制作这些内容往往都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保证这些知识的正确则是关键。李翔说,“混子曰”的内容都是两人小组完成的,一人负责文案,一人负责画漫画。首先根据时下的热点或者读者的需求确定选题,之后在其中选择读者“最刚需”的点进行放大,“比如科学家霍金刚刚去世,大众需要知道的是他到底有多牛,而不是他的病。”

所以“混子曰”在为霍金创作的“stone小百科”之中简明地介绍了霍金提出的奇点定理、霍金辐射理论等,将复杂的物理学知识通过直白的语言和形象的漫画进行介绍。有读者就在这条推送下留言:“很多人都是从物理老师口中或者教科书上知道霍金的,这篇文章让那些不了解霍金的人认识了霍金,赞!”

在确定需要放大的知识点后,二人小组要对这些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根据的难易程度,学习的时间从两天到两周不等。之后,两位创作人员要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找到最佳的方式表现。在创作、图文合成等环节之后,还会有专门的审稿人进行审稿。

谈及稿件的准确性,李翔很有信心,因为“混子曰”可以通过“内控”、“外控”两个环节来保证稿件内容的准确性:“两个作者一起学习同样的知识能降低错误的风险。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找权威平台上的知识内容,也会专门看相关论文,不会采用争议说法。”说起“外控”,李翔又带着由衷的感谢:“很多时候特别专业的稿件需要我们拿给相关领域的专家看,像之前墨子号卫星发射时,我们就找到了卫星研究组的成员来帮我们审稿。这些专家都是因为支持我们才友情帮忙的。”

李翔觉得,电影、歌曲都可以流行起来,知识同样也可以。“混子曰”所做的努力就是“把人类的好奇心和懒惰两种天性调和”。“混子曰”的爆款文章能获得百万阅读量,在做过的推送里,李翔感触最深的是2016年一篇关于疫苗知识的科普文章。当时网上有很多人写了与真实情况相悖的文章,造成了恐慌。“混子曰”在这时站了出来,把疫苗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给读者科普了疫苗的作用原理。“后来有很多读者留言,说看了推送之后就放心了,这也让我们产生了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在此之后,我们的创作更为严谨,因为我们不仅仅要为创意负责,还要为读者负责。”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