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热点 > 网摘

奶奶超市暴打孙女 家长打孩子是否属于“家暴”?

2018-03-30 22:05 编辑:TF008 来源:北晚新视觉网综合

3月28日,网上疯传数段一名50多岁女子超市内殴打女童的视频。网友称,事发地点位于岳阳市岳阳楼区站前路某超市,事发原因为上幼儿园途中女童要求奶奶买3个戒指糖,但奶奶只肯买两个,女童由此闹情绪不肯上学,于是便有了视频中的一幕。

女童一度被打得无法站起,超市营业员将女童拉起,但中年女子再次掌掴女童。随后,中年女子拉着女童离开超市。

多数父母都纠结过这问题:熊孩子要不要打?有家长赞同“虎爸虎妈”式教育,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一天不打,上房揭瓦”;有家长认为不能打,对孩子身心都不利。这样的争论,一直没停止过。但现在,可以明确告诉大家,没什么好争论的,打孩子,不是你的家事,那是家庭暴力,违法的。

厦门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反家暴“一法一决定”执行情况视察,“一法”指的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两年前刚实施。尽管目前我市防家暴工作成效明显,家暴案件数量放到全国来说都属于比较少的,但视察组的态度依然很严肃:全市各级各部门必须通力合作,确保法律有效落地,预防并减少家庭暴力。

关注

孩子也是家暴主要受害方

说到家暴,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丈夫打妻子。我市目前接到的暴力案件,妻子的确是家暴的主要受害者,反家暴法实施这两年,妇联接待的256件家暴案中,丈夫对妻子施暴的240件,占93.75%。岛外有个区,涉及家暴的54起警情中,有49起丈夫是施暴人。

不过,有一个现象令人深思。最近,市人大内司委集中开展我市反家暴工作情况调研,进行了问卷调查,有2242人参与,分成人版和未成年人版。在成人版问卷中,六成人认为家暴受害方主要是妻子,27%认为是未成年子女;但在未成年人版中,只有18.6%的人认为家暴受害方主要是母亲,而88.1%的人认为是未成年子女。也就是说,在大人的世界里,觉得女人主要是受害者,但在孩子的世界里,却觉得孩子是主要受害方。

视察组成员纷纷表示,家暴中要更加关注未成年人这个群体。一位市人大代表坦言,自己以前也打过孩子,就因为很多父母觉得打骂孩子天经地义,这个问题就更需要重视。

问题

反家暴法知晓率较低

这个行为属不属于家暴?发生家暴了,该去哪,该找谁?在市人大内司委的问卷中,76%的人几乎不知道反家暴法。受家暴无家可归时,希望接受庇护的占72%,但其中不知道如何寻求庇护的占80.9%。至于未成年人,对反家暴法的知晓率就更低了。

许多家长自己也不知道,但有些家长,听说要搞这样的问卷调查,感到很紧张:熊孩子本来就难管,动不动就搬出未成年人保护法来,再让他们知道不能打,那还怎么教育孩子?视察组及专家都不认同这类家长的说法:教育孩子不是靠暴力。而对于如此低的知晓率,视察组建议,要加大宣传,让孩子们懂得怎样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

特点

未成年人更怕家长冷暴力

市人大内司委调研发现,流动人口家庭对未成年人施暴较多。目前的家暴行为,主要是殴打等身体侵害行为。岛外有个区,这两年的54起家暴警情中,51起是殴打伤害。不过,以精神伤害为主的冷暴力,也逐渐多了起来,而未成年人更惧怕冷暴力。在未成年人版的问卷中,43%的人认同漠视疏远就是暴力,成人版则只有两成认同。有个孩子说,因为做错事,父母偶尔责罚打骂,心里并不难受,但家长漠视疏远会让他更害怕,没有安全感。

如果被家暴了,希望获得怎样的帮助?成年人中,希望获得法律维权和心理辅导的分别占97%和92%;未成年人中,63.7%希望施暴家长能纠正施暴行为,别再打了,别再对自己疏离冷淡了。调查组建议,要加强对施暴家庭的心理辅导,不仅对受暴孩子,对施暴者也要进行心理干预,“很多施暴父母小时候也有被打的经历,导致‘一代打一代’”。

建议

尽快落实合作干预机制

家暴行为很隐蔽,许多家庭在“吵架-暴力-和好”中循环,再加上爱面子、不懂法,许多受暴者不愿被人知道。有关人士说,家暴案件被发现、进入诉讼程序的只是冰山一角,即便是被查处的家暴案件,多数被害人在案发前已有长期遭受暴力的经历,忍到不能忍了才站出来。受家暴的未成年子女,就更处于弱势地位,家长是其最信任的人和生活上的依靠,宁可持续被伤害也不敢、不能去向外人求助。

不仅发现难,还有许多干预机制有待完善。有位母亲,没结婚便生下孩子,她经常家暴甚至虐待这个孩子。有关部门想要撤销母亲的监护权,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但最终因为实践案例少、“夺权”条件界定不够明晰,“夺权”后妥善安置难度大、社会观念认知程度不一等原因,导致撤销监权护制度的实际落实举步维艰。

“反家暴是个系统工程,往往涉及报警、求助、就医、伤情鉴定、庇护、人身安全保护、法律援助等各方面。”一位市人大代表建议,要尽快落实多机构合作干预的工作机制,完善实践中的可操作性。

来源:综合中国日报网 厦门日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