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从德顺影戏社看老北京皮影戏百年兴衰

2014-08-26 09:58 编辑:TF000 来源:网络

“千古荣枯泡影里,眼中都是幻中人。”这句诗说的正是皮影戏。    明正德三年(1508年),京城举办百戏大会,那时皮影戏就赫然在列。相传从那时起,皮影戏便传入北京。到了清代,皮影戏已完全融入北京市井。北京的皮影戏追根溯源均来自河北,分为东派滦州影戏和西派涿州影戏。涿州影戏出现得较早。艺人在寺院法会和佛教徒家中表演时,经常坐在蒲团上演唱,故又被称为“蒲团影”。

 

9

皮影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丑角色齐全。制成的皮影高的达55厘米,低的有10厘米左右。

“蒲团影”的内容以宣讲佛经为主。清道光、咸丰时期,滦州的影戏艺人开始进京演出。他们唱腔新颖,表演生动,广受京城百姓好评,大有后来居上之势。滦州影戏艺人落户于东四牌楼一带,故老北京将他们称为“东派”,而原已落户西城的“蒲团影”遂称“西派”。

东西两派皮影人物的服装,均参考京剧戏服雕成,花纹繁复,色彩艳丽。不同的是东派滦州腔,边看底本边演唱,西派涿州腔,不看底本全凭记忆演唱。

民国初年,东西两派皮影戏依旧各有千秋,难分伯仲。东派有庆民升、同乐、知盛合等影戏班,西派则有德顺等影戏社。这时,皮影戏演出的剧目也突破了佛教题材。经常上演的剧目被称为八部大戏,即四大历史故事──《英烈春秋》、《背解红罗》、《四大名山》、《香莲帕》和四大神话故事──《白蛇传》、《混元盒》、《西游记》、《小开山》。大戏连续演出于茶社、戏场,除此之外的小戏则常演出于堂会。

如果为当时各个戏班排个高下,西派的德顺影戏社必是首屈一指。民国时期,路家影戏班第四代传人路宗有在西四牌楼北毛家湾成立德顺皮影社。他与京剧界人士往来密切,并将京剧唱腔吸收到影调中,别开生面。京剧名宿梅兰芳、尚小云常邀影社至家中演出,对其演唱的影调十分欣赏。京剧名家刘鸿声学艺期间,也曾到德顺皮影社参加幕后伴唱。常演不衰的京剧剧目《二进宫》等,也成为德顺影戏社的拿手好戏。

德顺影戏社可谓人才辈出,路宗有的五个儿子,人人身负绝技。长子路景魁唱丑,人称“活猪八戒”,又弹得一手好二弦,他弹弦子,从不戴指甲;二子路景通唱大武生,嗓音高亢声入云霄,又兼操纵;三子路景达耍影人,在设计、雕刻影人方面别具一格;四子路景平拉主弦,兼唱花脸、老生,武场上的活儿,没有他不会的;五子路景安唱文武生、花旦,他自学成才,编写剧本。他们几乎囊括了唱、耍、弹、奏、雕的各种技艺,可谓父子六人一台戏。

1937年后,因日寇侵华,时局不稳,北京东、西两派影戏班相继凋零,独有德顺影社留存,1939年路宗有父子六人与大徒弟傅子云仍在前门外劝业场新罗天游艺厅和天桥茶社坚持演出。

今天,北京皮影继承了西派皮影,保持着往昔古色古香的艺术特色。然而,在特种艺术形式和休闲方式眼花缭乱的今天,皮影戏再也难以重现当年的辉煌。它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成为老北京记忆的一部分。

 

来源:北京日报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