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国内

四十空巢:独生政策造成空巢低龄化 “被”空巢需谨慎

2014-09-01 11:30 编辑:TF001 来源:网络

社会各界虽然早就关注“空巢家庭”的各种议题,但对于因独生子女政策而新近出现的“新空巢家庭”,还缺乏深层探讨与关注;尤其是由于多种因素在中年就进入二次空巢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更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北京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李金娟早就注意到这一特殊群体。

1

“四十空巢”: 空巢低龄化时代已到来

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实行独生子女的人口生育政策,迄今已30余年。第一代独生子女已大规模地进入婚育期,其中双独家庭(指夫妻双方同为独生子女的家庭)、单独家庭(指夫妻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家庭)占到相当比例并迅猛增加。以北京为例,早在2005年,北京常住人口中0-30岁独生子女累计达300余万,占同龄人口比重一半以上。

目前,其中一部分第一代独生子女人群已开始进入人生的中年阶段,他们的子女由于外出上学、务工等原因常年离家在外,因而导致这部分人群的家庭再次成为空巢家庭。这与以往的空巢家庭在进入空巢期时间、经历空巢期阶段、家庭构成以及家庭人际关系上都存在诸多差异,因而也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更为复杂的空巢家庭问题。

首先是空巢家庭低龄化的到来,使得这些才进入中年就经历第二次空巢的夫妇长时间内处于心理调适阶段,照顾双方父母的责任,对于子女的挂念及担忧让他们在精神与心理上不堪重负,孤独、抑郁、分离焦虑这些负面情绪成为其情绪体验中的主要内容,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其次,空巢期对于这部分人群而言大大延长了。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他们经历了与父母分离的空巢家庭体验;作为父母,他们正在或即将面临与子女分离的考验。在人生的大部分阶段,他们都处于“空巢”期,甚至因此提前进入老年期。再次,在家庭结构上,不管是在原生家庭(父母的家庭)还是新生家庭(自己的家庭)中,则均是由核心家庭直接转变为空巢家庭,家庭结构的变迁缺乏弹性,由此家庭成员的情感支持系统极为薄弱,在面临养老以及一些突发事件时更加力不从心。此外,在家庭成员关系方面,这部分人群在空巢家庭中既是子女,也是父母,角色冲突、夫妻冲突、代际冲突更为突出。最后是家庭教育中德育的缺失。家庭教育作为以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为基础的教育形式,在德育尤其是孝道德教育方面具备天然优势。而眼下,大多数家庭普遍存在“轻德育重智育”的现象。以北京为例,很多才十几岁的孩子就被父母送往国外读书。在这种情形下,由于地域空间的阻隔,家庭的德育功能优势因此被不断弱化,以“孝”为基础的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受到削弱。

由此,养老问题正在成为中年空巢家庭的主要难题。

“四十空巢”:独生政策造成的“被”空巢

李金娟分析,在社会中空巢的原因很多。从社会学维度的剖析主要是出生率下降、家庭结构小型化和“被空巢”。而这“被空巢”在四十空巢家庭中占了绝大部分。

“被空巢”是指,家庭成员都希望能住在一起,但却由于种种原因如住房紧张、经济问题、子女教育及自身工作等因素而不得不分开居住。例如,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条件下,第一代独生子女为了让子代接受更好教育往往选择让子女去大城市或是海外留学。这在“四十空巢”一族中占据了绝大部分。

从心理维度剖析:根据《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对北京地区192户家庭的己婚子女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年轻人不愿意与父母同住;另据对北京587位市民的调查发现,如果有足够的住房,90%以上的年轻人希望独立门户,与老人分开住,而且这不仅仅只是年轻人的意愿,同时也是老人的意愿)。

在全球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每个个体都共同生活在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事的“地球村”。虽然高新技术的应用、通讯手段的发达拉近了不同区域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但并不等于说人和人之间可以进行无障碍沟通。事实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反而变得更加疏离冷漠--信息可以借助于传播载体得以传达、扩散,人和人之间可以不必通过"face-to-face"的途径便可以高效率地达成目标。这是由于,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独立和自我意识的增强,更加注重个体的存在价值和个人幸福感的提升,因此更倾向于通过诸如“以车代步”的捷径来获得更多的闲暇时间与自由空间。甚至在家庭领域,夫妇之间的感情交流与亲子之间的沟通也由于繁忙的工作、紧张的学习而减少、搁浅。

由上可见,四十空巢的中年空巢家庭模式一定程度上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由各种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以及个人心理合力综合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如何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适,以平稳渡过空巢期并助其走出养老困境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十空巢”: 多功能的社区照顾进入中年家庭

《孝经》说:“父子之道,天性也。”家庭天然的血缘基础正是孝文化产生的得天独厚的基础。孝道尤其是家庭中的亲子道德规范便是孝文化的现实展现,是维系家庭稳定的基石。针对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的现状,我们应该通过家庭教育的途径塑造子女良好道德品质尤其是孝道。

随着中青年群体的生存竞争压力加剧,跨地域的流动频繁,生活方式改变和独生子女政策的执行,中年空巢家庭中的代际关系模式势已经受到冲击,传统的单纯依赖家庭养老的模式也随之受到挑战。现阶段,作为家庭养老补充的社区养老已经成为从政府到公众的共识。在这里,如果说多功能的社区照顾是有效应对老龄化危机的解决方案,那么它同样适用于社区中已经或将要进入空巢期的中年家庭。

多功能社区照顾系统具体涵盖以下几方面内容:其一,围绕社区照顾所展开的养老服务体系应将处于空巢期的即将迈入老年阶段的中年家庭纳入其中,成为向有照顾需求者提供专业化的上门护理、日间照料、社区托老,志愿者互助以及计算机云平台的智能信息等多种服务产品的照顾体系。其二,社区照顾的目标在于使社区居民和老年人自立、有尊严地生活。社区照顾所提供的产品既包括对照顾对象的生活、营养、心理、社交等服务,也包括对养老照顾者(照顾父母的中年独生子女、志愿者和社区工作者)的喘息服务(喘息服务指对从事长期照护的服务者--包括家庭成员--提供一定的心理疏导和干预,以及照顾护理技能方面的指导等。这一帮助会让服务者得到“喘息”机会,在调整工作状态后能够积极地应对护理工作中来自服务对象的负面情绪)等。

一般而言,核心家庭中父母往往过于倚重亲子关系而疏远了其它层面的社会关系。这显然不利于由核心家庭直接转变为空巢家庭后父母的角色调适,因此有必要搭建一个互动平台并形成牢固的情感支持系统,以利于重建子女离开家庭后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以调节心理状态,全身心地积极投入到生活与工作之中。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龙露/文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