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专栏 > 车轱辘话

中国高端B级车市场突围 红旗H5首战交出2106辆成绩单

2018-06-13 18:35 编辑:TF003 来源:车轱辘话

近日,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公布了红旗品牌5月销量信息:整体批售销量为2906辆,终端零售为2477辆。其中,5月份红旗H5批售2106辆,零售1651辆。

通过这组数据不难看出,红旗H5一上市便获得市场认可,它将有力支撑红旗品牌2018年3万辆的批售销量目标。

红旗H5一出生 就自带光环

今年4月底的北京车展,对红旗来说意义非同一般,因为这是它首次以独立品牌的身份参加国内的大型车展。尽管是“处女秀”,但红旗显示出了强大的吸引力,展台热度丝毫不亚于奔驰宝马奥迪等热门品牌。

尤其是红旗H5,围观群众络绎不绝,报哥想给这辆车拍张全身照都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首位红旗H5用户——奥运冠军武大靖的出现,更是让这款车成为展会的焦点。

多数新车型,推出前最担心的问题是知道的人不多,而红旗H5一出生就自带光环,因为它的背后是红旗,这个历经60年沧桑,国人始终寄予厚望的民族品牌。

自带光环的红旗H5颠覆传统力求有新的突破,这些突破,体现在车身设计、配置,以及价格等方方面面。

设计年轻化 红旗H5闯出新天地

提起红旗,人们的第一反应是造型大气、派头十足,主打的车身颜色是黑色。然而,红旗H5的推出,立马颠覆了大家的固有印象,人们欣喜地发现:红旗变了,变得年轻了。

在四月的杭州,报哥有幸与红旗H5有过亲密接触。在不乏豪车的西溪湿地,红旗H5的回头率相当高,甚至有人直接拍打窗户问报哥这是什么车。

也难怪,红旗H5的颜值和任一款“当红小鲜肉”比都不落下风,甚至更有韵味。从车身侧面来看,其线条有着明显的运动特征,尾部也采用了目前流行的掀背式设计,短翘的一体式尾翼更是凸显了运动气息。这一系列的造型特色,很明显是为了讨好年青一代。

在智能系统方面,红旗H5也是一改官车的老气横秋,其智联系统采用了全局语音控制技术及远程控制,能查询天气、股票、路况及娱乐功能,对发动机、空调、车锁和座椅加热的远程控制,也能妥妥搞定。

这一系列改变,很快收到了市场的积极反馈。截止5月底,已有1810位用户拿到了红旗H5的钥匙。数据显示,具有5种车身颜色供选择的红旗H5,彩色车型销售占比达60%以上。这样的数据,估计很多人会觉得很意外,尤其是这么多年仍沉浸在黑色红旗的惯性思维中的人们。

生活需要七彩阳光,汽车也同样。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汽车市场,竞争的领域已深入每一个细小环节。在车身颜色上,一种颜色打天下的时代早已过去,不少厂家都铆足了劲推陈出新。正因如此,红旗及时转变思路,推出了彩色系车型,不仅适应了时代,更满足了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无论什么都在改变,惟有变化本身永远不变。

价格亲民化 红旗H5掳获大批粉丝

作为新红旗战略的首款重磅车型,红旗H5虽定位为中国高端B级车,但价格却不再“遥不可及”,14.98万-19.58万的售价,是众多消费者可以接受的范围。

更令人惊喜的是,在售出的红旗H5中,中高配车型销售占比超过80%。毫不夸张地说,这一数据对中国汽车品牌意义非凡。

当下的国内B级车市场,尤其是高端B级车,合资品牌处于绝对垄断地位,中国品牌的市场占有率非常低,而且多年来的苦苦突围却收效甚微。毫无疑问,如今的红旗H5已成为中国品牌在高端B级车市场的突破者,正有力地引领中国轿车格局整体向上发展。

红旗H5高配车型的异军突起,还让人们看到了中国汽车品牌向上的力量,也给中国的汽车人加油打气:只要品质优秀,中国品牌也能在高端B级车市场分一杯羹,甚至在不远的将来切出更大的蛋糕。

不一样的红旗 一直在路上

60年老红旗焕发了新活力。红旗H5的热销,也让报哥想起了一句古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确,从官车到市场热销车型,红旗品牌经历了“刮骨疗毒”式的变革。

在产品设计上,包括红旗H5在内的新车型都在主动求变,积极应对新需求;在销售环节,红旗人拓展新渠道瞄准新人群,从“靠商务”到“找市场”。

在产品布局上,红旗人更是站得高看得远,公布了未来的四大系列产品,分别为L系-新高尚红旗至尊车、S系-新高尚红旗轿跑车、H系-新高尚红旗主流车、Q系-新高尚红旗商务出行车四大系列产品,截止到2025年将推出17款全新车型。

在研发层面,中国一汽已构建了“一部四院”研发体系的技术支撑和“三国五地”的全球研发布局。

在国人心中,有一种情怀叫红旗。让情怀落地、生根、发芽,红旗未来可期。

来源:车轱辘话 https://mp.weixin.qq.com/s/mc5t0mY90-yIymh81KL7Aw

编辑:TF003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