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文化

张献忠所沉宝藏首次向公众展出 500余件“江口沉银”文物现身国博

2018-06-26 14:23 编辑:TF010 来源:北京晚报

经过紧张的筹备,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四川省文物局、四川省眉山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江口沉银——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展”将于2018年6月26日下午3时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展期为三个月,至2018年9月26日闭幕。

这是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加强古代遗址的有效保护,有重点地进行系统考古发掘,不断加深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宝贵价值的认识”的要求,以“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为宗旨的历史博物展览,也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全国考古发现系列展的首个展览。

一.展览缘起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集中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十分重视与其他文博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努力发挥文博行业头雁作用。从全国文博行业出发,以不求所藏、但求所展的原则,充分发挥各地博物馆、考古所、文管所优势,调动全国文物资源,共同策划举办高水平高质量的展览。此次展览即是国家博物馆与四川省文博机构的一次积极合作。

二.展览概况

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是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共发现文物42000余件,是本世纪明清史领域的重大考古发现。“江口沉银——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展”共展出文物500余件,是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全方位的展示。

展览第一部分为序厅,介绍了江口古战场遗址的基本情况、“江口沉银”之谜、考古发掘前发现的文物以及考古发掘的大致情况,引发观众对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发掘的兴趣。

江口古战场遗址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岷江河道内,北距成都市约60公里,南距眉山市区约20公里,是眉山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保护面积约100万平方米。

1646年,明末农民起义首领张献忠率部从成都出发,沿岷江南下转移。行至彭山江口河段,遭遇明朝参将杨展袭击,船只被焚,大量财物沉于江底。此后,历史文献中多有关于江口之战和沉银打捞的记载。几百年来,关于张献忠是否沉银,以及沉银地点,众说纷纭。

从20世纪20年代起,陆续有重要文物在江口岷江河道内被发现。2014年江口古战场遗址发生特大盗掘案件,由公安部挂牌督办、国家文物局督查,眉山市公安机关历时两年时间,追缴各类文物千余件,这是2016年度破获的全国最大文物盗掘倒卖案。展览序厅部分展出了多件追缴文物,其中虎钮“永昌大元帅”金印铸造于1643年,是江口古战场遗址发现的核心文物,对考证遗址年代和性质极为关键;天启元年长沙府“岁供王府”五十两金锭是上供藩王府的岁供黄金,为已知明代金锭中的最大锭型,存世稀少;万历二十七年武冈州“都水司正银”一百两银锭为明代武冈州征收供工部都水司使用的税银,明代存世银锭多为五十两形制,一百两官银极为罕见。这三件文物均为国家一级文物。

为了更好地保护遗址,充分了解遗址的分布范围和水下文物的保存状况,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眉山市彭山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在2017年和2018年对江口古战场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这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内水考古项目,为今后滩涂考古、浅水埋藏遗址的发掘提供了工作范式和借鉴经验。

展览第二部分名为“沉银出水”,分为“大西浮沉”和“明代社会”两个单元,为观众展示了江口古战场遗址发现的大量珍贵文物。这些文物的时代从明代中期延续至晚期,地域北至河南,南至两广,西到四川,东到江西,不但证明了张献忠“江口沉银”传说的真实性,更是明代中晚期政治、军事、社会生活等方面最直接的展示。通过这些文物的展示,为观众拨开迷雾,看到300多年前的一段历史。

江口古战场遗址发现了上千件与张献忠大西政权直接相关的文物,此次展览中有多枚“西王赏功”钱,册封后宫的金册,以及錾刻有“大西”年号、税种和四川地名的银锭展出。其中“西王赏功”钱铸造于张献忠占据四川之后,有金、银、铜三种材质,是用于奖励有功部将的钱形奖章。在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发掘之前,“西王赏功”钱存世量极少,且真假难辨,为古泉名珍之一。展览中的“西王赏功”金、银钱为考古发掘文物,铜钱则为国家博物馆馆藏传世文物,观众可在参观时对比鉴赏。册封后宫的两件金册,形制与明代册封金册相似,等级极高,为大西政权建立后宫制度的物证。刻字银锭可见“粮银”、“军饷银”等6个税名及四川境内眉州、双流等12个地名,是研究大西政权银税制度,以及张献忠在四川活动范围的实物证据。国家博物馆还特别展出了两件馆藏一级文物:“骁右营总兵关防”铜印和《大西骁骑营都督府刘禁约》碑拓片,使观众更好地了解大西政权的政权建立和军事制度情况。

展览中还展出了与江口之战相关的大批兵器,不但有铁刀、铁枪、铁剑、箭簇等冷兵器,还有一件火器——三眼火铳,这些兵器是确认遗址性质的有力证据,证明此处就是发生江口之战的古代战场。值得一提的是,展览中有迄今为止首次考古发现的木鞘,证实了张献忠“木鞘藏银”的传说。

江口古战场遗址出水了大批反映明代封藩制度和社会生活的文物,对研究明代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和物质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此次展览分“地方藩王”、“金银货币”和“生活风貌”三组展示了这批文物。

明代建立了严格的宗室爵位制度,将皇子王孙分为八个等级。诸皇子封亲王,亲王嫡长子之外封郡王,由朝廷岁赐食禄,在封地设置王府,世袭爵位,享有特权。展览中有明代册封亲王、世子、郡王以及王妃的金册、银册和金宝,涉及荣、襄、楚、荆、蜀等王府。其中一枚册封蜀王的金宝是国内首次考古发现的明代藩王金宝。据《明史》记载:亲王册封授金册金宝;亲王世子承袭爵位,只授金册,传用金宝。即每个藩王府只有一枚金宝。此外,展览中还集中展示了多件与明代荣王府相关的金册、银册,观众可以从中寻找历代荣王的名字,了解明代宗室的封藩制度和册封礼仪。

明代中后期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和政府税收,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政权赖以存在的基础。展览展出了江口古战场遗址发现的近150枚银锭,正是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反映。其中刻有时间、地点、用项、官员名及银匠名的明代税银,税种包括“粮银”、“饷银”、“轻赍银”、“义助银”、“禄银”、“税契银”、“行税银”等类,地域涉及河南、湖广、四川、江西、广西、广东诸省,不但是明代中晚期征税制度的反映,也是张献忠主要行军路线的佐证。

明代的金银饰品类型繁多、样式丰富、制作精良,达到了设计与工艺的高峰。此次展示了江口古战场遗址发现的众多精美的金银饰品,包括帽饰、发饰、耳饰、项饰、腕饰、指饰、腰饰等,反映了明代中晚期社会的审美情趣和精湛的制作工艺。展览中还有生活器物的展示,从中我们也可以一窥古人的日常生活。

展览第三部分名为“考古新章”,分为“新方法”、“新科技”和“新力量”三个单元,通过实物、图片、视频、沉浸式投影等展示方式,突出展现考古新方法和新技术在此次发掘中的首创性,以及公众参与此次发掘的重要性,引发观众对古代遗址保护和公众考古发展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发掘是一次全新的探索和挑战,它不仅是四川省内首次水下考古发掘,也是国内首次内水区域水下考古发掘。针对遗址处于岷江河道内的复杂情况,中国考古工作者首次采用了围堰考古发掘的全新模式,建立工作平台,并在发掘过程中创新了管理思路,这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潜水式水下考古发掘的新方法。展览中不仅有图片、文字图版描述考古发掘过程,视频演示围堰三维效果,更搭建了展开面积达50多平方米的四面沉浸式投影区域,让观众如同置身考古发掘现场,直观了解发掘过程,从时间和空间中了解考古工作的原理。

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发掘运用了大量科技手段,不仅是考古发掘与科技手段的结合,也是考古工作者与科技工作者的协作。在遗址探测、信息提取、文物保护等阶段,得到了众多科技单位的大力支持,保证了各项工作科学、有效地进行,是新技术运用于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的一次积极实践。展览现场展示了在遗址探测和遗址测绘中使用的地球物理勘探仪和智能化测绘无人机,使观众感受到考古与科技的协同合作。

江口古战场遗址还是全国首次志愿者全程参与的考古发掘项目,作为2017年度中国人文学术十大热点之一,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发掘成为全面展示公共考古理念的一个平台,激发了公众参与考古的热情,拉近了考古与公众的距离,扩大了考古对公众的影响力。让公众在真正了解考古、走进考古、享受考古成果的同时,更多地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成为守护和延续中华文明的新力量。观众在展厅的图版中可以看到志愿者会心的微笑,读到志愿者参与考古发掘后的真实感受。

在展览尾厅,专门设置了观众观影区,播放《江口沉银》的专题纪录片,让观众重温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发掘的全过程,了解考古发掘前后的故事。

三.展览特点

“江口沉银——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展”是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在全国首次公开、全面的展示。展览通过多样化、高科技的展览方式,以新的视角和新的方式深化理解、全面阐释文物中所隐含的人文精神及丰富内涵。我们相信,随着国家博物馆与全国文博机构合作展览的增多,必将共同构建高层次、大视野、全方位融合发展的大平台,形成博物馆与社会各界联合发展的合力,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共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为了配合此次展览,2018年6月28日的“国博讲堂”将邀请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高大伦院长,进行题为“盛世考古——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漫谈”的讲座,为大家讲述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发掘前后的故事。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