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书乡

《不锈时光》任曙林记录青春与摄影:八十年代做矿工拍摄煤矿生活

2018-07-13 11:06 编辑:TF0328 来源:北京晚报

任曙林出生在北京板厂胡同,“再离开是54年后了”。2008年秋天,工人告诉他这个院子被一个老外买去,要重新装修改造。他爬上屋顶,坐在屋脊上发呆。之后,他站在院子里的大槐树下举起相机,照了一张照片,阳光从并不茂密的鲜绿色树叶中射向镜头,晃眼但不刺眼。在任曙林的一生中,许多这样那样难忘的生活片段,他都用相机记录下来。

作者:陈梦溪


《不锈时光》任曙林 新星出版社

任曙林1954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摄影系,1976年开始摄影,师从狄源沧先生,代表作包括《先进生产者》、《北京高考》、《八十年代中学生》、《矿区劳动者》等,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获得“年度摄影家”称号。

在新书《不锈时光》中,任曙林坦露自己的青春与摄影之路:特殊年代的学生岁月、摄影的启蒙与摸索、拍摄《八十年代中学生》的前前后后、离开中学生之后的矿区拍摄、下海后的迷茫与顿悟,与父亲既简单又复杂的感情……敏锐捕捉那些胆大妄为的勇气、暧昧幽微的情愫、隐隐的愧疚与不舍、当头一棒的顿悟,正如我们每一个人曾经走过的青春。

任曙林是幸运的,他并不是老北京人,随父母进京,因为父亲在国务院工作,在西四上小学的他放学后坐几站无轨电车就到了中南海。那是一片古香古色的房子,“那些年的许多下午,我都是在那些古老庭院中度过的”。任曙林小学四年级时,父亲买来一台用120胶卷的上海牌的折叠相机,出厂日期是1965年,这在当时的日常生活中无疑是稀罕玩意儿。这成了他的摄影第一课堂,尽管那时候他还没有权力按快门。任曙林在月坛中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卢沟桥附近的机床铸造厂当一名钳工,做工人期间他用工资和母亲给的钱买了一台“上海202”,开始了他的业余摄影生涯。一次在中国书店翻阅旧书时,他发现一本《摄影艺术表现方法》,捧着看了许多遍,逐渐地,他开始将自己的事业重心转移到了摄影上。

1979年一次阴差阳错的经历,他开始将目光投向高考,他拿着照相机来到离家最近的一所中学,学校、老师、座椅、地上的水、做题的学生之间形成一种独特的场景,触发他将镜头转向学校和中学生。“学校有很多、数不清的瞬间,虽然很快,但特别吸引你。”镜头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潜入者。“拍照的时候,是猎人和猎物的关系……所有的学生都像雷达一样警惕。”任曙林从拍中学生到煤矿工人,开始领悟好的摄影不仅仅是构图、画面、光圈等技巧,最重要的甚至都不是摄影师,而是被拍摄者。怎么拍到最自然生动的人呢?首先要融入被拍摄的群体,让他们把你当成圈内人,而不是圈外人,这样才能真实不做作。融入他们不一定靠语言,聊天也不是套近乎,而是去理解和接受被拍摄的群体,获得对方的认可,对方才能放下戒备,把你当成透明。

“绘画可以把控,而摄影,本质是一个完全不依赖你而存在的时空,你又在里头看到了自己,”任曙林强调摄影的感知性,“摄影是一种感知方式,感是感觉,知是知觉,它开辟了一种认识自己和认识周围世界的通道。”摄影师同样应该是内心细腻敏感的,善于感受微妙的气氛,才能在一瞬间捕捉到人物悄然而逝的神态。他特别指出,拍摄矿工生活也是一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一边做工人,一边持续到煤矿拍摄矿工生活。“煤矿是一个封闭的生存空间,可以解决所有的生老病死,”任曙林认为镜头在于不加矫饰地呈现矿区丰富的生活面貌,“概念化、格式化的快乐与苦是毫无意义的。”

(原标题:用镜头书写青春)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