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科技

袁隆平等7位科学家获未来科学大奖 有人称之“中国的诺贝尔奖”

2018-09-16 10:00 编辑:TF015 来源:北京晚报

袁隆平是上周六在家中休息时接到获奖电话通知的,此前一天,正是袁隆平88岁生日。与他电话连线的是“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项”委员会主席、斯坦福大学文理学院讲席教授骆利群。骆利群在通知袁隆平获奖时,自然也没忘顺祝袁老生日快乐。

记者:蔡文清


未来科学大奖成立于2016年,是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共设置了“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个奖项,每个单项奖奖金为100万美元,大奖评审体系主要参考诺贝尔奖等国际著名奖项,因此也有人将它比作“中国的诺贝尔奖”。

今年,包括袁隆平在内的7位科学家共获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其中,袁隆平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家洋、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张启发,获得生命科学奖;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马大为、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冯小明和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周其林,凭借在发明新催化剂和新反应方面的创造性贡献,共享“物质科学奖”;台积电前研发副总经理林本坚因开拓浸润式微影系统方法,持续扩展纳米级集成电路制造,将摩尔定律延伸多代,从而荣获“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袁隆平 资料图,新华社供图

与前两届不同的是,今年的生命科学奖与物质科学奖都产生了三位获奖人,对此大奖科学委员会主席、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主任田刚解释说,未来科学大奖章程规定每个奖可颁发给不超过5个获奖人。其实在提名时,就会出现同一个领域的若干科学家被提名的情况。因此在初步筛选时,委员会就考虑到了多人得奖的可能性。斯坦福大学文理学院讲席教授骆利群说,单就这届“生命科学奖”来说,李家洋、袁隆平、张启发三位科学家在不同的年代,从不同的角度,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把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提高。这三位获奖者的工作,其实也是比较互补的。

多人获得同一奖项,这于未来科学大奖尚属首次。但在诺奖评奖中,这种情况已是常态。中国的未来科学大奖除了在奖金总额上现在已经追平诺奖,在获奖者名额上也快速迫近,这也难怪有人说,把未来科学大奖称之为“中国的诺奖”,已是“神形皆备”。

为何未来科学大奖有如此声誉,这与奖项的评奖过程有很大关系——它是中国大陆第一个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也是国内首个非官方、非营利、民间发起的科学奖项,其奖金是由认同科学价值的企业家定向捐赠。看看这些大奖的捐赠者,个个有名——李彦宏、马化腾、丁磊、徐小平、王强、吴亚军、吴鹰……这些捐赠者负责为奖金筹资,每个单项奖奖金一百万美元,由四位企业家分摊捐赠。为了保证基金的连续性,每个大奖、每个捐赠人都要承诺捐赠10年。

除了财力雄厚,这些捐赠者还有其他的共同点,那就是热爱科学。李彦宏和马化腾都曾说过自己小时候有个科学家的梦。沈南鹏则直言,这项大奖的捐赠人多是60后、70后。在他们成长的年代,科学家才是众人追逐的明星,科学报国是那代人心中的梦想。

虽然企业家出了钱,但一切让科学说了算,科学家是大奖专业上的把关人。除了出钱和宣告获奖名单及为获奖者颁奖外,这些企业家的工作就没有什么了。他们没有提名权、不能干扰评选进程,最终的获奖者也只有在上台宣读获奖名单时才知道。

谁能获奖,捐赠的企业家说了不算,那么谁才决定?来看看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的名单,虽然这些名字可能公众并不熟悉,但却同样星光熠熠,阵容“豪华”——鲍哲南,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学教授、斯坦福大学可穿戴电子中心创始人和主任;丁洪,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北京凝聚态国家实验室首席科学家;董欣年,美国霍华德休斯研究员、杜克大学生物系杰出讲座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何川,芝加哥大学讲座教授、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季向东,李政道研究所资深学者、上海交通大学鸿文讲席教授; 励建书,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凯,普林斯顿大学讲席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骆利群,斯坦福大学文理学院讲席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毛淑德,清华大学天体物理中心主任;饶毅,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舒其望,美国布朗大应用数学讲座教授;田刚,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夏志宏,数学家,美国西北大学终身教授、南方科技大学教授;谢晓亮,哈佛大学讲席教授、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主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这些由顶尖华人科学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分为三组,分别评出三个奖项。据说这些评审委员都是自费来参与评审,连开会需要的往返机票都是自己解决,可以说是“情怀驱动”。

“做这件事是把我们的声誉押了上去。”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丁洪说。

记者了解到,遵循“程序正义”的原则,未来科学大奖评审过程参考了诺贝尔奖等国际著名奖项,引入了提名权与评审权分离、评审委员与被提名人不接触原则等规则。候选人由科学委员会邀请的提名人提名产生,不接受个人申请与机构推荐。在确定候选人后,由科学委员会确定五位以上该领域的国际专家,对各候选人被提名的工作成果在工作成就、创新性、影响力等方面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而保证公正性很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防止利益冲突。比如,科学委员会的成员不参与提名,在任职期间及其后两年,也不能被提名,以保证大奖的公正与公平。用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主席田刚的话说:“我们评审委员不能互相评来评去。”

最终的获奖者名单由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参考国际同行评议不记名投票确定。同时邀请清华大学法学院讲席教授高西庆和毕马威组成监督委员会,全程监督评审的每一个步骤和程序,确保整个评审过程的公正性。

现在,备受瞩目的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已公布,今年11月,2018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将会在北京盛大举行。届时,全球近百位具有卓越影响力的顶尖科学家出席见证。这些平日里不被公众所了解和认知的获奖者将走上舞台的中央,发表他们的获奖感言,接受属于他们的荣耀。

科学家的高光时刻,正是引领中国未来的希望所在!

(原标题:未来科学大奖是如何产生的)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015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