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著名表演艺术家朱旭生平回顾:热爱舞台的“酒仙”

2018-09-16 10:00 编辑:TF015 来源:北京晚报

早在20世纪50年代的一个夏天,我作为北京人艺共青团的文体干部,组织团员和青年们去颐和园游玩。整整一天,大家都在知春亭附近畅游昆明湖,一会儿水上,一会儿水下,玩兴很浓,乐不思蜀,谁都不肯离去。这群人里就有朱旭,他是带头不肯走的那一位。

作者:梁秉堃


天有不测风云,不知从何处飘来几块乌云,很快布满天空,并且迅速下起瓢泼大雨来。我们都赶紧跑步上岸,挤进了不大的知春亭里避雨。谁也料想不到,这雨不但没有变小的意思,反而越下越大,成为瓢泼大雨。眼看天就要黑下来了,我的心里很是着急,一怕一时回不了家,二怕有人受凉患上感冒,大家也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只见朱旭大喊一声:“你们等着吧!”他冒着大雨跑向了远处的小商店,举着一瓶二锅头回来了。朱旭对我说:“咱们一人来一大口酒,保证能管事!”于是我们不分男女,轮流抱着酒瓶喝起来。等到雨变小后,大家兴奋而又狼狈地坐上敞篷大卡车返回了剧院。所幸,事后真的没有一个人发烧感冒。这件事使我认识了智者朱旭,也认识了这能暖身子的“二锅头”烧酒。

朱旭2009年 摄:白继开

后来有一次吃过午饭,闲来无事,几个青年人聚在剧院小院子里的双杠前聊天,也不知道怎么了,突然就把话题转到了喝酒上,而且很有兴趣地追问起朱旭的“酒史”。已经是人到中年的朱旭笑着,说他在一两岁的时候就被动地学会了喝酒。我们听后十分惊讶,非要打听明白不可。朱旭有些“口吃”,他不慌不忙地告诉我们,原来他父亲是东北军里的一名小军官,经常外出有公务根本照顾不了家,孩子又多,母亲也真是管不过来,于是就把时刻不能离开大人的他交给一个老伙夫来代管。老伙夫爱打牌,晚上自然希望朱旭早点儿睡觉,就拿上小酒盅给这个不到两岁的小家伙灌点儿酒喝。一日复一日,时间一长,朱旭便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喝酒的习惯。这也就是说,朱旭是从一两岁开始了自己的“酒史”。不知道是哪位有学问的人给朱旭取了雅号——“酒仙”!

接下来,再说说朱旭的表演艺术史。

不少观众对在电影和电视剧中走红的老演员朱旭非常熟悉,他的代表作有《红衣少女》、《小巷名流》、《鼓书艺人》、《心香》、《末代皇帝》、《洗澡》等,而且他还多次获得“百花奖”和“金鹰奖”的表演奖项。然而。除此之外,朱旭还是一个有很长话剧表演史的演员,他是一个从1952年6月12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起就在这里兢兢业业地演戏的演员,他的“根”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深深地扎在舞台艺术里。在那些难忘的岁月里,他先后在话剧《悭吝人》里扮演过雅克大师傅、在《名优之死》里扮演过琴师张先生、在《刘介梅》里扮演过刘介梅、在《女店员》里扮演过知识分子卫默香、在《三块钱国币》里扮演过大学生杨长雄、在《咸亨酒店》里扮演过阿Q、在《屠夫》里扮演过屠夫伯克勒、在《哗变》里扮演过舰长魁格、在《红白喜事》里扮演过三叔……经过自己的刻苦努力,伴随年龄的不断增长,实践的日益增多,他逐步成为一个成功的表演艺术家。人们不能不注意到朱旭所塑造的众多舞台人物形象,在真实自然、性格鲜明、内涵深刻和生动有趣的同时,也透露出他在表演上独特的、难得的喜剧才华。在剧院里大家都这样说:“朱旭的表演富有很强的幽默感,真实可信,自然流畅,却不显雕琢的痕迹。”应当看到,对一个演员来说,这是很难、很难做到的事情。我们用出类拔萃和高人一筹来形容是不为过的!

还是举上一个实例来加以说明吧。《红白喜事》是一部反映当代农村现实生活的喜剧作品,朱旭扮演的“三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性格呢?朱旭自述时是这样说的:“三叔是一位农村的小学教员。很遗憾,他又是一位不大合格的文化人。1948年,是他大哥把他带到部队上去,学了几个月的文化。后来回到家乡,当了村上的小学老师。在村子里,和家里人相比较他是一个秀才。在学校,和老师们在一起,他可又是”老革命“干部了。他看不起那些年轻的校长:‘他是一九五六年才入党的,照着我呀,还差着两三年哩。’他不爱谈能力,专门爱谈自己的资历。如果是一个和他同年代参加革命的,而今天已经是名人了,那么这位人士的姓名,就会在和你简短的谈话中反复出现。三叔为了炫耀自己的资格老,常对人说‘我是离休干部。’统计一下他仅仅在第二幕和第三幕两场戏里说了多少句‘不干了,这一回说什么也不干了!’‘这一回是真的不干了!’‘离了休,一分钱不少拿!’‘离了休,还能去北戴河疗养哩!’……这样,在家里人面前,他可是一个正经的文化人了。为了炫耀自己有文化,他戴着一副全村绝无仅有的变色眼镜。他爱穿那条只有体育教员才有的时髦深蓝色绒裤。当然,上身穿的还是家里做的、土布背心为好,两肋透风,凉快,躺在炕席上经磨,脚底下趿拉着布鞋,舒坦,自在。此人还要写小说——‘苏联不是有个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吗,我非写他个《热闹的唐河》不行!不信,你看看!’侄子结婚,他得送新式礼物,得亲笔写的字,要算作是‘书法’了。”

这样,朱旭只用几笔“素描”就把三叔的整个面貌给勾画出来了。三叔是一位农民成长起来的小知识分子,头脑里既有农民意识的狭隘观念,又有社会开明思潮影响下的新颖认识。演员在把握这个人物基调的时候,就很丰富、复杂、有趣了,既要有点儿土味儿,又要有点儿洋味儿;既要有点儿粗俗浅显,又要有点儿高傲自负;既要有点儿真挚认真,又要有点儿哗众取宠。这些性格中强烈的对比,完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喜剧性风格。对于这样一个从生活里走出来的、反差比较大的、语言相当风趣有味道,尽琢磨的人物形象,观众们不能不信,不能不笑,也不能不喜欢,不能不依依不舍。

记得当初在排练的过程中,剧本是边排练边修改的,特别是全剧结束时主角郑老太太已经病危卧床不起,后事也已准备完毕,在这种情况下,郑家兄弟们的台词不便也不能很多,最好是既简练又深刻,起到画龙点睛的点题作用。那么到底应当怎样设计才好呢?剧作家不在场,导演让演员们给出主意,于是大家议论纷纷,小有争论,但却莫衷一是。朱旭往往是想的多,又不大肯发言的,这倒不是因为他有些口吃的原因,而是因为他的性格着实比较内向,没想好的话是不大肯轻易说出来的。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想不出更好办法的时候,朱旭犹豫再三,突然声音不大地开了腔:“你们听听,由我给来这么一句台词全剧结束怎么样?行不行?”大家兴奋不已让他赶快说出来。他想了想才慢悠悠地说出:“现在万事俱备,就等着咱娘咽气咧!”他的话音刚落,立即引起大家含蓄的笑声和赞同的掌声。导演林兆华挥着手马上拍板,全剧结尾就这样决定了下来。一定意义上看,这个戏的主题是以喜剧的方式给封建思想意识敲响丧钟的,这样一句台词正好给全剧的故事情节和思想内涵幽默地、含蓄地、独特地、亲切地画了圈,点了题,可以引起观众们的浮想联翩。而且,朱旭在读词方法的具体处理上,是在“现在是万事俱备”后面安排了一个小小的,有趣的停顿,以引起观众的充分注意和企盼,然后再用非常轻松的语调和语气快速说出来:“就等着咱娘咽气咧!”应当说,这是一句想得深、说得俏的台词,既有深刻的内涵,又有俏丽的形式;既让人容易记住,又让人不忍忘掉。这样出色的台词实在是很难得!

最后,我们再把话题拉回来,说说朱旭这位“酒仙”吧。

当年表演艺术家刁光覃过世的时候,朱旭曾真情地写下这样四句话:“看破放下,般若发光,自在平常,法身清凉。”其实,这也是写给他自己和大家的!比如几十年以来,朱旭每天的作息时间并没有什么变化——早晨七点半或者八点多起床,吃了早饭,一般就是一杯牛奶,一个鸡蛋,偶尔吃点面包片,再吃各种药。中午一般吃面条,晚上喝一点米粥。如果有毛豆、红烧肉,一定要喝小酒。于是,他就自得其乐起来。说来也很简单,朱旭喝醉了就什么也不知道了,第二天起来该干什么还干什么。

朱旭爱喝酒在北京人艺是出了名的,他的酒友不少,有英若诚、于是之、吕齐、张瞳、林连昆、童弟、童超等。北京人艺建院的时,每当晚间演出结束以后,大家会纷纷聚在一起吃夜宵,并且要把酒言欢。可以说,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诸位的晚年。朱旭回忆说:“每当我端起酒杯,眼前总浮现出我们当年的情景。酒,让我这辈子结识了这些至情至性的朋友,此生足矣!

至于喝酒以后会不会影响工作?绝对不会!为什么?演出以前绝对不能喝酒!这是铁的纪律。朱旭说:“要喝酒,就要给酒留个好名声。因为在台上很容易出错,平时出个错,写个检讨就行了,一喝酒就全赖在酒的身上了,以后再想喝酒就不好意思了。因此演出以前绝对不能动酒!”

昨天,朱旭走了,听闻消息后的我,无语凝噎,那些往日画面,也都在我眼前一一重现……

想念“酒仙”朱旭……

(原标题:“酒仙”朱旭)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015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