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书乡

吟诗作对光认字远远不够,这本书教你如何正确读古诗

2018-09-19 10:18 编辑:TF016 来源:北京晚报

在匆匆忙忙的当代生活中,写诗已经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读诗也变得奢侈了起来。如何从故事中读出高山流水的韵致?如何在古典风景里触摸中国人的脉息?人们或许需要懂诗的人来引导品鉴。近日,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推出了著名作家潘向黎的新书《梅边消息:潘向黎读古诗》,并在单向空间爱琴海店举办了一场分享会。著名批评家、散文家李敬泽、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及本书作者潘向黎与各界读者分享了古诗词之美之妙。

作者:成长


潘向黎,生于福建,长于上海。著名作家,文学博士,文汇报特聘首席编辑。著有小说《穿心莲》《白水青菜》,随笔集《茶可道》《看诗不分明》《万念》《如一》等多部。出版英文版小说集WHITE MICHELIA(《缅桂花》)。荣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第十届庄重文文学奖、第五届冰心散文奖、第五届中国报人散文奖等多项大奖。作品被译成英、德、法、俄、日、韩、希腊等多个语种。

潘向黎自幼沉浸于古诗词的艺术氛围中,《梅边消息:潘向黎读古诗》收录了她近年来品鉴中国古典诗词的最新力作,本书于2018年8月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五辑,在这些文章中,潘向黎展示了宽广的眼界和独到的品位,在品读自己熟悉、喜爱的古诗词时,也大量引用古今学者的评点文字,进退裕如。本书延续了作者一贯的典雅风格。潘向黎的散文,就是她自己在说话,七分淡然,三分质朴,总有坦荡的真性情流淌其间。

诗人韦应物是潘向黎特别喜欢的一位诗人,《梅边消息:潘向黎读古诗》中就收录了五篇评写韦应物的文章。潘向黎说,韦应物不像很多诗人把生活过得穷困潦倒,让人同情、悲愤,他是一个在现实生活里能把自己安顿得比较好的人。李敬泽喜欢韦应物更多的是喜欢韦应物的人生态度:不装,不矫情,也不那么拼命地使劲。李敬泽认为,韦应物对世界的看法,从来不怨恨,也不自怜,就像他的名字“应物”一样,顺着这个世界,同时又是坦然地、有尊严地、有所持守地活下去。

另外,李敬泽和潘向黎都注意到了韦应物诗句中喜用的“凉”“微”二字,对此,李敬泽说,“今天讲‘生活家’,我认为韦应物就是‘生活家’。我们能够看到这个世界的热闹不算本事,看到这个世界的大也不算本事,真正修炼好了,像韦应物这样的,是看到那个‘凉’和那个‘微’。不管是我们的感官,还是我们的生活,当我们真正能够知道那个‘凉’‘微’在哪里,或者说我对那个‘凉’‘微’有感觉,这时候我们才算是成家了,生活才算是可以成家了。”

关于如何通过“读古诗,做个现代生活家”,潘向黎表示,当代人和古人之间其实有很多共鸣,古人虽不能与我们当面交谈,但依然能随时帮到我们,因为我们完全可以从古诗词中找到关于生活的智慧。她举例说,“那日,看到一个朋友微信里贴出来饮茶的照片,清静的茶室,井栏壶、汝窑盏,瑞香袅袅,荷花含笑,好不自在。她的文字说明却是:一个重要客户跑掉了,一个正在冲刺的项目卡住了,马上又要出国,行李都没时间准备,整个人失去方向,干脆先出来喝个茶。我马上为她点了赞,并且加了一句:‘若待皆无事,应难更有花’。意外的是,大家对我这句话有一百多个赞,我想大家都是有共鸣的。”

韩敬群点评:“在读古诗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角度叫重新发现,我在读《梅边消息:潘向黎读古诗》时,就有一个重新被唤起的经历,书中有一篇文章,题目叫‘此生终独宿,到死誓相寻’,这两句被潘向黎拎出来后有一种特别打动人的力量,一下子就把我击中了,这两句诗在中国文学中似乎也不常见。其实,我们读古诗本身不是目的,说到底还是希望它能与我们的生命发生关联,跟当代生活发生关联,这也是读古诗的意义和乐趣所在。而潘向黎能够把古典诗歌作为隔离日常琐碎的帘幕,辟出一块回归内心的空间,这是需要我们学习的地方。”

(原标题:从读古诗中收获对生活的启迪)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016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