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北京

为挽救“植物大熊猫” 北京这群林业职工花四年时间摸家底

2018-09-20 18:38 编辑:TF011 来源:北京日报

轮叶贝母、大花杓兰,普通人听来十分生僻的名词,在植物专家的心中却像“大熊猫”一样珍贵。可就在几年前,这些植物曾因无人辨识,而濒临灭绝。密云城区75公里外的雾灵山林场,一群林业职工对山上的所有植物、动物进行“摸底”并整理出书,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动植物族谱”。

大花杓兰

新城子镇境内的北京雾灵山自然保护区,南面和东面均与河北省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接壤,自然保护区面积为4152.4公顷。这片自然资源是北京东北大门的生态屏障,净化空气、涵养水源,更是动植物栖息繁衍的家园。但究竟有多少植物和动物?其中又有多少重点保护对象?这事儿在几年前,问谁谁傻眼。

2014年7月,担任坡头林场负责人的张德怀陪着北京林业大学的师生在林场做调查,走着走着,林大老师看到了两株外形特殊的植物,还没等靠近分辨,走在前面的林场职工一不留神踩到了这株植物,老师急忙上前,认出眼前的植物正是难得一见的大花杓兰。这是一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在北京地区生存数量非常稀少,上一次被发现还是在1959年。还有一次,市里的专家来做资源调查,专家们兴奋地发现山里存活着北京罕见的轮叶贝母植物,看着专家们兴奋地讨论,林场职工们有些难为情地说,这植物原来山里有不少,但因为不认识,没有进行特别的保护。听了职工们的话,专家们气得连拍大腿。

面对接二连三的“无知事件”,张德怀和同事们下定决心,要走遍雾灵山的沟沟谷谷,摸清本地区植物和动物的“家底”。“没有技术,我们就学,时刻和林业大学的老师专家保持联系。缺少调查资金,我们就克服,自己联络需用的仪器和设备。”张德怀说,场里共有6个职工,分成了2组,分别以马志红和王德志两人为组长,开始了漫长而辛苦的“摸底”工作。

工作人员正在追踪动物脚印和粪便

四年的时间,他们走遍了雾灵山,拍摄了十多万张植物照片。在山场办公室的书柜里,张德怀捧出了一本厚厚的《野生植物资源图谱》,“保护区内共有植物739种,重点野生植物52种,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3种,北京市级44种。”他如数家珍地介绍起来,在调查中还发现了北京地区树龄最大、胸径最粗的野生青杄个体,以及全市数量最多的岩生报春种群,还有仅在雾灵山区域可见的轮叶贝母和膜家黄芪。

在进行植物调查时,动物小组的几位成员也没歇闲。对野生动物的观测难于植物,因为动物有脚,行踪不定。除了通过观察动物粪便这种传统方式,林场员工们跟市里区里林业部门东拼西凑借了70台红外相机,分区域分布在保护区里,用来捕捉动物们的身影。张德怀回忆,从2012年的零散拍摄到2014年后的大规模拍摄,他们的团队陆陆续续拍摄了6年的动物照片和视频,布设红外相机点300多处,采集动物粪便400多份,步行累计1万多公里。共记录到保护区内有陆生脊椎动物246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种,国家二级31种,北京市一级25种。此外,还有中国特有种15种。这些珍贵的调查资料正在总结出书,预计10月底就会面世。

狍子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摸家底的同时,林场职工们也开始有意识地对这些野生动植物进行科学保护和管理。经过几年的时间,大家欣喜地发现,那些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植物无论在规模还是在数量上都有所增加。“濒危的大花杓兰,在我们的抚育下,现在已经有了上千株。”张德怀的脸上写满了骄傲,“上一回有记录的调查时在2000年,当时北京雾灵山保护区内植物有701种,而这一回调查后种类已达到了739种,动物也从70种增加到90种。”张德怀说,希望通过这两本书的出版,唤起社会各界对保护区内,乃至密云地区,北京地区植物动物资源的关注,留给子孙后代更多更好的金山银山。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王可心 吕吉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