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大型历史剧《商鞅》在国家大剧院上演 历经22年为何长盛不衰?

2018-09-24 09:38 编辑:TF016 来源:北京晚报

9月13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大型历史剧《商鞅》在国家大剧院上演,从1996年到2018年,《商鞅》已经走过了22年的岁月,难能可贵的是,这部剧仍然保持着那种充沛的情感、激越的语言、张力十足的舞台表现力,几乎每一名观众都能在剧场中感受到一种跨越千年的“燃”,令人血脉贲张、澎湃不已,一部戏能够在舞台上立住,且常演不衰,靠的就是这样根植于其肌理之中的感情基因。

作者:成长

于我而言,这次是“二刷”《商鞅》,固然,《商鞅》吸引我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我对历史剧的偏爱,比如我的陕西家乡情结,但《商鞅》的魅力更在于历史与地缘之外,一个出身卑微的穷孩子,靠着一己之力,翻天覆地,倒转乾坤,成了“人上之人”,而他的梦想,却是打破权贵对这个世界的垄断,通过变法革新,让更多和自己身份相似的劳苦大众出人头地,赢得地位与尊严。这一人物形象,实际已经脱离了历史中的商鞅,却具有更加鲜明的象征意味,无论放在任何一个时代,其精神力量都有着现实意义,那就是永远不信命、永远不服输、永远崇尚人的力量。

在史学上,秦代一直是一个争议颇多的历史时期,秦始皇这个人,更可以说是誉满天下、谤满天下,他的功与过在两千年来都争论不休,但有一点已经成为了共识,那就是秦始皇的誉与谤,向上追溯,都能从商鞅变法找到渊薮。如果没有商鞅的变法图强、锐意革新,让秦国从西鄙小国一跃而成泱泱大国,便没有秦王扫六合的根基,没有商鞅之法极端的严苛与冷酷,也就不会有民不耐苦,“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的历史悲剧。前些年电视剧《大秦帝国》的播出,就曾引发过人们对于如何评价秦王朝的激烈讨论:商鞅变法到底是“法治”还是“人治”?秦国崛起之路是历史经验还是历史教训?电视剧是不是在为“暴秦”洗白?……

因为一部历史剧的热播热引发对历史的讨论,这是太正常不过的现象,然而这也会让观众对艺术作品的关注失焦,忽略了故事与人物。《商鞅》成剧在《大秦帝国》之前,却并未落入史观的口水仗中,盖因舞台作品的特殊性,要求演员在三个小时的时间内就陈述完历史人物的壮阔一生,它没有工夫,也没有必要对观众进行历史教育,而是让人们将焦点全部聚集在人物上面。无论主角商鞅,还是配角赵良、韩女、公子昂、公子虔,都是超脱历史窠巢的人物形象,他们可以存在于任何时代,《商鞅》也可以视为一部当代史。

《商鞅》剧中的商鞅,至少融合了三个人性的侧面:一是对命运的抗争,剧中的商鞅一出生就因为巫师的诅咒而被父亲放逐,他对这种任人摆布的命运产生了强烈的抵触,并最终通过自己顽强的拼搏证明了诅咒的荒谬;二是对事业的信仰,他身怀强国之策入秦,为秦孝公所赏识任用,从此将变法强秦视为自己的生命,义无反顾地踏入这条危险的洪流之中,在这期间他牺牲了亲情、友情和爱情,得罪了几乎所有的人,最终成为“天下第一孤寡之人”,却依然百折不回,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三是对“功成身退”观的驳斥,这突出表现在商鞅与赵良博士的戏份中,这也是我认为剧中最成功的一组人物关系,两个人从变法初期的同盟者,走向分道扬镳,实则是价值观的分歧。当变法遇到强大的阻力时,赵良全身而退,以全名节,而商鞅却迎难而上,“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注定了他人生的悲壮,也凸显了人格的崇高。

《商鞅》谢幕时,舞台上一字站开了19个人物,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他们个个有戏,个个形象鲜明,殊为不易。去年,同样在国家大剧院,我看的商鞅是1996年首演版的尹铸胜饰演,今年这版则由青年演员刘鹏挑梁。《商鞅》演了22年,演员也跟着这部剧一同成长,剧中有些角色已经换了几波,但这部大剧的品质却始终没有消磨。这些演员中唯一不变的,是姬娘的扮演者周小倩,她同时也是该剧的导演。

总导演陈薪伊今年已经80岁了,她在舞台上满怀感激地说,自己首次执导《商鞅》的时候,外孙刚满月,而如今她已经四世同堂了,“每次看《商鞅》,对我最深刻的启发就是,生命有无穷的力量。”

(原标题:话剧《商鞅》何以22年依然历久弥新)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016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