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乾隆选“三班九老”为太后贺寿:御赐特殊礼物 最长寿者141岁

2018-10-16 09:42 编辑:TF017 来源:北京晚报

七人五百七十岁,施紫纡朱垂白须。手里无金莫嗟叹,樽中有酒且欢娱。诗吟两句神还王,酒饮三杯气尚粗。巍峨狂歌教禅拍,婆娑醉舞遣孙扶。天年高过二疏傅,人数多于《四皓图》。除却三山五天竺,人间此会更应无。”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唐会昌五年(845年)所作,名为《七老会诗》。过了几个月,白居易在龙门香山寺又组织了一次聚会,参加者增加了两位老人,于是,他又赋诗一首,名为《九老图诗》。九位老人中,白居易74岁,前怀州司马胡杲89岁,卫尉卿吉皎旼88岁,前磁州刺史刘真87岁,前龙武军长史郑据85岁,前侍御史内供奉官卢真82岁,前永州刺史张浑77岁,禅僧如满95岁,洛阳李元爽136岁。

作者 赵雅丽


绘图:华三川

白居易亲自组织的这两次“尚齿会”,以诗文酒会的形式,使与会的老人们有歌听、有舞看、有酒喝,并鼓动老人们能歌则歌,能舞则舞,还要求每位老人都要赋诗纪胜。九老还请来画工画像,每位老人画像上都题上他们各自的诗文。后人称之为“香山九老”,亦称“洛中九老”或“会昌九老”。

“香山九老会”是古代文人雅士隐逸思想的深刻体现,这一传统为后来历代所延续。“九老会”的文学结社活动持续而频繁,如宋太宗至道年间,名相李昉罢相后曾组“九老会”;宋神宗元丰三年九月,太尉兼西京留守文彦博发起“洛阳五老会”;元丰五年,文彦博、富弼、司马光等洛中退休官员年高德劭者13人又举办“洛阳耆英会”;明成化年间,常熟虞山九老社、松江莺湖九老会、湖州乌墩九老会等繁兴。清初,虽然屡申严禁讲学立盟结社之令,但江南“士之憔悴失职,高蹈而能文者,相率结为诗社,以抒写其旧国旧君之感,大江以南,无地无之”。到了康乾年间,清王朝统治日益巩固,文化上也兼施怀柔之策,各地民间九老会结社风气兴盛起来。例如,康熙三十四年,顾汧自礼部侍郎致仕,回归故里苏州(古长洲),在老宅附近钮家巷内购得顾月樵“自耕园”旧圃,扩建成一座新园,命名“凤池园”,并举办“九老会”雅集;乾隆十二年,沈德潜从京城回苏州,举办了“二弃草堂九老会”;乾隆十四年,常州南华庄氏有“漆园九老会”,无锡有“秦园九老会”。

每逢九九重阳节,各地文人雅士总会举办一些诸如“九老话重阳”之类的活动,就连皇家也不例外。乾隆在位时期,为了庆贺母寿,两次在香山举办“三班九老”宴游盛举。这两次盛举的地点都选择在香山皇家园林内,继承并延续了中唐以来 “香山九老会”的盛况。

1 此香山非彼香山

“香山九老会”与“三班九老”宴游之地均在香山,但此香山非彼香山。白居易的故居在香山(今河南洛阳龙门山之东),该山因盛产香葛而得名,山上有寺,名为香山寺,与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西山窟区一衣带水,隔河相望,与龙门石窟东山窟区和白园一脉相连,并肩邻立。停宫致仕后,白居易更加放情于山水,赏玩泉石风月。因慕恋香山寺清幽,白居易常住寺内,自号“香山居士”,并把这里作为自己最终的归宿。他曾赋诗:“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家酿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而白居易组织的“香山九老会”影响深远,历代的艺术家们曾用国画、玉雕、彩瓷绘画等形式再现“九老图诗”。

盛唐以后,经过“安史之乱”,香山寺因年久失修,渐趋衰败,至白居易任河南尹之时,香山寺已是萧条至极,唐文宗大和三年(公元829年),白居易来洛任河南尹,他闲暇时常在伊阙山水间流连,想修复香山寺,却因财力有限,未能如愿。大和六年(公元832年),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去世,他为元稹撰写了墓志铭,并把酬金悉数拿出,费时3个多月,重修了香山寺,使衰败的旧寺换了新颜。为保存诗稿,白居易把自己从大和三年(公元829年)到开成五年(公元840年)所作的诗,共800首,合成12卷,取名《白氏洛中集》收藏在香山寺藏经堂内。会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履道里私第去世,家人遵嘱将其葬于香山寺附近如满法师塔之侧。

修复后的香山寺于2017年11月重新开放 摄:程功

而清代“三班九老”宴游之地则是北京西效的香山静宜园,两者是不相同的。静宜园内有28景,其中一景为寺庙,称为香山寺。北京的香山寺历史悠久,据记载唐代已有吉安、香山二寺。1186年将二寺合一,金章宗赐名“大永安寺”。元代重修,易名“甘露寺”。明朝再建,称“永安禅寺”。清乾隆年间,在原址上扩建,形成了前街、中寺、后苑独特的寺院格局,御赐“大永安禅寺”。香山寺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严整壮观,曾为西山诸寺之冠。香山寺于1860年、1900年分别遭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焚烧,仅存知乐濠、听法松、娑罗树御制碑、石屏等遗物。去年底,香山寺复建完毕,重新向游人开放。

香山寺有两株重要的古树,一株叫娑罗树,在山门之内,康熙曾有诗赞颂;另一株是听法松,在正殿门外,长得十分奇特,乾隆仿效当年南朝道生僧人在苏州虎丘山收石头为徒“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典故,称其为:“百尺乔耸,侧立回向,自殿中视之,如偏袒阶下,生公石不得专美矣。点头曾有石,听法讵无松?”

乾隆亲自精选红叶,经风干、压平、蜡封后,装盒“御赐”给“三班九老”  资料图

香山寺的西侧有一进小院,名为双清别墅,是中央自西柏坡迁来北京后,毛主席的临时办公与住处,现在设有陈列馆供游客观览。双清别墅原是清代皇家园林香山静宜园“松坞山庄”旧址,环境幽雅,以其苍翠的竹林、遮天蔽日的银杏、挺拔的松柏、古朴的建筑引人前往。

“三班九老”,是乾隆为其母崇庆皇太后七旬、八旬寿诞祝寿而选择的人员。乾隆二十六年(1761)秋,崇庆皇太后七旬寿诞,在香山静宜园举办了第一次“三班九老”宴游活动;乾隆三十六年(1771),崇庆皇太后八旬寿诞,在静宜园举办了第二次“三班九老”宴游活动。

两次“三班九老会”的地点都选在香山静宜园,发起人是皇帝,皇家的地位远远超越任何一个地方之“九老会”;而获赐参与盛典的“三班九老”,有的甚至两次宴游香山,这在当时来说是一种恩宠,他们欣赏二十八景,领略皇家园林的壮丽气派,增进了香山皇家气象在他们心目中的认知。

2  “红叶”是给“九老”的赏赐

在乾隆二十六年御制《九老会诗》序中,乾隆给出了参与盛会的人员标准:年龄须在70岁以上;分为三班:诸王及在朝文职九人为一班、在朝武职九人为一班、已休致仕者九人另为一班,计二十七人,统名一会,合称“三班九老会”。

依此,第一次“三班九老会”选了9位在朝亲王及文职大臣,分别是:77岁的履亲王、71岁的显亲王、82岁的大学士来保、81岁的大学士史贻直、76岁的吏部尚书傅森、71岁的工部尚书归宣光、71岁的吏部侍郎勒尔森、75岁的礼部侍郎何国宗、73岁的左副督统御史张开泰,9老共677岁;又选了9位在朝武臣,分别是:77岁的内大臣博尔本察、72岁的将军清保、76岁的护军统领保平、77岁的散佚大臣葛尔锡、73岁的散佚大臣巴海、84岁的古北口提督吴进义、81岁的副督统职衔班第、92岁的副督统职衔黑色、90岁的副督统职衔集成,九老共722岁;9位致仕文职大臣分别是:89岁的礼部侍郎加尚书衔沈德潜、78岁的左督御史吴拜、84岁的左督御史木和林、74岁的吏部侍郎德龄、76岁的刑部侍郎钱陈群、82岁的工部侍郎范灿、76岁的内阁学士邹一桂、75岁的副督统李世倬、70岁的三品职衔多仑,九老共704岁。“三班九老会”共27人,年龄总合为2103岁。第二次“三班九老会”也是27人,合计2102岁。两次盛典,三班九老的年龄之合都在两千岁以上,恰合乾隆所说“廿七人余二千岁,启祥七帙庆添筹”之意。

每次在静宜园举办“三班九老会”后,乾隆都要御赐“九老”每人两片精美的红叶。这份特殊的礼物,是由乾隆亲自精选,经风干、压平、蜡封后,置于印有“御赐”和“福寿康宁”等字样的精美锦盒中。“三班九老”收到御赐的红叶,无不受宠若惊,而这“御赐”佳话,不仅载入史册,而且也随着三班九老的休致归里而流播到地方。

参加宴游香山的“三班九老”中,有人甚至给自己起了个“香山老人”的雅号,此人便是状元彭启丰。据《清史稿?列传九十一》,彭启丰,字翰文,号芝庭,出身江南长洲(今苏州)的科举世家。其祖父彭定求是康熙十五年(1676)会试第一,二十五年(1686)殿试第一,连中会元和状元,非常了得,历任翰林院修撰、侍讲,因父丧假归,之后不再复出为官。而彭启丰也非常人,他于雍正五年(1727)得会试第一,殿试时为一甲三名,雍正亲拔为状元。祖孙二人连中会元和状元,一时传为佳话。

彭启丰为官四十年,以谨慎著称,担任过刑部侍郎、吏部侍郎、兵部尚书。乾隆二十年,彭启丰请求辞官归里,奉养老母。他在家中辟园亭,植花竹,拥书万卷,乾隆御赐匾额“慈竹春晖”。 乾隆三十六年,彭启丰被钦定为三班九老的致仕九老之一,得乾隆赐诗嘉奖。他给自己起的“香山老人”雅号,透露出他内心的自豪感,也将他参加皇太后祝寿、宴游香山的传奇经历流传于当地民间。

3 乾隆两次御题《九老会诗》

九老作朋总廿七,隳颠华发映髭须。

庙堂未免拘仪度,泉石特教咨燕娱。

丹陛暂辞心肯忘,玉关归后气犹粗。

听松只合鸾杯举,陟巘宁须鸠杖扶。

一例香山南让北,千秋群彦画成图。

如今拟问白居易,似尓当年少欠无。

这是乾隆所作的一首《九老会诗》,从中可以看出,寿诞庆典除了皇家礼仪外,更多的是类似园林雅集的热闹场面,每次“三班九老会”后,乾隆都为“三班九老”各班写下赞扬和肯定的诗句,并要求诸臣自纪其事,“有不能诗者,命内廷翰林代成”。

“三班九老”中,与乾隆诗文唱和最多、文字之交最深者是沈德潜和钱陈群,他们都参加了“三班九老会”,与沈德潜相比,钱陈群一生所得圣眷更多。钱陈群是浙江嘉兴人,其父钱纶光早逝,由母亲陈书(号南楼老人,嘉兴名画家)靠纺织和卖画养家。康熙六十年,第二次钱陈群考中二甲十五名进士,终雍正一朝,钱陈群五次升迁至右通政,督顺天府学政。就仕途而言,未获大用,但其门下却教出不少知名弟子,如阿桂、纪昀、刘墉、钱大昕等。

钱陈群像

乾隆元年,钱陈群以母丧去官,守孝期满后,历任太仆寺卿、詹事、内阁学士等职,乾隆七年,擢刑部侍郎。1761年,乾隆谕令钱陈群和沈德潜重返京师祝贺皇太后七十大寿,成为“三班一员,并加尚书衔。第二年,乾隆帝三次南巡,钱陈群和沈德潜到常州迎驾,陪着乾隆游览了无锡、苏州、嘉兴、杭州等地,乾隆特赐诗曰:“二老江浙之大老,新从会中回。身体康强自逢吉,芝兰气味还相陪。迎堤恭遇以为喜,出诗命和群应推。更与殷勤订佳约,期颐定复登金台。”

第二次“三班九老”会时,钱陈群已经86岁,他进呈《恭和御制香山九老会”宴游盛典之前的两诗》,中有“鹿驯岩畔当童扶”句,意境超逸,深得乾隆嘉许,亲作《扶鹿图》赐之。钱陈群南归时,又赋诗饯行。次年,抵家,上谢恩疏,乾隆帝当时正驻跸香山,赐答诗,有“香山适接还乡信,即景犹思扶鹿人”之句。钱陈群平日闲居故里,乾隆每年都要录寄诗百余篇给钱陈群,钱陈群必定赓和,虽然高龄,也必亲书成册进献给乾隆,其书法屡蒙奖许。

钱陈群官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与乾隆关系尤为密切,乾隆称其为“故人”。钱陈群每有诗文进呈,乾隆必亲笔题诗回赠。晚年致仕后,仍与乾隆酬唱不断,而乾隆赐以“食全俸”,时常写信慰问,并寄上自己的诗作,要钱陈群赓和。乾隆三十九年,钱陈群卒,享年89岁。乾隆在上谕中说:“儒臣老辈中能以诗文结恩遇、备商榷者,沈德潜卒后惟陈群。”四十四年,仍然感伤不已,特作《怀旧诗》曰:“迎銮三于浙,祝厘两入京。唱和称最多,颂中规亦行。林下唯恂谨,文外无他营。优游登大台,生贤殁亦荣。”

“三班九老”宴游香山之举,延续了绘图以纪觞咏盛况的传统。白居易为香山九老会,曾绘图纪盛,成《九老图》,此后各地形形色色的九老会都有绘图纪盛,扬翊风雅。乾隆两次御赐香山九老宴会,也延续了这个传统。第一次由其堂弟弘旿(康熙帝二十四子胤祕之子)作《香山九老图》,第二次由宫廷画家艾启蒙(波西米亚人)绘图以志纪念。这些绘图中,将香山的房舍、藤萝、文玩、宫殿、官员、柏、奇石、竹、松、桥、扇、鹤、篱笆、围墙、 鹿 、梧桐、家具(屏风)、饮食器、庭院、文房用、栏杆、僧(和尚、尼姑)、侍从(侍女、童仆)、石磴、栈道、溪涧、湍泉等均保存下来,从中可见皇家园林的气象以及君臣雅集的温馨之趣,成为香山皇家文学的永久见证,足使后人“披览图画,犹津津道其年命之多与邱园之乐” 。

4 “三班九老”最长寿者为王世芳

两次“三班九老会”,都是为了皇太后祝寿,乾隆此举,有着“以孝治天下”、 引领天下之人敬老尊老的深意。乾隆三十六年,第二次“三班九老会”宴游盛典之前的两年,乾隆帝已就有关活动开始了周密安排和积极的筹备。查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的寿档28卷,一则可见其规模之大,二则也可见此举与尊老深意有关。

从遴选的参与者上看,多是诗才超迈的名宿名臣,并健康长寿、德高望重者。特别是致仕九老,都是功成不居,辞荣耽寂,颐养老寿者,对地方风尚有着重要引领作用。他们在皇家园林内为太后祝寿,同时抒发老至之情、林泉之乐、雅集之欢,其间情形有如王应桂《甲子花朝吾园中集百岁翁三人作九老会主人赋诗纪事用作》中描绘的“连翩九老相将来”、“筵间肆设枣与桃,满座人如香山叟。充耳头摇摇,眉长须白风乱飘。擎杯不放饮若吼,謦欬一声裂凤箫。凌老鹤辉颇清妙,婆娑之状鹤难有。”

举例而言,参加宴游香山的“三班九老”之中,有个寿星之王,名叫王世芳。据记载,王世芳,字徽德,一字芝圃,浙江省台州府临海县桐峙岭根人,生于顺治十六年(1659)。康熙十五年,耿精忠命部将曾养性犯台州, 王世芳随父请兵,夜袭贼营,“杀贼无算,口不言功”。归而读书,因家贫而卖药自给。王世芳49岁入学,80岁成贡生,乾隆二十年(1755)96岁鲐背之年,才以岁贡出身授任遂昌县训导(从八品),成为朝廷命官。100岁时,朝廷赐建“升平人瑞”木牌坊于村口。

乾隆二十六年(1761),王世芳103岁时,被选荐进京,为皇太后七秩大寿祝寿,得到不少赏赐。此后,他又在乾隆第三次和第四次南巡时,到杭州迎驾。乾隆三十五年(1770)七月,王世芳已经112岁,他奉诏进京参加乾隆六十大寿庆典。此时,王世芳仍然康健,甚至“便利如少年”,成为京师一种“奇观”,被许多文人记录在笔记中,如钱泳《熙朝新语》等,徐昆《柳崖外编》的描绘使人如同亲见一样:“王世芳‘不扶杖藜,颜面止如六十许人。耳微重而能听,不借镜而能作楷,徒步十数里,一蹴而至。每食肉二斤许,饆饠之属,亦视中人有加。予见之于椿树胡同,周旋揖让,有非七八十老人所逮者’。”许多人觉得用“地行仙”的尊号才能够形容。

据状元吴鸿写的《钦赐正六品承德郎遂昌司训王南亭先生征诗事实》,乾隆见到王世芳后,“慈颜大悦,赐宴于太和殿,绘像于养性殿。复亲赐碧玉朝珠百颗、白碧如意二枚”,又写了《御制赐百有十二岁老人王世芳诗》,盛赞王世芳的长寿与康强,认为他的人瑞之光要在“香山九老”之上。第二年,王世芳受邀参加崇庆皇太后八十大寿庆典,获赐“三班九老”宴游香山,“精神矍铄,视履康强”,“庞眉鹤发,蹈舞班联”的王世芳又多了一个响亮的尊号叫“南极老人”。王世芳精心准备了十首诗恭呈太后,中有“玉阶瞻就随天仗,自笑蹒跚草莽臣”的惊喜,更有“万年枝上翔飞鹊,喜报重来旧野人”的炫耀。皇太后则嘱托:“寒天,及早回南。”

嘉庆三年(1798),七世同堂的王世芳寿终正寝,享年141岁。他身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五朝,103岁、107岁、112岁时,三次受到乾隆帝接见并赐匾及题书,并进京参加香山三班九老会,被称为“盛世大瑞”,其“享希有之寿而迓不世之恩”,成为烘托一个时代强盛与繁华的佳话。

乾隆在位时,共举办了两次九老会宴游香山的盛举。乾隆四十年,在《题檀镂香山九老屏风 九老以玉为之》诗中,乾隆帝以“盛典香山亦再举,其三其四祝无央”诗句表达了他对两届盛会的感念,并希望十年一次地办下去的心情。孰料,乾隆四十二年,崇庆皇太后辞世,“三班九老会”盛典再未举办。

 

(原标题:“九老”史话)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017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