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历史

北京首座新式医院主楼已近百年 文物级古建筑仍在为患者服务

2018-10-31 09:05 编辑:TF019 来源:北京晚报

除了故宫、天坛这些众所周知的古迹外,北京还有很多已建成上百年的老建筑,有的至今还在为公众提供服务,其中就包括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白塔寺院区内的主楼。这座楼坐落于阜内大街与赵登禹路交叉路口东北角,建成于1917年,建筑风格为西洋式,平面呈“蝴蝶”状。如今,这只“蝴蝶”仍在为众多患者服务。

粱欣立


十九世纪初,清王朝灭亡,民国兴起,军阀势力执政,中国一些有识之士利用各种方式提出“社会进步”的事由。国际知名流行病及鼠疫防控专家伍连德博士在清政府任过职,民国成立后又在中华医学会任会长,在北洋政府中也有一定的影响。1915年,伍连德向北洋政府倡议在北京兴建一所“现代化”的医院,他认为:“吾国医学迟,无可讳言,全国之中稍觉完尽之医院均为外人所创设。北京首善之区,中外观瞻所注。求一完备之医院亦不可得。”在封建帝王统治破灭后的社会里,学习西方建立西医综合医院,发展中国的医疗事业,也是形势发展之必然。伍连德博士的倡议,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响应。

北洋政府在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召开专门会议,采纳了伍连德的建议,财政部拨款10万元,会上集资11万元,加上施肇曾、伍连德等人募捐及个人捐款,累计凑了近30万元。政府将阜成门内阜成市场旧址划拨为医院用地,最初定名为“北京中央医院”,聘请伍连德博士为院长。伍连德亲自提出设计理念,规划出楼房格局。主楼东、西两端圆弧形与三棱形并举呈对称展翅“蝴蝶”形,外观是一座典型维多利亚式建筑,形状犹如一只“蝴蝶”。

北洋政府拨给的“阜成市场旧址”在哪?当年,东西走向的阜成门内大街还是条石子土路,大街西端是高大的阜成门城楼,中部有巍峨的妙应寺白塔和牌楼、有石桥的历代帝王庙,东头有弘慈广济寺,路两侧是商铺和民宅,挂铃铛的骆驼队经常走过这里,前往皇宫或市场运输城市需求的物资。偏西南东北走向是条长数公里的城市泄水西沟,叫大明壕,沟两旁是灰瓦平房小院,跨沟有多座大小桥梁,交叉路口有石拱的马市桥,1921年至1930年大明壕分段填沟变暗河,铺石子成路,此地名叫“沟沿”,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北平政府将马路定名为赵登禹路。建医院的“阜成市场旧址”就是阜成门内大街和赵登禹路交叉路口东北角的一片斜方块地。

1916年6月,北京中央医院奠基开工,主楼坐南朝北,平面呈东西长南北窄,立面为左右对称。建筑结构是钢筋混凝土和砖木建成,有水泥的支撑柱和楼层板,楼道水磨石地面,房间内铺木地板,半地下一层,地上三层(1984年火灾后改成地上二层),共四层楼房。主楼两翼延长,东、西两翼端为燕尾式,平面是一个半圆形和两个对称三棱状组成的外突建筑,北部三个短翼,楼顶木三角形梁架高脊,覆盖红色烧制陶瓦。1917年12月主楼建成,1918年作为医院正式投入使用,这是由中国人在北京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医院。

主楼内设有电灯、电话、垂直电梯、水磨石地面、无障碍楼道,房间内部铺设木地板。楼内设有内科室、产科室、牙科室、眼科室、急需手术室、沐浴室等等,还有头等、二等和三等病房共150张床位,供应热水设备,是座综合科室西式医院。医院在当时从主楼建筑,到医疗设施都非常“现代化”,早期的医疗收费昂贵,只服务于当权者或有钱的人,一般普通百姓不敢问津。

主楼也有苦涩的经历。1984年发生一场火灾,大火把主楼砖木制的四层及屋顶烧毁。火灾后,大楼的四层被拆除,四层的楼房变成现在见到的三层楼房建筑。不过,由于医院医疗需求不断扩大,多年来在主楼周围加盖了多栋连通的附属楼房,使医疗功能更加完善。

医院最初定名为北京中央医院,1946年更名为中和医院,1950年定名中央人民医院,1958年更名北京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2000年至今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白塔寺院区。作为北京新式医院发展的见证,白塔寺院区主楼于2007年7月被认定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从此,已展翅百年的“蝴蝶”受到了法律的保护。

(原标题:北京首座新式医院建筑已百年)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