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黛玉《葬花词》其实是曹雪芹抄袭了唐伯虎?真相在这里

2018-11-01 10:03 编辑:TF019 来源:北京晚报

某日读报,有文章题为“没有唐伯虎就没有红楼梦”,作者以《红楼梦》中的诗句为索引,溯源至唐伯虎。据我所知,胡适其实也注意到了这种关联,只不过后来没有专门写文章发表。

孙燕华


为什么对这篇文章如此感兴趣呢?因为我也发现了唐伯虎在《一年歌》中的诗句有些接近《葬花词》。比如“一年三百六十日,春夏秋冬各九十。冬寒夏热最难当,寒则如刀热如炙……天气温和风雨多。一年细算良辰少,况又难逢美景何?”读到此处,我不由得想起林黛玉的《葬花词》:“花谢花飞飞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 风刀霜剑严相逼……” 联想到现在的抄袭之风,顿感“穿越”,得一结论:一定是曹雪芹抄袭了唐伯虎!

唐寅,六如居士,明代才子;曹雪芹存世于清康乾年间。这位生在温柔富贵乡的曹公子,不但读过唐伯虎的诗,而且深稔于心,所以当他为林黛玉构思《葬花词》的时候,便把积存于内心的感受融到他与唐寅同感的情绪中,编织出了更优美、更符合林黛玉口吻的诗句,从而才有“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哀叹。谁知一语成谶,我们至今也不知道是谁安葬的曹雪芹。

与“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寅相比较,曹雪芹对升沉荣辱、世态炎凉体会得更为深刻:家族的百年兴衰,跌落到“酒常赊”的西山黄叶村的境遇,使曹雪芹内心的积淀要远远厚重于唐伯虎。加之脂砚斋和大某山人畸笏叟等亲友助力批改点评于侧,《红楼梦》的内涵远非唐伯虎诗文可比。但为什么报纸上的这篇文章把题目做得如此“果断”?我想大约是为了吸引眼球吧!

宋代出词人,名家无数,传世佳作至今挂在人们嘴边。“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蝶恋花》中的“庭院深深深几许”已成为单独名句,被人们一用再用。

女词人李清照南渡后,漂泊不定,夫君赵明诚突然离世,收藏的金石拓本大量遗失,她孤身一人,常常处在凄情之中。在福建建安时,李清照曾作《临江仙》一首,词前有小序,其中写道“欧阳公作《蝶恋花》‘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语,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阙。其声即曰《临江仙》也。”摘原词几句如下: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jiōng关闭之意)。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客建康城……

欧阳修生于1007年,逝于1072年,时年六十五岁;1084年,李清照出生。以宋代词坛的盛况而言,少年李清照便会读到欧阳修的大量词作,因此她才能在小序中写道“予酷爱之”。而李清照在福建建安的居所潮湿难耐,门窗常常关着,层层院落悄无人声,此时易安居士想到了“秣陵树”、“建康城”(均指南京),想到了与赵明诚一起度过的美好日子已一去不返,心中凄凉无限,愁绪困扰,无法解脱……她想起了“深几许”的词句,便借用了来。

写到此处,做一小结,当后人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有与前人(古人)同感,可又编不出新词儿、好词儿的时候,可将前人的句子直接用在自己的作品里,然而必须得用得巧,有新意、有创意,《临江仙》便是一例。

对现代人来说,还要记住《著作权法》中的一条规定:原作者去世超过五十年,任何人均可不经原著作权所有人许可而自由使用该作品。看来李清照还是“守法”之人呢!

(原标题:读报有杂感)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019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