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娱乐

《风味人间》美食中西对比有新意获好评 若说唯一缺点恐怕还是这

2018-11-02 10:29 编辑:TF019 来源:北京晚报

继《舌尖上的中国》后,总导演陈晓卿再度出手的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上线首播一集,即收获广大好评,网友们在社交评分网站上给出9.4的高分,总播放量突破1.6亿。若说唯一的缺点,观众反馈大多是关于食物制作的镜头还是太少,“想吃”、“没看够”。

资料图

《风味人间》开篇就让人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仿佛《舌尖上的中国》再度归来。与《舌尖》的区别在于,《风味人间》增加了中国美食与世界美食的呼应,通过探寻丰富的世界美食,引人思考文化差异下人们热爱食物的异曲同工之处。 片中有七成中华美食串联三成西方美食,为此节目团队遍走全球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寻找全球风味,立意要探索食物背后的历史文化,用全球的角度去发现中国美食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也与西方美食的多姿多彩,两者互相结合,用更开阔的视野是阐述食物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引入西方美食增加看点,而是以通俗的方式梳理了中国食材流变进程的基础上,从更宏观的角度观察国外舶来食品对中国食物的影响还有两者间是如何相互融合。

《风味人间》中,同一食材的中西对比颇为有趣,从徽州火腿到西班牙火腿不同制法,中国和荷兰人对大闸蟹的态度,以及法国用奶酪处理的土豆泥和河南人的洋芋搅团,让观众看到了不同文化造就的人与食物的关系。比如,西方人注重仪式感,所以火腿切片、享用都是互动表演。西班牙当地著名的火腿切片大师从火腿上切上薄薄的一片肉,卷在刀片上送到客人嘴边,配上红酒就是一顿宴席。而在中国人看来,上一年腌制的火腿,完整经历四季,隆重地进入年夜饭的餐桌,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坐在饭桌前,火腿代表的是团聚。

在荷兰,大闸蟹属于入侵物种,如今,大闸蟹的身价暴涨了20倍,虽然补蟹成为荷兰人西蒙一家的主业,但一家人从来不吃,因为他们觉得蟹肉处理起来太难了。而大闸蟹能成为中国人最爱的美食之一,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在中国厨师这里,他们对蟹的构造了然于胸,不会轻易放过任何一个部位。用不同部位制作出的丰盛菜肴充分发挥了大闸蟹馥郁鲜香的滋味。另一个原因是中国人高超的养蟹功夫。在关键的后期育肥阶段,为了让大闸蟹膏肥黄满,讲鲜活螺蛳、蚌肉作为喂养螃蟹的主要食物。

说到土豆泥,如今普遍认为是西餐中的食品,片中展示了法国人用牛奶融化土豆泥,再加入当地的特产奶酪,加热后,奶酪的韧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做成像瀑布一样流淌入盘的土豆泥。但其实,在中国的河南,人们将土豆泥称为洋芋搅团,蒸熟的土豆捣烂成泥,配上葱蒜,再来一勺辣椒汁水,酸辣辛香,是当地老少皆宜的招牌美食。

《风味人间》第一集的主题是山海之间。菜单大致包括库尔特羔羊,呼伦贝尔羯羊肉,哈萨克牧民马肉阔尔扎克熏马肉马肠,安徽南屏村汪兆惠火腿,大煮干丝,西班牙伊比利亚火腿,河南孟津碾转,甘肃漫山洋芋搅团,法国阿力高土豆泥,四川瓦屋冷笋,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巴楚蘑菇,江苏大闸蟹,荷兰艾瑟尔湖移民蟹,台湾立翅旗鱼等等。观众可谓“爱恨交织”。许多人表示“吃过饭了,但还是看饿了”、“看到一半,去煮个夜宵”,才华横溢的网友甚至写下“少不入川,老不出关,晚上别看风味人间”的评价,还有人调侃“应该把豆瓣电影的’看过’改成’饿过’”。

观众对《风味人间》所表现的中外特色美味和别于常态的生活却印象深刻。许多人对 “捕鱼小哥”卢旻易的事迹深有感触,他逆浪站在船头,在一次次失败后终于成功镖到旗鱼,有的网友表示“镖旗鱼那段,让我想到了老人与海。

那少年站在船头的身影,孤独又伟大,浪漫又残酷。”让观众感觉到汲取风味的不易。有位网友在评价中写道:“着眼于“我”以外的生活,万物与人都如此蓬勃,山海之间有人就是简单地考虑一日三餐四季衣裳,太美好了。”

还有观众做出了超越美食的深刻评价:“人类对周遭万物的观察和解构组成了每个人独一无二的世界,食物的滋味背后是人情的牵挂、四季的流转,生命的孕育…口舌之欢只是开始,绵密悠长的动人体验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里。”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金力维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