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李子勋去世:他是著名心理师,一堂公开课挤进近千人,生活中却…

2018-11-03 10:57 编辑:TF019 来源:北京晚报

李子勋走了——对这个信息,直到此刻,依然需要反应一会儿……

聿为


李子勋

这个反射弧之长,把场景拉回到整整10年前。记忆已然成为碎片,却也清晰可见历历在目:众拥着。小烦躁。磁性。错觉。没客套。热气蒸腾。

那时,作为北京晚报名人专访栏目的记者,寻到李子勋,因他在心理治疗及其科普工作中呈现的精彩。联系到他不算难事,他也不像大多数名人那样,在接受采访前需要协商一份提纲,只说句“就到咖啡馆吧”。

采访前必须做功课,挤进某大学800人礼堂,先去围观他的公开课,感受下他真人的场。

李子勋出场前,礼堂里一直有种无序,显然已经超过预计的人数,而后来的,又都在想办法到前排找到落脚的地方;这种无序绝对没有失控感,反而有着自治的有序性,与会的人们都带着恰当的涵养,自动将愿望与谦让做出适度的调和。组织者们也确实都在尽职,反复强调后排也有同样的听课效果,同时又对那份徒劳,有种司空见惯的无所谓,间或还流露出对毫无成效的劳动的悦纳。前涌的无序,接近大明星见面会的热闹,这对于已具备“杀手级”名气的心理学家,不足为怪;而那种涌而不乱,却真切地给人以期待、渴望,又祥和、稳定的感受。

李子勋走到台前,拿起话筒,全场瞬间一片寂静……讲了什么,记不得了,只记得,提问环节人们都在争先恐后,大多数人一开口就散发出棘手、悲催、急切,甚至绝望的气息,在场的人也都跟着难受。而一旦他回应,从始至终不见一丝抵触或急躁,接着,搞不清楚究竟怎么他就切中了核心,三五句话,提问者逐渐静下来,周围人也都慢慢吐出来那口郁气。现场的问题千奇百怪,难不倒他,见招拆招,感叹声、掌声不时潮起。而本以为是他的博学和专业水平震撼了我,离开后才发现,唯有他始终保持的温和态度和语音语调,以及千宠不惊的安然样子,穿越身心。

之后有好几天的兴奋,要见李子勋啦,满腔拜神的热切。

10年前还没有导航这个好东西,按照他电话里说的道路名称和一间咖啡馆的名字,我七绕八拐老半天,竟然没找到地方。六七通电话打过去,早已等在那里的他,居然在听筒的那一端,显示出烦躁的语气。我不禁愣了一下,这是那个从来不急不火的人吗?

偏偏就是拜这个烦躁情绪所赐吧,一抬头,咖啡馆大门就在眼前,我也一下子摆正了作为职业记者的采访状态。

坐下来,点茶,李子勋要了他自己的,再只将茶水单递给我。没有一句客套,我们就开始了工作。

面对他这样的受访者,记者只需把问题问到位,然后就可以安心地听这个人、看这个人、感受这个人。脸,没有想象中白,还略有些浅浅的斑点;声音,比远远地或者屏幕里听,莫名地更多了几分悦耳。那依然是温和,一种磁性,充满阴柔。尽管他的语速比公开课上、电视节目里要快上一倍,措辞中还加入了不少专业术语,但是完全没有居高临下的压迫,反而更加富有穿透的力量,令你不但听得清楚明白,还同时被带动着感同身受,愿意信服于他。沉浸到他天生具备的温和中,今天才能够理解到,温和,源于一种对生命深深的慈悲——做医疗、做人的工作,舍他其谁!

暖阳斜照在他身上,有一丝恍惚的错觉,对面的李子勋散发着母性的神采。顺势把这个感觉抛给他,他直接认同:“我性格中性,行为举止是有些女性化的。我属于偏中性男人”,语气平和,神态自若。

当时知道他身体出过了些问题,不过那天,看不出丝毫曾经的病容;那段时间他被人揭出了个人生活中的一些状况,一句“生活中我就是一个普通人”,化解了所有八卦的猎奇心态,我们聚焦对心理治疗的认识与传播,以及以他为范本的心理师的形态与守则。

采访结束,他起身,依然没有半分的客套:我要和家人一起吃饭去了。转身走向另外的隔间。

那年我已经开始自修心理学,今天的我,已经专心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几个年头。众所周知,如今很多做了心理师的人,都是因李子勋,因他的魅力,走进心理学的。李子勋并不是我的开启者,但是他对我后来不曾间断的训练,以至形成自己的咨询理念的影响,从来都相伴我左右,不只因为看他的文章读他的书,其实竟还缘于那天的最后一瞥:

那天,当我付过茶钱回过头去想跟李子勋说声再见时,竟没能一眼找见他,只透过那个隔间镂空的隔断,看到一片热气蒸腾中,吃得热火朝天的他的模糊的影子。那种饕餮的样子居然是触动人心的,让我感慨:工作得温和生活得热气,这大约就是完满人生了。

我是在10年后的今天,在听到他去世的消息后,才再次去读那篇当年印在报纸上的采访稿的,发现篇幅所限,那些多余的素材,竟比纸上存留下来的更加真切。是为补记,权做不舍的追忆。

确实不舍他走!身边不止我一个人这样,很多与他从未谋面的人也一样,还需要再反应一会儿……想起那天恰好也是这样的日子,深秋,阳光灿烂,风中夹杂着金黄的落叶。望着那金黄落泪,大自然中很多很多美好,经常都是用绚丽的色彩和方式退场的吧?

还是一位心理师同行的行动更加靠谱,纪念这个人,感伤之后,继续读他的书吧。他的肉身去了,自有天堂喜乐;他那份温和的力量著作中都有呢,那才是他留存给人们的刻骨铭心。

(原标题:温和的力量永存)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