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羊”字比甲骨文还要早 包含它的地名典故还有哪些?

2018-11-15 11:28 编辑:TF017 来源:北京晚报

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古代“羊”通“祥”,含“吉祥”之意。甲骨文写法描绘的是一只羊头的正视图。金文和小篆大同小异。其实,“羊”字出现远比甲骨文要早的多。1932年,甘肃辛店出土了一批有原始文字的陶片,乃是甲骨文的前身象形文字,处于仰韶文化时期,上面有禾、羊、鱼的象形符号。这三个文字反映了当时的农耕、狩猎和网罟,是中华文明起源的主要标识,种禾是为了吃饭,猎羊捕鱼是为了吃菜,“鱼+羊”为“鲜”,要说中国文明发端与饮食,并不为过。

文质彬


李鹏飞:(广西书法家协会会员)规格:魏碑竖幅 尺寸:纵180cm,横34cm 名称:《广艺舟双楫》节录

戴柯(广西桂林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规格:草书竖幅 尺寸:纵180cm,横34cm 译文: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可方可绍于古人。以斯言之,岂易多得,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忘想。是谓求不得。

“羊”意符“善”,善通膳,《庄子》有云:“具大牢以为善”,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猪等三牲全备为“太牢”,而“少牢”则只有羊、猪,没有牛。《说文·羊部》解释“美”字:“甘也,美与善同义”。所谓“羊大则美,故从大”。《史记·孔子世家》曰:“眼如望羊”,这里的“羊”通“阳”。三只羊聚在一起仰望太阳,成三羊图,易·泰卦下部为三阳爻,称之为“三阳开泰”,所谓“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之象”。

此外,关于羊的典故很多。“苏武牧羊”被尊为“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典范。关于羊最有名的典故就是“替罪羊”,见于《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下令以羊换牛而杀之,这便是“替罪羊”的来历。

近代 来楚生 羊肖形

羊城、五羊城,众所周知,即广州城的别名。据《太平寰宇记》记,相传古代有五位仙人乘五色羊执六穗秬而至此,在一片贫瘠荒凉的土地上开荒播种,辛苦耕耘,使之变成了丰饶的鱼米之乡。古代民间由于普遍养羊,羊便充当过类似于货币的“等价交换”的职能,即相当于最早的货币。养殖羊群多多者被视为“富有”的象征。古人常见咏羊之作,最早见之于《诗经》。《诗经·召南》有《羔羊》一篇,从“羔羊之皮”唱到“羔羊之革”,再唱到“羔羊之缝”,以讽喻为主。《无羊》见于《诗经·小雅》:“尔羊来思,矜矜兢兢。不骞不崩,麾之以肱,毕来既升”。这首充满抒情的歌词,在三千余年前远古牧民的口中悠悠传唱。

清 吴熙载书画题耑,纵33.5厘米,横43厘米。
释文:三羊开泰
用笔动势显著,生发了流动、通畅之气,绵延不断,结字中心紧敛而肢体舒展,颇富古意,被誉为清初以来篆隶书体创新者之一,风格苍厚郁茂,俊逸爽劲,融合了北碑意蕴。
吴熙载(1799-1870),原名廷扬,字熙载,后以字行,改字让之,亦作攘之,号让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包世臣的入室弟子,邓石如再传弟子。善书画,尤精篆刻。少时即追摹秦汉印作,后直接取法邓石如,得其神髓,又综合自己的学识,发展完善了“邓派”篆刻艺术,在明清流派篆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历史中有一位著名的书家叫羊欣,王献之的外甥,跟随王献之学书法,名重当时,被评为“一时绝妙”,“最得王体”。当时有句俗话说:“买王得羊,不失所望。”

北宋 米友仁《<潇湘奇观图>题跋》(局部)纸本,纵横21.7厘米,横111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潇湘奇观图》是米友仁所绘水墨云山图的代表作品,画幅后又书有题跋一段。据其自言,系用羊毫笔所书,书法丰厚而遒劲。在宋以前的古代书法作品中,用羊毫笔作书的较为罕见,能写出笔划沉着,变化丰富的作品,确能表现出书家的高超造诣。

米友仁(1074-1153),字元晖,晚号懒拙老人。北宋书画家米芾长子,书法绘画皆承家学。深得宋高宗的赏识,他承继并发展米芾的山水技法,奠定“米氏云山”的特殊表现方式,以表现雨后山水的烟雨蒙蒙、变幻空灵而见称。早年以书画知名,宣和四年(1122)应选入掌书学,南渡后备受高宗优遇,官至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高宗赵构曾命他鉴定法书。书法虽不逮其父,然如王、谢家子弟,却自有一种风格。

释文:□卷以悦目交□,□使为之此岂悦他人物者乎?此纸渗墨本不可□笔。仲谋勤请不容辞,故为戏作。绍兴□□孟春建康□□官舍友仁题。羊毫作字,□如此纸作画耳。

羊对于书法史贡献最大的无疑就是羊毫了。羊毫是以青羊或黄羊之须或尾毫制成,于黑夜择光者取之,谓之宿羊毫,脂肪已干化,此毫能受墨,但不易使用。取之乳际者,谓之乳羊毫,其质和柔,惟毛短不能作大字。取诸小羊者,谓之子羊毫。保存曰久者,谓之陈羊毫,柔中有刚。净羊毫无杂质,性均柔软,笔头肥厚滋润,适宜书写行书。

北宋 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卷》(局部),纸本,草书,纵37厘米,横392.5厘米,现藏日本京都藤井斋成舍有邻馆。
释文:(五月相呼)凌太行,摧轮不道羊肠苦。行来北京岁月深,感(君贵义轻黄金)。
约书于1104年(北宋崇宁三年),时60岁,即去世前一年,此时功力已经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乃是晚年的代表作。用笔率意,结体多变,结字喜欢左侧倾斜,险中求动,险中求稳,一气呵成,笔势荡漾。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世称“黄山谷”。北宋诗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学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开创江西诗派。书法位列“宋四家”。

唐 孙过庭《书谱》(局部),纸本,纵26.5,横900.8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释文:(至于诸家势评,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今之所撰,亦无取焉。若乃师宜官之高名,徒彰史牒;邯郸淳之令范,空著缣缃。暨乎崔、杜以来,萧、羊已往,代祀绵远,名氏滋繁。或藉甚不渝,人亡(业显;或凭附增价,身谢道衰。)
孙过庭专习王羲之草书,笔法精熟,唐代无人能比。本卷纸墨精好,神采焕发,不仅是一篇文辞优美的书学理论,也是关于草书艺术的典范之作。运笔中锋侧锋并用,或藏或露,忽起忽倒,随时都有变化,令人目不暇接。笔势纵横洒脱,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书风融质朴与妍美于一炉,但结字被讽“千字一面”。
孙过庭(646-691),名虔礼,以字行。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在古代书法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原标题:望“羊”兴叹)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017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