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文教

30余年捐款超200万元 北航为90岁院士高镇同举办生日会

2018-11-21 14:31 编辑:TF020 来源:北京晚报

他是“永远不知疲倦的结构疲劳专家”,一辈子都在与数据、实验、飞机打交道,夜以继日的工作让他在飞机结构疲劳领域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就,获得多项国家级奖励;他是立德树人的人民教师,与学生朝夕相伴60余载,将每位学生视作自己的子女,先后培养出5位院士、多位教授及博士生导师。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高镇同。

高镇同接受记者采访时拍摄

在很多人眼里,他是名扬四海的科学家、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家,而更令人钦佩的,他还是出了名的“热心肠”——不仅尽其所能地帮助身边的学生和同事,还用自己平日结余的积蓄向贫困群体和慈善机构捐款;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累计捐赠善款200余万元。

上周四,恰逢高镇同90岁生日,当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他举办了一场简朴的生日座谈会。会上,他再次向学校捐赠善款90万元,用于培养航空航天人才。

8平米小屋走出的好老师

一身朴素的黑色西装,搭配一条紫红色的领带,外面套一件米色的风衣,头戴一顶深色帽子。11月15日下午,高镇同手拄拐杖,迈着稳健的步伐准时出现在“生日会”现场。大家纷纷围上前去,献上祝福。高镇同与大家一一打招呼、握手、道谢。

高镇同的学生为他献花(左一高镇同)

“高老师,生日快乐!”一见到恩师,高镇同的第一个博士生王中便激动地上前祝贺。高镇同拍拍他的肩膀,两人仿佛回到36年前朝夕相处的日子。回忆起当年,王中说,最令他难忘的还是老师8平方米的小屋,“老师的小屋令我们这代学生难以忘怀。那时,高先生白天很忙,每天都工作到后半夜;我们只能夜里去他家,小屋的书桌上和床边堆满了书籍和资料,我们就围在书桌旁讨论学术、聊天。”小屋里“夜半杂谈”的场景,王中记忆犹新。

在这间8平方米的小屋里,高镇同培养出了四十余名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攻克了许多飞机疲劳方面的难题;也正是从这间小屋里,走出了这位乐善好施的好老师。高镇同说,“作为一个老师,我看见有些学生学习很好,就因为家庭困难不能继续学习,非常可惜,就想帮帮他们。”

1982年底,王中考虑到自己的家庭情况,向学院提出了退学申请,却不敢和高镇同讲,生怕老师失望。高镇同知道后,便将王中叫到家里;他对退学的事只字不提,只拿出了一个大牛皮纸信封。高老师告诉王中,这是法国一位教授投到固体力学学报的相关稿件,希望王中审一下,如果合用就翻译成中文发表。停顿了一会儿,他又说,“是有稿费的”。王中接过稿件,虽然当时嘴上没说什么,但心中充满感激。如今王中早已博士毕业,回忆起当年和恩师相处的点滴,他说正是高先生当时的帮助让他打消了退学的念头,继续博士阶段的深造。

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

“我自己个人的能力有限,资助的量也不是很大。但对于学生们来说,有了一点钱,就可以不辍学,继续学习、工作,所以我就一直这么做下来了。”

高镇同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有一位名叫王洋的学生引起了他的注意,“我总是看到他面色苍白,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高镇同说,“当时正好是考试期间,学生们压力也很大。我怕他营养跟不上,影响了学习,便赶紧跑去给他买了两袋奶粉补充营养。”后来这位学生一直惦念着他,工作后还特意来北京看望他。高镇同认为,“年轻的学生来到北京读书,父母不在身边,教师自然就是他们的家长,应该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他们的成长。”

从那时起,高镇同便开始广泛资助他的这些“孩子们”。他有一本厚厚的、已经泛黄的记录名册,上面有二百余人次的资助记录。高镇同说,这是作为一个备忘录:这次给了这个学生,下一次给别的学生,照顾一下,均匀分配。

北航教授傅惠民的名字就在备忘录中出现过。1982年,傅惠民刚刚受业于高镇同门下,由于家境贫寒,那年暑假,他回家探亲却没能筹到回校的路费,高镇同知道后,二话没说便给他邮寄了200元钱。“我们这代学生几乎都受到过高先生的资助,资助的金额从几十到几百都有。而老师当时也是普通的工薪阶层,每月的收入也仅有几百元。”傅惠民说,高先生一直对他照顾有加,毕业后,高镇同又送给他一台日立牌彩电作为努力工作的奖励,等他安家后,高镇同又送给他一台电冰箱,这些在当年都是很贵重的物品。

借“派工作”资助同事

高镇同的热心不仅润泽了自己的学生,还温暖了共事多年的好友。“从1964年来北航工作至今,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我一直受到高先生的教诲和栽培。”北航教授吴鹤华和高镇同一起从事材料力学研究多年,虽说是同事,但吴鹤华更习惯将高镇同视作老师,“先生为我创造了许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并把自己的好多教学和科研经验传授给我,在经过几轮讲课训练之后,我也成了受学生欢迎的主讲教师之一。”

1965年,吴鹤华被确诊为十二指肠溃疡。“高先生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细心询问我的病情,并帮我找了好多保护脾胃的方法。”吴鹤华说,为了不让自己感到“难堪”,高镇同还以“派工作”的形式给他发了“补贴”,“高先生还给我推荐了一种对溃疡面有保护作用的食品——黄油面包,我坚持吃了一段时间后,溃疡病由重转轻,最终痊愈了。”

“进入耄耋之年后,先生还一直不忘关心我这个比他小十岁的学生。”吴鹤华说,“先生的两个女儿在美国工作,常常带回一些黑巧克力,说是对心脑血管有好处。我每次去看望先生,他都会让我带走几包。”在吴鹤华看来,黄油面包和黑巧克力虽不是什么灵丹妙药,却从细微之处体现了高镇同的真情,“现在,吃黑巧克力成了我改不掉的习惯。”

北航校长徐惠彬为高镇同(左)颁发捐赠证书

“为善最乐且自得”

“71年前,我认识了高镇同,当时我大学毕业到北洋大学,就在那里认识了他。” 91岁的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黄克智是高镇同的老朋友,生日会当天,两位“90后”好友再次聚首,相谈甚欢。黄克智说:“高先生一直都是我学习的榜样,他热衷慈善事业,自己的生活却十分简朴,他自己也从未过多提起。”

如今,高镇同已经离开当年的8平方米小屋,和老伴住进了北航家属区一栋6层的老式楼房里,有了一间70平方米的“大房子”——虽是三居室,但小小的客厅仅能摆下一张餐桌,书桌和书柜之间仅能容下一把椅子……前些年,学校建设了专家楼邀请高先生过去住,却被他婉拒。“我从来没拿钱去买过不必要的贵重物品,也没有想过物质方面的享受和爱好。”除了资助自己的学生,他和老伴的大部分存款都用在做慈善上:捐赠助学金奖学金,帮助更多学子求学,资助贫困的孤寡老人、残疾人、孤儿,给《希望书库》捐献,为印度洋海啸难民捐款,为地震灾区捐款……从1987年起,他曾先后向中华慈善总会、北京市慈善协会等基金会捐款96万余元,扶贫助学、赈济灾区等共计26万余元,三十多年来累计捐款超过200万元。

“我资助过的学生,有很多都还给我回报,这是我没想到的。”90岁生日当天,高镇同又向学校捐赠了90万元,学校以他的名字成立了“高镇同基金会”,用于奖励优秀本科生,资助贫困学生,激励青年教师人才,建设、发展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基金成立后,高镇同的学生纷纷向基金捐献善款,“现在他们有能力了,也在做这方面的工作。特别是有一个学生,他自己不愿意透露姓名,捐了很多钱扶贫助学。”

高镇同曾写过一首诗,表达他对慈善事业的看法,“我认为做善事是一种享受,有利于他人,受益于自己,情趣自得,其乐无穷。”座谈会上,高镇同与大家分享了这首诗:“攀越青山戏海河,世间乐趣何其多。琴棋书画皆称道,为善最乐且自得。”说罢,他笑道,“就将此诗作为自勉吧。”

来源:北京晚报 实习记者李祺瑶 文并图

编辑:TF020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