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百家讲坛》讲“典故”古为今用 李苦禅如何评价秦桧和严嵩?

2018-11-24 10:57 编辑:TF017 来源:北京晚报

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中,留下了大量的“典故”。古人云:“前人之勤,后人之乐。”妙用古典服务于当今,何乐而不为?近期央视播出了大型节目《百家讲坛》,为如何将“典故”正确地古为今用树立了典范。

李燕


 资料图 摄:饶强

节目中谈到了治国之人应当德才兼备的问题,还引用了司马光之言“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这让我想起诸葛孔明在外远征时,曾奏嘱后主刘禅宜“近君子远小人”。如何分辨“君子”与“小人”?鲁迅先生曾言,自称君子者必是小人。皆因小人有才,善于伪装。

记得先父苦禅老人对我讲过:“自古大奸若忠,颇有文采,最善曲意逢迎,如秦桧、严嵩之流即是。”随手拿出一本着意记录典故的古书,翻开专谈“君子”与“小人”的一段,一位皇帝问讲官(即为皇家讲经书的官):“今日说何书?”对曰:“《论语》君子小人和同章。”皇帝问:“何以君子难进易退,小人则易进难退?”对曰:“小人逞才而无耻,君子守道而无欲。”皇帝问:“何以小人之势常胜?”对曰:“此系上之人好恶,如明主在上,必君子胜矣。”皇帝又问:“明主在上,都不用小人乎?”对曰:“小人果有才不可弃者,须常警饬之,不使有过可也。”

本人对此段的理解是君子恪守道德,无私欲,所以不去争位夺禄,在名利场中便能退守道德底线。但小人迷信自己有才,毫无道德约束,善于巧伪钻营,以图禄位,可一旦发现“此路不通”,悔之晚矣,又有何路可退?《石头记》中有副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南方某寺有一尊倒坐观音像,观音像左右有对联“问菩萨为何倒坐,叹众生不肯回头”,皆系针对“易进难退”者而言。只是历史上多有“小人之势常胜”的教训,例如和珅善于溜须拍马,乾隆好之,尽管群臣多次上奏弹劾和珅,但乾隆将奏折“留中不发”,所以直到乾隆驾崩,嘉庆才查抄和珅家财,据说富可敌国!在处置和珅的问题上,嘉庆可谓“明主”。方才典故中的那位皇帝对明主的作用很敏感,急问如果明主在上,必然不用小人吗?此时讲官的回答很“辩证”,他认为小人果然很有才也可以用,但必须时常警惕并约束他,令其不能趁虚越位。

关于“耻”,先秦的管子曾说国有“四维”,礼、义、廉、耻,“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其中“耻”是道德的底线,古人讲“知耻近乎勇”,要勇于承认并且克服自己的缺点和错误。鲁迅说“知耻近乎通”,通达是非才能做到廉正,廉正上升到原则性则是“义”,大义凛然——大原则是绝不能以情枉法的。如此形成正义的治世习惯,即上升为儒家思想中的“礼治”,或曰“德治”,顾炎武讲“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又讲“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我理解此话之意是仅仅依靠政令和法律来引导民众不犯法,就会有人不知耻地去钻空子、“打擦边球”,图谋私利;如果引导人们自觉遵守道德和礼义,人们就会明白道德的底线,做到行为自律。朱熹讲过“耻便是羞耻之心,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古人还讲过“治国如治水”,应因势利导,这导流的第一道堤坝是“德治”,第二道堤坝是“法治”,法治是道德决堤后不得已才用的战略性防备;绝不能幻想“德治”之堤不出“管涌”,应知古人所言“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不可不防”。法治之堤必须常备而永固之,方可长治久安。

(原标题:古典今用联想录)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017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