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娱乐

柏林爱乐乐团两场音乐会圆满落幕 郎朗伤愈归来两次返场演绎完美

2018-11-24 12:49 编辑:TF020 来源:北京晚报

“马勒五”余音未散,昨晚,柏林爱乐乐团的第二场“世纪音乐会”继续上演。比第一场甚至更为引人关注的是,因手伤休养许久的著名钢琴家郎朗终于登台演奏,献上了复出后在国家大剧院的首场演出:一曲莫扎特《C小调第24号钢琴协奏曲》向所有乐迷证明,伤后归来,郎朗实力依旧。

现场:两个“80后”大师合作赢喝彩

19点30分刚过,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的灯光渐渐暗下,几乎没有留下任何一个空位的观众席也随之变得安静,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舞台左侧的上场口——郎朗刚一现身,全场便爆发了持续而热烈的掌声,坐席间许多慕名前来的小琴童格外欢呼雀跃。指挥家杜达梅尔紧接着走上台来。这两位“80后”的“好兄弟”交换了一下眼神,杜达梅尔随即示意柏林爱乐乐团,莫扎特《第24号钢琴协奏曲》的旋律倾流而出。

去年,郎朗因左手患腱鞘炎而被迫取消了许多演出,其中就包括与柏林爱乐的多场巡演。一年多不曾在舞台上露面,郎朗的伤势究竟恢复得如何,一直是乐迷们“揪心”的话题。当郎朗的双手落下的那一刻,大家的疑虑和担忧终于消散:他的手指灵动地游走于琴键之上,将莫扎特独有的细腻华丽演绎得无比动人,无论是情绪的转合还是技巧的华彩,都做到了真正的收放自如。三个乐章间,郎朗不时望向杜达梅尔与乐团的各位演奏家,钢琴与各个声部之间的配合呼应可谓天衣无缝。时长三十分钟的乐曲很快结束,音乐厅旋即被掌声淹没。郎朗两次返场,加演了舒曼的大卫同盟舞曲选段和肖邦第一圆舞曲。每当他坐在琴凳上,现场又是一阵雷鸣般的喝彩。谦逊的郎朗不忘一再向柏林爱乐乐团和杜达梅尔相拥致谢。最终,郎朗只得“拽”走了乐团的小提琴首席演奏家,音乐会才终于进入中场。

“虽然我和郎朗之前已经合作过很多次,但这是我们第一次在他的家乡一起登台。”杜达梅尔十分看重这场音乐会,郎朗此前更是直接将这次演出称为“世纪音乐会”。“我跟柏林爱乐有过很多合作,但弹莫扎特是第一次。”郎朗说,“我从小就很崇拜这个团,那时候听到卡拉扬和柏林爱乐,就觉得是个传奇、是个神话。这支乐团的各个声部都有全世界最顶尖的演奏家,很多首席、甚至副首席都是明星。交响乐团想做到完美是很难的,但他们就做到了,想出什么声音就能什么声音。”

音乐会下半场,乐团换上更加宏大完整的编制,奏响了前苏联风格鲜明的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正如郎朗所言,柏林爱乐的演奏“技术找不出任何弱点”,弦乐急促磅礴,管乐更是激昂圆融,打击乐气势十足。在观众长达数分钟的掌声里,柏林爱乐两场北京音乐会圆满落幕。

场外:台湖直播同步欣赏“柏林之声”

昨天上午,柏林爱乐进行了第二次公开排练。演奏家们不必穿严谨的正装,身着休闲的衬衫牛仔裤,音乐厅中的气氛轻松活泼。在等待观众入场时,他们已经各自开始“热身”。手拿粉色保温杯的郎朗一上台就和观众热情地打了招呼。杜达梅尔也很快来到现场,他与郎朗互搭着肩膀寒暄片刻,排练正式开始。

尽管被誉为古典音乐“天团”,柏林爱乐私下的排练仍然精雕细琢。杜达梅尔虽然是“80后”,但对音乐的理解独到而细致。他不时叫停,与演奏家们沟通每一个细节,一段在观众听来已经十分完美的旋律,杜达梅尔依旧要反复推敲,直到达到理想的效果。郎朗在排练时也非常投入,每次中断后,进入状态都极快,哪怕只是一个片段,他的演奏依旧充满感情。

“从来只看过柏林爱乐在台上正襟危坐的演出,不知道他们在台下还有这么放松的一面。之前我还总觉得郎朗演奏时的动作和表情比较夸张,但看过这一次后我知道,他是真的‘情之所至’,演奏非常动人。”观众韩女士说,“柏林爱乐能和郎朗一起在北京登台,机会太难得了,虽然没抢到票,但能亲眼看一看他们的排练,我也觉得非常满足了。”像韩女士一样来到排练现场的还有近四百名观众。两场音乐会毕竟坐席有限,让更多人一睹“天团”风采,正是大剧院尽最大努力,与团方沟通得来两场公开排练的初衷。

与此同时,大剧院还在院内铺设光缆,在新闻发布厅和艺术资料中心建起了两个直播分会场,实时播出音乐厅的演出盛况,让部分没买到票的观众和中小学生不与七年才有幸一闻的顶尖演奏擦肩而过。

昨晚,大剧院还在通州台湖舞美艺术中心搭起了第三个直播分会场。大剧院古典音乐频道内容总监高屹还为现场700多名家住通州的市民和学生、机关干部职工和副中心建设者进行导赏。

“画面非常清晰,效果非常好,我们住在通州,在家门口就能看到郎朗和世界顶级乐团的精彩演出,真的非常震撼。”市民刘先生说。随着乐章推进,分会场也与音乐厅内的观众同步感受着美妙旋律的起伏波动。一曲终了,台湖与长安街畔同时响起掌声。空间虽然不同,音乐带来的震撼和感动却是共通的。

昨晚在大剧院新闻发布厅内,大剧院为来自国家大剧院艺术兴趣培养学校的学生设立了专场。“直播的画面更近、更清晰,再加上王纪宴老师的导赏,我更能充分地理解这场音乐会。”正读高二年级的王同学赞叹不已,“我能清楚地看到每个声部的动作和指挥的表情,镜头还会在每个声部进来前都会抢先给个画面,让我们能够清晰看到乐手的准备和演奏,声音效果也非常好。谢谢这次特别的机会,让我对古典音乐有了更多的兴趣和了解。”

来源:北京晚报 本报记者:高倩 摄影:王小京、甘源

编辑:TF020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