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庆祝改革开放40年】曾经花三四个月工资排一夜队才买到缝纫机

2018-11-28 10:57 编辑:TF019 来源:北京晚报

不少“80后”童年的印象里总有一个妈妈坐在缝纫机前的背影,机器的哒哒声深深地印在很多人的记忆深处。

承载了几代人回忆的老式裁缝机,如今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收藏品。新华/TAKEFOTO 供图

衣食住行,衣为先。在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大到窗帘、小到鞋垫,相当一部分家庭的纺织衣物要靠缝纫机制作。缝纫机,曾经与手表、自行车并称“三大件”,是计划经济时代家庭里的一件“奢侈品”。当时,为了购买一台缝纫机,人们甚至要连夜排队。

如今,改革开放40年,服装的潮流变化万千,人们早已经从“一衣三季”变成“一季三衣”,缝纫机也渐渐从家庭劳动生产工具变身为人们手工娱乐工具。小小一件家用缝纫机的变迁正折射了人们穿衣的变化,而服装的变化又反映出改革开放生活的变化……

缝纫机·故事

排了一夜队花了三四个月工资买回家

上世纪70年代末,即使不会做技术活,每个家里也要买一台缝纫机。不过,当时缝纫机很难买。今年68岁的市民孙女士当年住在西四,结婚时排了一整夜队,才从西单商场搬回家一台上海蝴蝶牌缝纫机,花费了三四个月的工资。

这台缝纫机沉甸甸的,底盘带有脚踏板旁边有转轴,支起机头来,穿上针线,针的起落需要脚踩踏板配合,收起机头,可以当一张小桌子用。缝纫机买回来了,孙女士最开始从窗帘做起,到自己剪裁衣服,渐渐从不会手工的人变成一个用缝纫机制衣的高手。

孙女士用这台缝纫机给孩子做过小军装、小背带裙等服装,当时最得意的作品是给女儿做的一件小呢子外套。这件深蓝色的大衣是用大人穿的呢子裤改装的,两个裤腿从膝盖以下改成大衣的两个袖子,膝盖以上的裤子改成大衣的前身和后身,用缝纫机嗒嗒地一砸,一件漂亮的小呢子外套就做成了。这件外套女儿穿了好几年,长大后又传给了其他小朋友。孙女士同事们见到后,也纷纷学着用缝纫机为孩子做了一样的外套。

这台缝纫机为生活增添了很多色彩,孙女士用这台机器做出了电视里的蝙蝠衫、连衣裙。走在街头,不断有人询问她:在哪儿买的?孙女士自豪地说:自己做的。家里的绣花的桌布、枕巾经常被客人夸赞,这也是这台缝纫机立下的功劳。

缝纫机·记忆

妈妈做衣服的场景影响自己的人生

世界技能大赛时装技术项目中国总教练徐斌喜欢收集老式缝纫机,每次看到这样的老缝纫机他都倍感亲切,想起儿时妈妈做衣服的情景。

徐斌的妈妈是当地县服装厂的女工。他儿时的印象里,过年之前妈妈总要把缝纫机搬到院子里,邻居抱来一卷一卷的布匹,妈妈就边量边裁剪,制作衣服。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妈妈第一次专门给自己做衣服。上世纪70年底末,上小学一年级的徐斌在杂志上看到一件短袖白衬衫,兜口还加了别致的蓝色小斜边,他指着这个向妈妈要。妈妈二话不说搬来缝纫机就给他做。而他就趴在缝纫机边上,看得入迷了。这个印象也影响了他人生的选择。

徐斌自己第一次去工厂学徒的时候,是搬着从嫂子家借来的缝纫机去的。学徒的工资是每月60多元,攒了三个月后,他终于自己买了一台180元的缝纫机。这台缝纫机一直用了很久。

缝纫机·退出

成衣涌入市场缝纫机淡出生活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成衣开始流行的时候,人们穿衣的需求就转向了商场。“有一个时期,缝纫机有点像嫁妆,也是当年的‘三大件’之一。”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李宁说,那时有句流行语:“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可见缝补衣物当年是一件重要家务,缝纫机的使用者以传统家庭妇女居多。而随着改革开放,女性外出就业的比例加大,她们走出家门,忙碌在各行各业,很难再有时间用一用缝纫机。

另一个导致缝纫机消失的原因是成衣供应量的增大。李宁记得在上世纪80年代,北京胡同的一些角落里总会有一个裁缝摊,人们拿着布料和需要修补的衣服前来裁剪缝补。随着改革开放,一批服装“倒爷”往来于南北方之间,将最先开放市场的深圳、广州等地时髦的衣服运到北京。北京人第一次看到和香港电视剧里一样的喇叭牛仔裤、蝙蝠衫等成衣充满新奇和惊喜。买一件南方来的“俏货”花费不少,但追求时髦的人却在所不惜。

市场需求刺激着供应。上世纪90年代,老百姓的钱包越来越鼓,成衣也已经越来越多地涌入市场。当人们买一件衣服的价钱,比做一件衣服还便宜许多的时候。家庭缝纫机,已经很少有人打开使用,渐渐成为家中角落里的一件摆设。

缝纫机·变身

曾经的家庭劳动工具变为娱乐产品

随着成衣供应量加大,市场需求骤减,很多家用缝纫机生产厂家不得不改为生产工业用机。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也让家用缝纫机有了一个新功能--手工DIY,成为人们发展兴趣爱好、娱乐生活的一种方式。

手工爱好者雅坤向记者展示了一种掌上缝纫机,它与订书机一般大小,却具备过去脚踏机的所有功能,甚至还要更先进一些。比如可以用电脑编程技术绣花,程序输入到机器里,即使毫无经验的使用者,也能绣出一个复杂的花型。雅坤使用这样的机器缝制钥匙包、手提袋,简单又方便,同时为业余生活增添了一种乐趣。

DIY的普及推动缝纫机回归家庭,不少老国企由此迎来一个新的春天。40年前,国产的蝴蝶、蜜蜂、飞人、燕牌等品牌家喻户晓。现在,这些品牌也转向了发展手持DIY机型。飞跃牌缝纫机所属企业的总经理查治透露,飞跃国内市场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0%以上。这两年,随着网上购买渠道的便捷,更是刺激了销量增长。就连业内看成是“玩具”的迷你便携缝纫产品,一个品牌每年也能销售一两百万台,这足以显示家用缝纫机市场有多大。

而承载了几代人回忆的老式缝纫机,如今也变成人们的一种收藏品。过去100多元一台的老款缝纫机,现在在收藏交易市场中也能够标出几千元的价格。比如,1964年北京缝纫机厂制造的东方红牌缝纫机,留存已经不多了,现在一台品相完好的机器,甚至可以卖到近万元。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傅洋

编辑:TF019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