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旧照

排队日曾以迎接北京奥运为契机推广 如今已经习惯成自然

2018-11-30 10:24 编辑:TF017 来源:猜你会好奇

改革开放带来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精神文明也有了更高的追求。曾经,等车不排队,开门就一哄而上,人没到先扔个包占座儿……这些不文明现象广受诟病。2007年,以迎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的“排队推动日”活动展开。后来,这项活动被简称为“排队日”。最初,有人质疑,“搞个形式主义,大家就能乖乖排队了?”然而,随之排队在北京蔚然成风。这是如何做到的?

1 “11”有了新含义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亟待提高公共文明素质”的呼声很高,大家都觉得,作为奥运东道主,我们应该展现出更好的主人翁面貌,但是建设公共秩序文明,突破口在哪里?怎样才能帮助市民尽快树立公共场所文明礼让意识?开展什么样的活动能产生深远、广泛的影响?面对这些问题,开展“排队推动日”活动的创意,在市委有关领导与首都文明办机关干部的集体智慧碰撞中产生了:将每月11日确定为全市“排队推动日”。(2008年7月11日《北京日报》6版,《我排队 我礼让 我快乐》)

2008年7月11日,《北京日报》6版

2007年1月18日,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下发《2007年首都“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总体方案》。《方案》提出,要积极开展“市民自觉排队行动”。针对公共场所乱拥乱挤、城市交通乱行乱停等不文明行为,本市确定每月11日为“自觉排队日(排队推动日)”,向全社会倡议自觉排队、讲究秩序,培育市民的排队意识。

2007年1月19日,《北京日报》5版

之所以选择11日,是因为这一数字形象地提醒人们:两个人以上就应如同“11”一样按顺序排队。(2007年1月19日《北京日报》5版,《本市将每月11日定为自觉排队日》)

2 广受关注的首个排队日

2007年2月11日,本市迎来了首个“排队推动日”,文明乘车监督员走上全市上千个公交、地铁站台,引导市民自觉排队、文明乘车;数万名志愿者来到街头、商场,引导市民遵守秩序;18个区县各自开展了宣传活动,引导市民提高排队意识。

当天,“排队推动日”开幕式在王府井步行街举行。十几家境外媒体的驻京记者扑到王府井,对此次公共文明行动投入了极大关注。一位记者说:“来现场才可以看出这个城市提高文明程度的决心,相信2008年奥运会召开的时候,北京会有一个非常舒畅的公共环境。”

排队日标识。戴冰/摄

在复兴门地铁站2号线站台,刚下地铁的卢女士告诉记者:“我昨天收到短信,知道今天是排队日,觉得政府推动这一活动很有必要。因为工作原因,我经常出国,国外乘客在乘公交或地铁时,都自觉排队,很少有拥挤的现象。在北京我也经常坐地铁,大望路和建国门两站客流大,许多西装革履的人也很不注意乘车文明,这样的活动,对所有乘车的乘客都有推动作用。”

首个排队日,在强大的宣传感召下,在志愿者的辛勤努力下,大部分人都能自觉排队。

2007年2月12日《北京日报》9版

市民赵秀英觉得,首个排队日成功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排队的条件都具备了”。赵秀英在地铁里工作了26年。刚参加工作时,她在地铁2号线的前门站做售票员。“那会儿的车票是1角钱,有一年‘十一’我们的票款是150万元。抬头一看,全是人,黑压压的。那种情况下,大家谁还能想得到排队,就算想排队也没那个条件啊!”赵秀英说,“现在不一样了,北京市的交通发展飞快,条件好了,大家的文明素质也提高了。”(2007年2月12日《北京日报》9版,《昨天,北京市民“排”出文明》)

3 头十个月八成站台排队候车

每个月才一次的排队日,真的有用吗?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排队日贵在坚持。

第二个排队日,包括老将军、院士、劳模、奥运冠军、外国留学生在内的数万名志愿者,义务上街引导自觉排队。

第三个排队日,“鲜花表心意、温馨又文明”,北京医院、同仁医院等十大示范医院组织志愿者引导排队就医。

第四个排队日,“汽车也排队”,全市设立倡导交通文明宣传站100处,重点宣传汽车排队、交通礼让。

第五个排队日,“礼让我快乐、消费我文明”,全市商业零售企业开展“购物排队推动日”主题活动。

……

此后的每个排队日都有一个主题,“排队”的理念逐渐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这一观念也渐渐深入人心。

2007年11月12日,《北京日报》1版

开展“排队推动日”10个月后,本市五环以内1805个公交站台中,有80%实现了排队候车,30%做到了没人监督也能自觉排队候车。公园购票处、拍照点经常可以看到文明排队的情景;首都各大医院里几乎看不到有人插队了;商场里,收银员会主动提醒顾客排队交款。甚至,不少学校门口接孩子的家长也习惯排队了。颐和园东宫门负责检票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检票工作比以前轻松了,大家一个接一个递上票,自己不用因为三四张门票同时递到眼前而手忙脚乱,更不必担心漏检。

2007年4月,积水潭医院组织排队日宣传活动。孙戉/摄

当时的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中国顾问、本报礼仪专家顾问张祖望教授认为,排队是秩序意识的表现形式,“只要心里有秩序意识和礼让他人的意识,排队就会成为自觉的行为。”

排队日通过吸引全体市民的参与,努力打造一种秩序文化,通过其约束力和影响力,使人们在心灵深处逐步产生“自觉排队为荣、破坏秩序为耻”的道德情感体验和道德共鸣,使排队文明行为逐渐成为市民的一种习惯。

4 一家三代同岗引导文明乘车

排队日开展伊始,公交部门就努力给市民排队创造条件。

当时,南礼士路车站每间隔1米左右就划有一组候车线,线内分别标着1路、4路、52路和728路的标识,并分别由4名文明乘车监督员引导乘客在线内排队候车。

“我们在车站里设栏杆、划线,就是希望用这些有形的东西去规范和引导人们的排队行为。”公交集团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方便乘客排队候车,公交集团已建成站台候车护栏2130处,1805个站台上施划排队候车线位5500个,悬挂旗形标识2000面。

公交集团还对司售人员进行了培训教育,要求他们按线停车,对准排队口。

2007年3月12日,《北京日报》9版

地铁线路也开展了“按线候车、排队上车”活动。地铁站站台的列车门对应位置标注了醒目的白色箭头,引导乘客按方向下车。两侧的斜箭头则指示乘客在此区域排队候车。(2007年3月12日《北京日报》9版,《京城处处秩序井然》)

如果说,上述努力只是促进排队日开展的硬件保障,那么,在帮助人们改掉陋习、养成良序的习惯培养过程中,文明乘车监督员和志愿者更是功不可没。

2007年排队日,文明乘车监督员和志愿者在公交站台进行排队日宣传。张传东/摄

10个月中,4000多名文明乘车监督员、10万多名“排队日”志愿者、数百万名首都市民积极响应、共同参与到活动中来。

在西城区,文明乘车监督员周继龙携80多岁的母亲以及妻儿,一家三代同值一班岗被传为“排队推动日”活动的佳话。特别是周继龙,劝导自觉排队很有一套。

一次早高峰时,一位女乘客不排队,抢先乘车。周继龙请她去排队,谁知她竟出言不逊:“你算干什么的,一边儿去!”周继龙不急不恼,依然面带微笑,边和气地说“请您自觉排队”边鞠躬,连续鞠了20多个躬,终于让那位女士走到了队尾。就这样,10个月中,周继龙用微笑和鞠躬感动了数千人,他们都加入到了自觉排队的队伍中。每天都乘68路公交车上班的王鹏表示,他就是受周继龙影响,养成了自觉排队维持秩序的习惯。后来,这里即使无人值班,乘客也可以做到自觉排队了。

2007年排队日,一些热心乘客在自觉排队条幅上郑重地签下自己的名字,决心为迎奥运创造良好的公共文明环境作贡献。刘新华/摄

“前三个人排队,就能带动后来者自觉排队。设立文明乘车监督员,能使市民在良性从众心理驱使下,有效地养成自觉排队的习惯。”时任首都文明办副主任郑默杰说。(2007年11月12日《北京日报》1版,《排队日:京城一道新的文明风景线》)

5 排队日“功成身退”

“今天是什么特殊的日子?”面对这个问题,在北京站口等候52路公交车的胡万平想了5秒钟未想出答案。不过,他和另外4名乘客用自己的行为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他们正在公交站台上排着队。

2008年7月11日,又是每月一次的“排队日”,也是第29届奥运会召开之前的最后一个“排队日”。在此之前,从2007年2月11日开展第一次“排队日”活动后,北京市政府与志愿者已经17次组织1500万市民参与这场公共秩序文明的“全民行动”。从初次认识两个“小人儿”组成的“11”排队日标识,到这次“忘记”排队日,“排队礼让”渐渐成为越来越多北京市民的一种日常习惯,不再需要刻意提醒。

2008年7月12日,《北京日报》5版

“今天只在各区县开展了小规模宣传活动,没有分发任何‘排队日’小礼品、宣传品。”郑默杰当天接受采访时说。尽管没有了历次大规模宣传的“热闹”,但在北京站口、北新桥、蒋宅口等10多个人流密集的公交车站,即使没有文明乘车监督员的引导,候车的乘客也都自觉地排起了队伍,整个站台秩序井然。在王府井大街东边的灯市口车站,站台狭小,乘客无法排成整齐的长队,但108路公交车进站后,大家自觉先下后上,上车的乘客在车门口上车时无声地分成左右两拨,依次上车,无人争抢。

坐在东单北大街小水果摊前的老板金江感叹,一年多来明显感觉到了乘车秩序的改善。他说:“以前大家总是先到最靠路边的位置探头看车来了没有,然后就在路边等车。现在人们已经习惯直接站到队尾。”

2009年2月11日,《北京日报》3版

此后,“排队日”这个词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排队礼让”已成为越来越多北京市民的一种日常习惯,不再需要刻意提醒。(2008年7月12日《北京日报》5版,《被“忘记”的排队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排队活动是“切口”,更像是“龙头”,“让座日”“路德日”“无车日”等活动也陆续开展。这些活动的全面开展带动着全社会文明风尚的建设发展。秩序文明成为人们的习惯后,开始潜移默化地提升首都市民的综合文明素质。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为82.68,比2007年上升了9个分值,比2005年提高了17.47个分值。(2009年2月11日《北京日报》3版,《排队渐成习惯 文明深入心间》)

历史资料: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

 

来源:猜你会好奇

编辑:TF017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