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历史

王阳明的生活世界:龙场悟道致力心学完善 曾对竹子格物七天七夜

2018-12-07 10:00 编辑:TF020 来源:北京晚报

如果对王阳明的生平有了解的话,你会发觉他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开挂”最厉害的读书人。他用他的一生完成了中国读书人千年以来的梦想,“内圣外王”“文治武功”“立德立言”,这我估计连孔夫子都没做到,而且直到死还是一颗赤子之心畅想着诗和远方。工作中的实干家,生活中的浪漫主义者,而且能让二者相结合,既能提笔写文章又能马上安天下,国家有难就去平个叛,国泰安康就去讲讲学,无论周遭如何变故,他仍有手段化解,让万物了然于心。他不像孔夫子是个天生的圣人,似乎生下来就脱俗入圣,王阳明则是在成长中逐渐了悟,一个凡人历经风霜磨难,终成为万人景仰的一代名家,这样的人怎能不让人喜欢。

作者:王子蔚


《王阳明的生活世界》——董平

王阳明自龙场悟道后,毕生致力于发展完善心学之说,很多人将王阳明的思想简单的归为唯心主义,但其实所谓的唯心主义却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看待世界的视角,这对当时的明朝相当重要。当时的明朝程朱理学被定为官方学说,学着学着就变了味儿了,死板教条,与现实脱节,求“理”而灭人欲,年轻时的王阳明就曾对着竹子“格物”,估计他悟性不高,格了七天七夜都没格出个理。在那时,王阳明的生命中只有他和竹子,还有那个寻找的“理”,但是这次的格物除了让自己感冒,什么都没格出来。此时的王阳明开始怀疑朱熹所谓的“格物致知”到底正不正确。尽管儒学追求的并不是成功,但是儒学为当时的人提供了一种“信心”。这种信心不仅是我们通向成功的底气,而且,即便不能成功,信心也可以让我们内心充满安定感和幸福感。当时的明朝文人因思想的禁锢,基本上都陷入了这个怪圈,沉迷于虚拟的安定感,追求所谓的幸福感。只重理而不看实际情况,坐而论道却不关心身边事,王阳明心学的发展与当时明朝的生活环境密不可分。

作者通过大量的古籍资料还原而来,既包括后世对王阳明生平的调查,也有同时代他人对王阳明生活经历的佐证。读王阳明必得从他的生平去了解。作为一个读书人,他能上场打仗,还能很好地处理复杂的政治关系,他把自己的哲学思想与生活相结合,他的人生其实就是他通过“知行合一”“心外无物”“致良知”验证出的结果。在嘉庆之前的这一段时间明朝的政治环境与社会环境动荡不安,而王阳明则恰好生长在这一段时期,王阳明也曾仗义执言被权倾一时的大太监刘瑾贬至贵州深山,而王阳明却在其任上依旧秉持着他所追寻的圣人之道,实践着他的理想。在任上表现出色,解决了当时让所有人都头疼的匪患,在悟道之后,可以说王阳明是一步步地通过自己的实践,将心学一说发扬光大。在书中一方面通过王阳明的生平去窥探心学之说,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当时大明王朝真实的生活环境及政治环境。

阳明心学一派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启蒙作用。在明朝中晚期出现的思想家,大多都是受到了心学的影响。心学本起于南宋时的陆九渊,当时在学界与朱熹理学齐名,但一直得不到发展,直到明代王阳明将其发展壮大,因此也被称为“陆王心学”。心学在明朝中后期追随者众,发展出了很多的流派,现在能叫得出名的明朝中后期的思想家或多或少都和心学有些渊源。明朝中后期出现的一批启蒙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甑、李贽等,在其思想主张方面主张经世致用,不做空学问不坐而论道。之所以说他们受到了心学影响,是因为他们的这些主张均来源于对自我的思考,对个人意识的认可,而心学主张的就是本心即天理,吾心即是宇宙,哲学上划分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把自我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打破了程朱理学所宣扬的“存天理,灭人欲”。李贽更是到了极致,在当时被称为“异端”。黄宗羲著有《明儒学案》反映了他经世务实的历史观,顾炎武则是一生都在践行其“经世致用”的主张,而这些主张和心学中提倡的“知行合一”“格物致知”是一脉相承的。王夫之的哲学观和心学的相左,但是他却是在批判心学的基础上进而发展出了自己的哲学理论,而在历史观上他也强调见诸行事,经世致用。而李贽无论是哲学观,历史观,还是自然观都深受王阳明的心学尤其是王艮的泰州学派影响。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020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