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文化

北京松美术馆成“网红打卡地” 199棵松树展建筑之美

2018-12-07 10:04 编辑:TF017 来源:北京晚报

地处五环外温榆河畔,刚刚开业一年多的松美术馆如今成了“网红打卡地”。周围没有任何商圈,几乎没有公共交通系统,只有一条沿河的林荫小道经过,访客却络绎不绝。

松美术馆是由华谊兄弟创始人王中军策划并创办的。2017年,由马场改建而成的松美术馆开业,首展展出了包括梵高的《雏菊与罂粟花》、毕加索的《盘发髻女子坐像》等西方现代艺术大师之作,为越来越多的艺术爱好者们提供一个近距离欣赏历代艺术大师的灵感之作的艺术体验,由此也“一炮而红”。

与展出相得益彰的,是松美术馆的建筑之美。

松美术馆的庭院中种植着199棵松树,碗口粗的它们弯弯曲曲向上生长,散淡又倔强。松树下的地面铺着绿色的草坪,一条水泥铺成的小道曲曲折折,延伸到展厅的门口。在白色西式风格建筑的衬托下,这些苍劲的松树显得更加青翠,与建筑完美的融合了在一起,既不失西方的时尚典雅,也不失东方的复古韵味。由于临近首都机场,天空中不时有飞机轰鸣声打破庭院的宁静,更给这片美景带来了独有的当代感。

之所以叫做松美术馆,王中军曾经提到,“松”在传统文化中格外纯粹而峻然,象征着君子风骨,无论是视觉美感还是精神寓意,都很契合他对艺术的理解,同时也希望来到这的人能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内在气质。

如今,正在松美术馆内展出的展览名为“感同身受”,共有老中青三代八位艺术家参展,包括田世信、隋建国、展望、姜杰、向京、王伟、梁硕、耿雪。

对于展览的核心意图,策展人刘礼宾写道:“感同身受”的惯常解释是在你、我感知的相同性的角度展开,同时是一个表达感激之情的成语。如果将其拓展开来,在你、我之外引入艺术作品,将艺术家和作品的关系、观众与艺术作品的关系纳入其中,便可以很大程度上丰富这个成语的内涵。做此“丰富”的目的,一方面意在揭开艺术家身体与作品材质之间关系的特殊性(体觉);另一方面意在凸显艺术家在作品表面的细致处理所带来的特殊观感乃至触感(色醒)。

虽然展览的作品数量并不算多,却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像是姜杰的“向前进向前进”,使用了视频、声音、钢架、芭蕾舞鞋,以芭蕾舞为母题,阐释了在作品表面下暗藏的青春回忆情绪。影像作品中的人物反映的是对青春的追忆,一中年少时未完成的心愿的如愿;而作品主要由从中央芭蕾舞团收集的1000多双旧舞鞋组成。在巨大的椎体装置中,破损的舞鞋承载着每个舞者的独特故事,更是对于芭蕾舞唯美经典的背面呈现。

GO提示

松美术馆“感同身受”展览将持续到2019年2月17日,开馆时间为10:00-18:00(周一闭馆)

地址:顺义区天竺镇格拉斯路

 

来源:北京晚报 李博 文并摄

编辑:TF017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