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中看家庭教育:多少父母以爱之名“束缚”孩子成长
没有歇斯底里的关于爱情的“疼痛”,也没有浮夸的梦想和大话,“成长”这个看似充满了希望的题材到了导演曹保平的手里,被诠释出了他一贯黑暗冰冷的风格。尽管“潜藏”五年,电影《狗十三》上映之后的表现却很抢眼。
作者:高倩
《狗十三》激起了许多人关于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思考
在同期视觉奇观和口碑双爆的大片《海王》席卷院线的情况下,题材并不算讨喜的《狗十三》能在一周时间内得到近三千万的票房和8.4分的评分实属不易。
更加令人关注的是,《狗十三》激起了许多人关于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思考。其实平心而论,饰演女主角“李玩”的张雪迎在几年前的演技称不上有多么老道,但影片中很多片段,观众却格外理解李玩的委屈和愤怒。不外乎别的,只因为李玩的遭遇,在观众的童年和成长中有着太多似曾相识的影子。
《狗十三》围绕着一只名叫“爱因斯坦”的宠物狗展开,讲述了少女李玩的“成长”片段,但无论在家里还是学校,曹保平为《狗十三》赋予的色调总是阴冷沉重甚至近乎黑暗的,时常出现的手持镜头也让影片充斥着一种难以摆脱的惶恐和不安。只有在李玩和爱因斯坦相处时,电影才会流露出一丝难得的温暖——比起用金钱抚慰自己的父亲、关爱着自己的爷爷奶奶,李玩显然更倾向于也更喜欢和爱因斯坦的相处,因为成年人的世界里,从来没有人试着去理解李玩的想法。大人们口中的“长大”、“懂事”总是和“听话”联系起来的,不“听话”、不“懂事”的孩子是一定要被批评和纠正的:喜欢物理的李玩被父亲和老师强迫着改到了英语小组;父亲送给了她最初的那只爱因斯坦,又逼着她接受另外一只捡来的狗,在李玩终于接受了这只顶替的爱因斯坦后,父亲又把它送去了“狗肉馆”;奶奶爱护李玩,却不知道她不能喝牛奶;父亲不让李玩喝酒,但同样也是他在饭局上让李玩举起了敬酒的酒杯;父女约好的天文馆之旅,也因为父亲的酒局被搁置;李玩推倒了爷爷被怒不可遏的父亲暴打,弟弟打了奶奶,既不用道歉,还要享受全家人柔声细语的安慰;李玩的名字可以随便起,弟弟的名字就要反复思量……到了最后,狗早已不是问题的关键,李玩执拗又撒气一般地借它抗衡着一个不公平又注定没有胜算的世界——“生杀予夺”、是非对错,一切似乎没有恒定的标准,都是家长们说了算。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自己的声音和想法是缺位的,也是无关紧要的。
成年人所谓的“长大”,在更多程度上意味着“驯化”。正如《狗十三》的海报所写,“每一次的成长都是一次谋杀”,每一次“懂事”和“听话”的背后,几乎都有一个小小的梦想和一点天真的执着在悄然死去。就像李玩满怀憧憬的总是在夜晚响起的高亢鸟鸣,最后竟然被发现只是一个精神病人发出的“噪音”——我们怀着梦想,却一次次地幻灭,在这样的失望和痛苦中,我们习惯了,也终于长大了,成为了别人期望的乖巧柔顺的样子。
《狗十三》另有一点动人的地方,哪怕作为戕害者的大人,他们的无奈也在电影中得到了展现:父亲为了生计而奔走,继母一直在努力地融入这个家庭。因为害怕李玩受到伤害,他们选择一直隐瞒昭昭的出生……在他们能够想到的范围之内,所有人都在竭尽可能地对李玩好,但这种关爱自始至终难逃居高临下、强加于人的阴影。其实每一个对着孩子无可奈何的家长,也许都有着和李玩相似的童年,怎样不把这种伤害继续“遗传”下去,是中国式的家庭教育需要改变的地方。
(原标题:致每一段似曾相识的童年)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21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