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从电视剧爱上小说再到文学世界 二月河成一代人的文学引路人

2018-12-21 12:06 编辑:TF017 来源:北京晚报

得知作家二月河去世的消息时,我正在高速飞驰的高铁上,一条条信息瞬间覆盖了我的手机屏幕。看着微信朋友圈中大家抒发的怀念和评论,我的思绪也回到了20多年前……

焦素娥(作者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现为信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教授)


1993年,一部电视剧吸引了我的眼球,它就是央视播出的16集电视连续剧《康熙大帝》。可以说,一部《康熙大帝》开启了二月河小说的改编电视剧的先河,并且开创了中国电视剧市场上经久不衰的“康熙热”。出于对电视剧的喜爱,我去查找了小说原著,才知道了我们河南南阳有一个作家二月河。读了小说《康熙大帝》后,我喜欢上了这位作家。从此,凡二月河作品必看,凡二月河作品改编的电视剧必追。甚至可以这么说,他影响了我日后的研究方向和教学内容。虽然我们从未谋面,但我对这位大作家一直心怀感激。

1999年,44集的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在央视播出。这时,我已开始从一个观众慢慢地走近作家和作品,试着与作者、作品对话,成为一个思考者和研究者。当时的互联网还没有现在发达,尚不能允许观众随时上网点播和连续观看。坐在电视机旁,等待每天两集的电视剧播出,我体会到了一种过节般的快感和期盼。几个月的生活在电视剧的陪伴下过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把电视剧的内容和自己的教学联系起来,课堂也变得丰富和鲜活了。电视剧接近尾声时,我就迫不及待地开始梳理观看电视剧和阅读小说的感受和思考,写了一篇文章。我认为,《雍正皇帝》和《雍正王朝》都很好地处理了历史与艺术的关系问题,找到了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契合点,明确地把“写人”作为创作的最高目的。以人写史,以史托人,立体化地展现了雍正的生活、性格、感情和困惑等,着眼于表现历史中生命与个性的魅力,实现了历史题材作品将“还原”与“重构”两种方法相互渗透、相互融汇的创作手法,避免了陷入史料的泥潭,既不是“为写史而写史”,也不是“为娱乐而写史”。写完这篇论文后,我对自己的学习和研究也有了更多的信心。

2001年,46集的《康熙王朝》在央视播出,我依旧每天准时坐在电视机旁,像学生做功课一般等待着每一集电视剧的播出。《康熙王朝》第一次从正剧的角度浓墨重彩地刻画了清朝初期康熙皇帝充满传奇的一生,其内容之丰富、思想之深刻、创作之严谨、表演之完美,成为了中国电视剧历史上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典范之作。因为太喜欢这部电视剧,我又情不自禁地搬来原著小说阅读。小说文本与电视剧文本交织在一起,我跟随着帝王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人生经历,感受到了历史的无常和生命的悲凉,也从这个王朝兴衰与权力更替的故事里面看到了人性、人情以及生命、死亡、存在、毁灭等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于是,我更加尊崇和敬仰二月河先生了。有感于此,我再次写下了一篇评论文章《王朝的兴衰与帝王的命运》。当年,《康熙王朝》在各大电视台同时播出,引发了空前活跃的话题和讨论。电视剧带来的观看热潮也同时带动了更为广泛的读史热潮,还推动了日后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

回想起来,我就是这样通过电视剧一步步接近了二月河创作的小说文本,又借助于小说一步步走进了二月河的文学世界。同时,我对文学的理解、对历史的认识和对艺术创作的思考也在不断地提升和深化。在这条前行的道路上,可以说是二月河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我、鼓励了我。所以我想,他才应该是我的精神与学术的引路人。

2011年6月26日,我的母校郑州大学聘请二月河担任文学院院长,我突然觉得自己和二月河的联系又近了一步。从此,我不仅读他的书,看他所有作品改编的电视剧,还会关注他的信息和动向,和所有喜欢他的读者一样,我认为他的创作代表了一个时代。

二月河五百多万字的“帝王系列”《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已是一代文学经典。我记得他曾说过:“我用这样的艺术形式来告诉大家,我们民族曾经发生这样的事情。历史总是在提醒我们,不要重蹈覆辙,作家的责任就在于此。”他还说过:“我是一个作家,创作理念很明确。第一,看历史人物的历史贡献,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有无贡献;第二,看他们在发展当时的生产力、调整当时的生产关系、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上有无贡献;第三,看他们在科学教育、文化、发明创造方面有无贡献。三方面不是说都要有贡献,有一点都行。”他能跳出时代的束缚,站在人类广阔的历史中去思考,从历史中发掘民族豪情和时代价值,将自己的创作与改革开放同频共振。在我心里,他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作家,他还是一位以文载道的华夏赤子。

(原标题:我的精神与学术的引路人)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17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