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深读 > 纪录

北京中关村的巨变,离不开他们的付出和努力

2018-12-24 10:58 编辑:TF010 来源:北晚新视觉

改革开放四十年间,中关村风云变幻。这里拥有全国最顶级的30多所高校,一百多家科研院所,和最密集的科研人才。在国家的政策和政府的支持下,几十年过去,中关村也由原来平房土路的京城北西郊,成为了高楼林立的“中国硅谷”。

这是由几代创业人书写成的传奇。如今的中关村早已不局限于7.2公里的大街,它成为了创新创业的代名词,始终站在时代的风口上,改变着未来潮水的方向。

中关村传奇的开始,必是陈春先。

1978年,他跟随中国物理代表团出访美国,从波士顿128公路、旧金山硅谷中看到了科技旺盛的生命力。访美归来后,他带着一张绘着美国硅谷创新企业分布地图的海报,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民营科技公司。

公司刚成立的时候,有人说他“疯了”。公司赚到钱以后,他被指责“损公肥私”、“腐蚀科技人员”,还被诽谤、查账、立案调查。在公司存亡的危急时刻,得到了中央高层的肯定,这场风波才平息下来。

“我们能这样做,前提是有中国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和开明的政府,没有政府的支持,中关村是起不来的。”事后,陈春先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中央的明确指示让中关村科技人员大受鼓舞。

1983年及以后的几年里,我国第一家“技工贸”企业成立,王洪德“五走创京海”,中科院和海淀区合办了“科海”,“四通”在海淀区四季青乡会议室宣告成立,中关村第一家股份制企业“信通”也在此时登上历史舞台,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两通两海”。

与此同时,中关村群雄并起,联想、瑞星、用友、搜狐、百度等纷纷崭露头角,一个最新的时代正悄悄来临。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繁华,就此拉开序幕。

中关村的繁华,是因为有人在默默付出着。海淀区中关村大街上的工作人员、每一位创业者,还有很多在此工作的人们,他们都将自己的激情与智慧奉献给了这片土地。

周鸿祎

作为互联网行业的大佬,周鸿祎亲历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关村的变化。

在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群雄并起的时候,他就是群雄之一。360率先推出免费杀毒服务,引起了行业地震;与腾讯的大战,改变了互联网格局……

从千禧年开始,他的职业生涯历经多次转变,任职雅虎中国总经理、加入自己投资的360,从创业者到职业者再到创业者,不变的是他对计算机的热爱,对梦想的追求。

“创业不容易,本来就是一件失败率非常高的,成功几乎都是偶然,都是运气。”

周鸿祎认为,年轻人能不能创业成功,他的功力变得很重要,有的人功力不足,就算有个机会把握到了,这个机会最后可能也不属于你,所以他建议缺乏经验的年轻人可以先加入创业公司来学习和积累经验,“从某种角度来说,学习创业也是创业本身的一部分”。

陈洪渭

18年前,陈洪渭来到现在的中关村创业大街,担任图书城建设开发管理处副主任兼总工程师。当时,海淀图书城处于发展巅峰期,周边都是科研院所和高校,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关村知识分子的知识“供给地”,一天的人流量就能超过10万。

中关村大街也被称为“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很多人来这里购买电脑,自己选好主机、CPU、内存,让商家组装。由于供不应求,市场上假货横行,有人被坑得叫苦不迭,这条街又有了另一个名字“倒爷一条街”。

随着政策的慢慢放开,传统书店业也不是垄断行业了。紧接着,随着互联网电商的潮水涌来,来书店和电子卖场的人越来越少,传统书店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电子卖场也被打击得黯淡无光。

原来的路行不通了。

陈洪渭和同事们看着这些变化,开始思索转型升级。“当时人大、政协都提出来,白天在海淀上班挣钱,晚上到朝阳消费,朝阳消费明显比海淀低,海淀缺少生活消费类的地方。”于是他们尝试将这条街转变为“酒吧一条街”。

事实不尽如人意,发展再次受阻。

他们继续尝试了“咖啡一条街”,引入了不少咖啡店,例如车库咖啡、雕刻时光、3W咖啡等。能提供300多项创业综合服务的车库咖啡,吸引了众多没背景没资金的创业者。扎堆的创业机构,又吸引来了200多家风投机构,孵化出了后来很多的知名企业。

创业大街最瞩目的时候,是总理的到来。他走进咖啡馆,点了杯咖啡,在与创业者们的笑谈中,读出了杯子上“生命不息,折腾不止”的口号。

随后,蜂拥而至的创业者,让“双创”呈井喷之势。

“咖啡一条街”的模式成功了。

陈洪渭说,从图书集散地到创业集聚地,大街肯定还会面临新的发展转折点,他对大街的发展有无限期待。

从中关村孕育的创新精神,辐射到了全国,甚至全世界。

在此工作了20年的陈洪渭,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变成了有白发的中年人,见证了创业大街的低谷,崛起,和巅峰。这条700多米的大街上,凝聚了他的智慧,和热爱。

李兵

李兵与中关村的缘分,是一早就结下来的。

在上世纪90年代,他选择了“下海”创业,代理传真机、打印机和复印机。当时,中关村是电脑硬件和文印产品的全国集散地。他的生意做大后,经常需要来这里提货。

后来,他不满足于只做湖南及周边省份的生意,开始走向全国,来到了北京中关村,从事的还是传统打印行业。

身处中关村,他时刻都能感受到风口的变化。时代脉搏的跳动,牵引着他的心,尤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京东等网络电商的崛起,使得传统打印行业进入了冬天。

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候,他接着创业,做起了移动打印项目——印娃。中关村创业大街是他迈出的第一步。

在中关村创业大街,他注册公司用了10天,一套流程下来,只花了400元。随后租了办公场地,租金方面,创业大街还给打了折。在创业大街优惠政策的支持下,他的公司整体架构搭建完成只用了不到4个月的时间。项目从启动到上线,用了不到半年。

中关村的宽松氛围,创业大街的优惠政策,让他的项目顺利开展,“实在太快了,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过去我以为组建团队,开发一款 APP,没有一年下不来。”他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双创”服务的便捷。

“印娃”创业项目成功了,在很多学校和大厦都很受欢迎。现在,他的第一台共享打印终端在中关村创业会客厅摆着,见证着他迈向互联网的第一步。

他还在中关村开了第一家印娃自助打印店,提供打印文档和照片的服务。

由于喜欢读书,他开始尝试着做“共享书架”项目。淘了一个简易书架,摆放了一百多本共享书籍,无意就火了,成为中关村创业大街的明星项目,成为北京首个在公共空间放置的共享书架。

中关村,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地标,它是中国的“最强大脑”,拥有着改变时代的激情、聪明和才智。中关村的精神,已经影响了全国。

第一代第二代的创业者,开创了中关村的新纪元,让中关村从高校科研院所的聚集地变成生产力极高的地方。

紧接着,中关村第三代以及之后的创业者,让中关村的活力竞相迸发。

下一期,会有更多精彩的人物故事。

大家有没有被这几位主人公的创业故事感染到呢?

实际上,像他们这种创业者在中关村数不胜数,他们的故事均被收录在《我在中关村——亲历者、见证者、追梦者》一书中。

这本书由海淀区委宣传部编著,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反映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创新创业故事。

现在,只要在本篇文章下方留言,说出你与改革开放之间的故事(例如改革开放是如何影响了你的生活),或者你对中关村的想法,你与中关村有何渊源,我们将从留言中选出最走心的10条,送出这本书。

如果没抢到也没关系,这本书在新华书店等实体书店和当当、京东、天猫等网络书店都有售。

 

来源:北晚新视觉

文字:毛毛

图片拍摄:乔健、胡俞淇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