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娱乐

徐德亮写老北京话剧《天命》融入八角鼓、相声等传统艺术表演样式

2019-01-03 11:07 编辑:TF017 来源:北京晚报

由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资助,北京集贤弘艺文化中心出品的京味话剧《天命》下个1月10日至13日登陆北京天桥剧场。该剧讲的是和老北京文化息息相关的故事,全剧不仅带有浓厚的市井生活气息和鲜明的京腔京味儿,还融入了大量八角鼓、岔曲、单弦、京剧、相声等艺术表演样式,意图让观众在观剧过程中,欣赏和感知更多优秀传统艺术形式。

《天命》由徐德亮编剧,北京人艺导演顾威执导,秦鸣、徐德亮、陈亭等演员主演。故事讲述了单弦八角鼓艺人程宝庆前半生的从艺经历和坎坷境遇。全剧共四幕,从张勋复辟、北伐战争、抗日前夕到北平沦陷,展现了程宝庆从一个“耗财买脸,大爷高乐”的曲艺人,沦落成疯子的惨痛经历。近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人生起伏中,他饱尝人情冷暖,也曾绝望、无助,始终放不下的是对曲艺的热爱。程宝庆无疑是时代的边缘人,他的心中只有八角鼓和岔曲,虽然他口口声声说自己能够在艺术与现实之间自由穿梭,可实际上已经是疯魔的状态。他也知道八角鼓只是个“玩意儿”,但他仍旧小心翼翼守护着。他所守护的既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精神寄托,更是一个普通人内心最后的尊严和骄傲。

剧中,除了相声、京剧等传统文化形式,八角鼓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八角鼓是古时满族人用于娱乐的一种击节乐器,顾名思义有八个角,象征着当时的满清八旗。晚清时,八角鼓和岔曲的发展逐步成熟,便形成了一种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全堂八角鼓,它讲究“说学逗唱吹打拉弹”,还有一种表演形式叫“逗哏”。所以,相声艺术家王谦祥曾说,“口技是相声的父、八角鼓是相声的母。”

遗憾的是,与许多传统文化一样,八角鼓流传至今也濒临失传。近年来,北京市西城区着力抢救八角鼓,每年都举办专场,但基本都是一些八九十岁的老艺人参与演出,老艺人人数也是逐年减少。目前还在登台的老艺人中,最年轻的也已经80多岁。

在这种状况下,年届不惑的相声演员、文化学者徐德亮执笔写就了他的话剧处女作以关照传统艺术,这便是京味话剧《天命》。《天命》的剧名来自清末咸丰时期的岔曲《待时听天命》,“待时听天命,归隐山中,满怀气不平”。一曲唱词,既是传统文人胸中的懑闷之情,亦是传统艺术尴尬境地的真实写照。编剧徐德亮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命”,在这次《天命》的创作中,他力图以一个小人物的经历去呈现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并折射其背后的时代图景。

据徐德亮介绍,“八角鼓是清代民国三百年间北京最火的曲艺,上至王公大臣,下至贩夫走卒,无不热爱。相声就是从八角鼓中发展分化出来的。八角鼓票友这个群体糅合了文人、旗人、艺人的各种特性,写北京的文艺、写北京人,写这个群体是再好不过。而在所有剧作家中,我对这门艺术和这个群体,都是最了解的。剧中也揭秘了清末票友下海之前,怎么在演出中拿黑钱,艺人之间怎么倾轧陷害等内幕,很多都是改编自真实的历史。现在北京曲艺式微,也希望通过话剧这种经典的文艺形式,让大家看个有意思的戏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感受下正宗的北京文化。”

《天命》是徐德亮写的第一部话剧。他原本想写《龙须沟》的程疯子前传,结构上也学习了《茶馆》,还用了类似“三个老头话沧桑”的桥段,以此向先贤致敬。《天命》像老舍先生德《茶馆》一样,是一个群戏,好票友,坏票友,女戏子,恶警察,一心复辟但宁死不当汉奸的贝勒,好色又离奇丧命的相声艺人……每个人的人物小传都是一篇好小说。导演对剧本的评价是:“好就好在有人物。”

徐德亮不仅是该剧编剧,还在剧中扮演最早从“大爷高乐”的八角鼓票友下海成为“比戏子还贱”的第一批相声艺人。这是他演的第二部话剧,第一部是《老舍五则》,今年还在巡演。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王润

流程编辑:TF017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