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社会

800万奖金这么花真令人“心疼”,让国之栋梁收获最高尊荣

2019-01-17 23:05 编辑:TF015 来源:长安观察

不到一周,刚捧回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钱七虎院士,就“花光”了800万奖金——在家乡成立助学基金,资助更多品学兼优的贫困家庭子女上学。老科学家的拳拳赤子之心让人敬仰,收到无数点赞。

钱七虎 资料图,新华社供图

这是“800万奖金”第二次激起舆论波澜。犹记一周前,刘永坦、钱七虎二位院士荣膺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众人在膜拜科学家的同时,对新奖励方案也颇为关注——奖金由500万元提高到800万元,且不再限制使用方式,全部由个人支配。科研探索充满艰辛,不仅需要“板凳一坐十年冷”的坚守,还可能面临“九死一生”的考验。重奖两位丹心报国、成就斐然的科学大家,体现着国家对科技工作者的尊崇和关怀。而对这笔金额超过诺奖的奖金,网友的反应也无比一致:“奖金再多都不为过”“科学家就该名利双收”……从这样的表态中不难发现,民众对科学研究愈加推崇,对科学家愈加崇敬,举双手赞成国家重奖国之栋梁。

正是出于这样的共识,当得知钱院士捐出全部奖金之时,人们的心情有点复杂。钱老心念桑梓、回报社会,高风亮节让人感佩。然而,也有许多人为钱老“心疼”,甚至表示希望老人将这一奖励,或多或少用些在自己及家人身上。这种朴素的想法并非鼓励自私,而是真心盼望老科学家们过得更好。这些年,多少科学大家敢为人先,勇攀科研高峰,生活却十分朴素——“布鞋院士”李小文,常年旧衬衫、黑布鞋;“二等座院士”刘先林,一张书桌一用就是三十多年,漆色已掉、划痕遍布也不肯换;“布衣院士”卢永根,家中摆设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木沙发十分破旧、铁架床锈迹斑斑……种种情景不免让人感慨万千:多少科学家一辈子苦研一件事,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的事业,却什么也不肯给自己留下。

淡泊名利、矢志报国,这些老院士的选择,代表着那一代人的道德风骨和价值追求。回溯过往,国家积贫积弱、一穷二白之时,多少人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和研究条件毅然回国,埋名戈壁荒滩,“啃着窝窝头”搞研究。时光荏苒,当今日中国繁荣昌盛,当物质生活极大丰富,许多老科学家仍然布衣蔬食、研究不辍,还纷纷慷慨解囊、助学扶困——“钢铁院士”崔崑捐出600万,只道“回馈社会”;化工合成专家李俊贤捐出300万,淡淡说“这是我们更大的福气”……中华民族从弱到强的发展之路上,靠的正是这样一批国之栋梁,常念复兴之志、常思兴国之道、常怀利民之心,却从无名利之求。时光荏苒,但他们的精神永远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科学家不计个人得失,但社会不可漠然视之。上世纪八十年代,社会上广泛流传着一种说法,“手术刀不如剃头刀,造导弹不如卖茶叶蛋”。如今,这种现象已是过去时,但“明星片酬动辄上千万,天眼年薪十万难招人”的对比,仍旧让人唏嘘。较之以往,中国已然更有能力支持重大科技创新,更有条件保障科研工作者的实际诉求。让知识被充分尊重,让科研人员更有“职业尊荣”,让科学家名利双收,不仅关乎他们自身的荣誉感、获得感,也是向全社会传递一种鲜明的价值导向:国家尊重科研、重视人才,绝不会亏待奋斗长路上的每一位追梦者、报国者。

在谈及为何捐出奖金时,钱七虎说,“获奖既是一份荣誉,更是一种责任。”科学家们以奉献祖国、回馈社会为己任;而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而言,爱护科学家以及一众矢志报国的英才,也是义不容辞之责。为求索之路提供更好条件,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潜心钻研,是对他们辛苦付出的回报,也关乎建成科技强国的速度与成色。

来源:长安观察     撰文:晁星

流程编辑:洪园园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