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北京

如何筹办好冬奥会?如何加快冰雪人才储备?政协委员给出这些建议

2019-01-18 13:43 编辑:TF015 来源:北京晚报

作为北京三件大事之一,2022北京冬奥会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冬奥话题也随之成为政协委员们关注、讨论的热点。该如何筹办好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如何才能加快冰雪人才储备?如何让冰雪产业更加健康地发展?这一系列问题让首都体育学院校长钟秉枢、世界冠军李妮娜等一批忙碌在北京冬奥会台前幕后的政协委员打开了话匣子。

钟秉枢委员

奥林匹克教育团队搭配模拟奥运会打“组合拳”

在冬季运动管理人才的培养上,首都体育学院有着一套自己的“打法”,现任首都体育学院校长的钟秉枢委员说,除了对在校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以外,他一直在尝试利用政协和学校平台推广和普及冰雪运动。

钟秉枢透露,目前首都体育学院成立了专门奥林匹克教育团队,已经深入北京市的中小学做了上百场奥运知识普及推广活动。“这支队伍由具有留美、加拿大的老师领军,博士生、研究生和本科生集体参与,把从课本上、冰场里学到的理论实践知识带给更多的中小学生。”

为了让学生更加系统地了解奥运的运行机制,钟秉枢带领教师团队在学校举办模拟奥运会活动,“方式和模拟联合国类似,学生们体会奥运会的组织管理和运作。将来一旦从学校走出去,可以直接胜任冬季项目协会的相关管理岗位。”

除此之外,为了打造冰雪项目校园培养体系,首体从2017年起有九个专业开设了冰雪方向的课程,所有学生都要在上学期间练习滑冰、滑雪,学校也在建立冰场向公众开放。

钟秉枢建议,把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与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相结合,一是日常新闻报道中应多关注奥林匹克精神的教育,二是把奥林匹克精神教育融入中小学常规教育工作中,让人们更好地感受体育的力量。

李妮娜委员

讲好运动员自己的故事宣传北京冬奥

前世界第一、两枚奥运会银牌、三届世锦赛冠军以及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陈述团成员的身份,让中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曾经的当家花旦李妮娜身上的运动“人设”很明显。然而,胸前佩戴证件的她此时此刻却更看重自己的委员身份:“推广冰雪项目,宣传北京冬奥既是我的工作,也是我作为政协委员的责任。”

去年,李妮娜的足迹从北京来到了上海等几个南方城市,进行了不下20场宣讲。让她感到惊讶的是,不少00后的小学生都能喊出她的名字:“我退役已经五年,没想到这么多孩子认识我。”这让李妮娜陷入了思考,退役知名运动员在推广某项运动上的优势是什么?“其实就是我自己。”从李妮娜拿到第一个冠军开始,她的名字就和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产生了极强的联系,也就是说,很多人都是因为李妮娜才知道了这个项目。

“我要多走到学生和社区的叔叔阿姨们身边去,用最直观的感受给他们讲我自己的故事,分享我的运动经验,这本身就是对冬季项目很好的推广。”李妮娜还提出,希望能够更好地利用中国冬季项目知名运动员、退役运动员进行宣传,讲出他们和冬奥的故事,建立专门的冬奥博物馆,“我希望能把自己获得的冬奥奖牌在博物馆展出,孩子们如果能亲自摸一摸奖牌,再听听我的故事,一定会爱上冰雪。”

朱向晨

冰雪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更多人关注

政协委员、石京龙滑雪场董事长朱向晨表示,近20年来,参与冰雪运动的人越来越多,“发烧友”越来越多,冰雪行业从业者也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大趋势”。

朱向晨介绍,石京龙滑雪场于1999年建成,是北京第一家滑雪场。当时全国也只有不到10家滑雪场。但是短短20年间,全国已经建成了700多家滑雪场。在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的契机下,冰雪产业正在裂变式增长。但对于产业而言,“三亿人上冰雪”带来的红利则更加巨大。朱向晨说,伴随着“冰雪运动进校园”的开展,许多中小学生学会了滑雪滑冰,为冰雪运动的长期风靡种下了种子。

朱向晨呼吁,冰雪产业的发展同样需要更多人的关注。他介绍,公众对于冬奥会的了解已经有了很大提升,但是对于冰雪行业的了解还有待增强。比如,滑雪场大多使用人工造雪,而供水对于人工造雪来说至关重要。但在北京,因为供水量的问题,许多雪场在发展上受到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反过来限制冰雪运动在全民的普及。他建议,对于有资质的正规滑雪场,应该在相关政策上予以支持,让冰雪运动真正成为北京的一张名片。

柳千训委员

把庙会搬进冬奥赛场展示北京特色

2020年2月,高山滑雪世界杯赛将在延庆举行。作为冬奥会的测试赛,延庆赛区的场馆、赛道、服务保障等都将得到实战的检验。北京冬奥组委延庆运行中心体育文化处处长柳千训委员介绍了测试赛的准备工作。

他介绍,高山滑雪是整个冬奥会中难度最高的项目,也是最不容易举办的项目,对场地的要求非常严格。位于延庆小海坨的比赛场地海拔落差为800米,赛道难度在全世界都堪称一流。但是在赛事的组织上,仍能看到我国与冰雪运动强国之间的差距。

他介绍,在高山滑雪世界杯赛中,需要300多名的专业志愿者,不但要求有较高的滑雪技能,还要外语流利,但是国内同时符合这两个要求的人才少之又少。他说,专业志愿者的培训难度很大,虽然国内建立了各种培训渠道,但是还是供不应求。国内持有高山滑雪国家级裁判证的一共300多人,而且年龄跨度很大,因而就需要招聘大量的外籍专业志愿者。

此外,柳千训委员思考更多的则是如何让冬奥会展现出北京特色、延庆风情。通过出国学习,他发现当地人把冰雪比赛当成一种节日,非常热闹。他说,北京冬奥会开幕之时正好是在春节假期,可以把庙会搬进冬奥赛场,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和观众能够感受到中国年的味道。他认为,办好冬奥会,除了要有完善的硬件,还要有文化的内涵和媒体的宣传,吸引观众到冰天雪地中来。

代表委员声音

郭旭升委员

加强冬奥场馆周边无障碍环境建设

市政协委员、市残联党组书记郭旭升介绍,去年,市残联对国家体育馆、水立方、延庆赛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和首钢园区北京冬奥组委周边方圆1公里范围内的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现状、运行及管理情况开展摸底调查,“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还不容乐观,完全满足无障碍建设要求的道路比例只占16.5%。”

郭旭升建议,应加强冬奥会场馆周边无障碍环境建设,全面提升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满足赛时无障碍需求。

李杨薇委员

建立民间冰雪人才数据库

对于到2022年要培养5万名滑雪指导员的目标,北京还面临至少4万人巨大缺口的现状,市政协委员、北京电视台主持人李杨薇提出,除了退役的运动员、体育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可以广泛利用社会力量。“据我所知,在北京延庆、密云、怀柔、顺义、昌平、平谷、房山等地活跃着一批民间滑雪爱好者,他们大多为当地村民,后转为滑雪教练,而且有一部分已取得执业资质。如果将这部分民间人才整合利用,不仅可以弥补一部分滑雪指导员缺口,也可以带动更多有滑雪专长的农民就业,吃上‘冰雪运动饭’。”

李杨薇建议,建立民间冰雪人才数据库。鼓励有社会影响力、专业过硬的民间滑雪团队自主创业、成立俱乐部或社团,充分发挥品牌带动效应,实现后冬奥时代冰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王真委员

冬奥会医疗保障难题建议分层解决

“尽管前期奥组委已向社会征集冰上运动的医护人员,但会冰上运动的专家远远达不到医疗保障的要求。”来自医药卫生界别的王真委员关注到冬奥会在医疗保障上面临的医护人员紧缺的问题。

王真建议可以分层解决。对于一般运动项目可以挑选有一定冰上运动基础的医生进行冰雪运动项目培训。对于高难度运动项目可以分三步走:现场救援阶段可在全国招募滑雪高手作为志愿者,对他们进行现场转运技能的培训,让他们完成从受伤的雪地转到陆地的任务;远途转运可由120负责;转运下来后的抢救和手术,可以通过国际招募的方式组建专家团队,进行集中救治。

张晓艳代表

加强雪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

市人大代表、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张晓艳此次上会专门带来了一份加强雪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的建议,“作为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建议应该加强雪场院前急救体系的建设,为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保障。”

张晓艳说,冬奥会中的高山滑雪、雪车雪橇比赛不同于其他体育运动,尤其是高山滑雪运动因为快速惊险,具有一定危险性,因此高山滑雪运动损伤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另外冬季运动会中常见的损伤还有扭伤、骨折、脱臼、头部外伤、脊柱损伤和内脏损伤、冻伤等,在各个滑雪场都常有发生。在会前的调研中张晓艳了解到,目前北京在雪场院前急救方面缺乏经验、人才与设施,为此她建议,应在今年的财政预算中,增加专门的财政投入,用于雪场的急救站点和急救设施建设以及急救人才招募与培训;在雪场急救设施配置方面,建议冬奥和冬残奥场馆应该设置专门的急救站点,配备先进的救护车和相应的急救装置,供雪场急救用;同时应招募院前急救人员,并进行定期培训。另外,还需要进行实际应急演练,以提高院前急救人才对院前急救的处理能力。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张骜 王琪鹏  张蕾  叶晓彦  左颖

流程编辑:洪园园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