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书乡

新中国第一批文科博士的学术传承与现实关怀

2019-02-08 14:14 编辑:TF003 来源:网络

许金晶、孙海彦编著的《开山大师兄:新中国第一批文科博士访谈录》已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 黄帅


熟悉学术史的读者都知道,学脉的传承就像人类的血缘纽带一样,是点对点的传递过程,老师傅带着学徒在学海中艰难跋涉,是古人做学问的基本方式。现代学术体系建立后,传统学术传承模式受到了很大冲击,导师一人带多个博士,甚至“放羊式管理”的现象十分普遍。上世纪80年代的学术传承,则面对着承续新中国成立前与西方结合的学术路径,那是一个万物复萌的时期,也是一切都没稳固、各种可能性都存在的时期。因此,“开山大师兄”的品格与学养,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此后几十年该学科的特征与水平。

《开山大师兄》与现实的契合点就在于此。正如作者所说,“通过这样的访谈口述记录,读者足以管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科学术的重建与复兴历程,以及一代学人的学术之路与思想精华”。接受访谈的莫砺锋、俞可平、钱乘旦、李伯重、庄孔韶等十位学者,不仅是各自领域的“开山大师兄”,也是学科精神的传承者。

比如,古代文学研究在民国时期就已经蔚为大观,作为国学曾经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个学术领域的问题,也关乎着国人精神文化的传承。然而,即使是古代文学这样与时政较远的学科,在“文革”时期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到了莫砺锋先生读书的时候,也需要面对学科的“重建”过程。这就让他们的求学之路变得更具家国关怀层面的寄托,不只是为了学术本身,更是为了古人讲的“修齐治平”,真正从学术精神上汲取能量。

葛剑雄先生在接受访谈中谈及的问题也给我很大收获。他早年跟随谭其骧先生学习历史地理学的故事已经是学术界佳话,但他对此依然十分谦虚,态度也很谨慎,在访谈中他也提及了导师的人格品行对自己影响之大,尤其是执着的精神令人钦佩。这些精神都是我们今天的读书人匮乏的,《开山大师兄》让这些学术史的见证人直接谈及往事与现实,对今天的学人尤其是年轻人有很大的启发。

来源 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 TF003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