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热点 > 网摘

韩网眼红流浪地球 网友:话说的这么酸?有点开心

2019-02-10 07:15 编辑:TF017 来源:北晚新视觉网综合

根据刘慈欣的小说改编,屈楚萧和李光洁等人出演,吴京特出的科幻类电影《流浪地球》目前正在国内影院上映。该片讲述了太阳系即将不再适合人类生活,人类展开了“流浪地球”计划,寻找另外的星球建立人类家园的故事。

该片目前在春节档上映,凭借超好的口碑低开高走完美逆袭成日冠。到目前为止日票房突破新高3.8亿元,上映4天票房突破11亿,超过《疯狂的外星人》成为春节档的冠军。对于这部中国电影史第一部科幻片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根据猫眼的最新预测,该片极有可能最终总票房落点在52亿左右,成为影史第二名,可喜可贺。

《流浪地球》目前在国内的口碑冲高,猫眼9.3分,豆瓣也有8分(最开始8.4分)。大家对这部电影的总体评价偏好:从最开始就有泪点,剧情顺畅不尴尬,特效满分等等,能有这样的好口碑也是这部电影成功的最重要原因了。然而韩国KBS国际电视台对《流浪地球》进行报导后,该片在韩国引热议,韩网友评论有点意外。

韩国网友对于该片的基本上都有点带着嘲讽的意思:相信你们还不如相信电热微波炉拯救地球;别杀了地球就算好的了;请先解决雾霾吧。

从韩国网友的评价来看,他们对雾霾有很深的怨念啊,电影也是虚幻的为什么就要联系这么多这么广呢?中国网友怼得也好:眼红了,看到他们这么酸就很开心了;没关系,我们会一点点强大,让他们无话可说。

说实话,目前中国内地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这在几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好莱坞巨星从之前到韩国宣传,现在直接到中国内地进行全球首映,对中国内地的看重可见一斑啊。

《流浪地球》韩国引热议,韩网友评论有点意外,国内网友:眼红了。

 

延伸阅读:

科普:《流浪地球》电影中的科与幻

春节期间上映的电影《流浪地球》以“硬科幻”的特点收获大量好评。“硬科幻”,即具有严谨科学底蕴、基于科学原理的科幻作品。那么,这部电影中哪些说法具有较强的科学基础,哪些说法现在还只是幻想?

引力弹弓效应

依照影片中描述的“流浪地球”计划,人类给地球安装上万座巨大的重元素聚变发动机,它们被称作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逃离年迈的太阳,飞往最近的恒星——比邻星。

但地球是个庞然大物,平均半径6371公里,质量超过59万亿亿吨。要让它飞往比邻星,需要脱离太阳引力,只靠人造的发动机还不够,于是电影里让它借助木星的“引力弹弓”。

木星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300倍,当地球靠近木星时,会被其强大的引力吸引,从而加快行进速度。由于木星也在绕太阳公转,在天体的互相影响中,最后地球会被木星像抛球一般抛出去,从而达到脱离太阳系所需速度。这就是引力弹弓效应。

引力弹弓效应不是新发现,苏联在1959年发射的“月球3号”探测器就利用了引力弹弓效应。在精确计算后利用天体的引力弹弓效应,可以在不消耗航天器本身能量的情况下,改变航天器的速度和前进方向,帮助航天器抵达目标。

在人类的航天征程中,引力弹弓效应的应用已十分广泛。首个进入星际空间的人类探测器“旅行者1号”在飞离太阳系前,就曾多次借助引力弹弓效应;“帕克”太阳探测器也曾7次借助金星的“引力弹弓”而逐渐逼近太阳,最终成为史上最靠近太阳的航天器。

洛希极限

影片中,地球由于接近洛希极限,导致行星发动机发生故障,地球即将解体坠入木星,人类面临灭顶之灾。

这里提到的洛希极限是指天文学中一个特殊的距离,如果一个天体与另一个天体离得太近,以至于后者的潮汐力可以将前者撕碎,这个距离就被称作洛希极限。这个距离极限值是由法国天文学家洛希首先计算出的,因此称为洛希极限。

地球与木星之间的洛希极限是科学上可计算的,但让地球靠近木星到如此近的程度,还只能算是幻想。那电影中为什么要靠这么近呢?

依照电影中的计划,人类原本想要利用木星的“引力弹弓效应”,如果离得太远的话,就不能“借”到足够的力,达不到冲出太阳系的速度。太近不行,太远也不行,这个问题需要科学家精确的计算,也给了影视作品发挥的空间。

重元素聚变发动机

科幻小说中,经常会提到解决能源问题的终极手段——聚变。在电影《流浪地球》中,为了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人类在地球上建造了上万座高耸入云的重元素聚变发动机,单个发动机通过重元素聚变能够产生150万亿吨的推力。

目前人类已经实现的聚变是氢弹,它利用氢同位素聚变释放出能量,有巨大的威力。但氢弹的能量是爆炸式释放,目前人类还不能实现可控核聚变,即让聚变产生的能量平稳输出,一些相关装置还处于实验阶段。

电影中,行星发动机的燃料不是氢,而是石头。这不是说把石头烧成石灰,而是石头中的重元素发生聚变,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推动地球飞出太阳系。

这当然只是电影的想象。不过,所谓重元素聚变并不是空想。在宇宙深处有不少恒星“巨无霸”,内部就在进行着重元素聚变。

在未来,人类如果能够掌握从重元素聚变中稳定获取能量的技术,或许真能够彻底解决能源问题。

 

来源:综合环球精选、新华网

流程编辑:TF017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