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埃罗·沙里宁与他的设计: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第五号航站楼

2019-02-13 10:02 编辑:TF003 来源:北京晚报

1月22日10时10分,一架“奖状680”校验飞机平稳地降落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标志着大兴国际机场工程建设即将进入验收移交阶段。据了解,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将于今年6月30日竣工,9月30日投入运营。有说法将这座即将成为世界第一大航空港的国际机场列入“新世界七大奇迹”。

作者 杨生丹


埃罗·沙里宁
美国纽约肯尼迪机场第五航站楼,现为TWA酒店

同样是今年,美国纽约肯尼迪机场第五航站楼也迎来自己的“新生”。1956年委托设计,1962年竣工的美国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第五号航站楼由埃罗·沙里宁设计,于2005年被认定为美国国家历史名胜。历经风雨的第五航站楼经历了停业与整修,于2016年被捷蓝航空提案改造成为酒店,并于今年对外开放。这座精品酒店除了提供客房、会议中心、餐厅、健身中心之外,还有一个俯瞰飞机跑道的观景台。在酒店的博物馆里,人们不仅能了解到上个世纪喷气时代的辉煌历史,还能浏览二十世纪中叶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发展概况。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肯尼迪机场第五航站楼的设计灵感源于一粒被摁出凹痕的葡萄。1956年一个宁静的早晨,温润的阳光流溢在室内的餐桌上,晕染着葡萄绚烂的色泽。餐桌旁端坐着一位温文尔雅的建筑师,他兴致盎然地向其他建筑师描述着自己的设计构思。他语速很慢,有时会停下抽一口烟斗。设计师注视着餐桌上的葡萄,沉浸在果实灵动而美妙的弧度中。突然,他恬静的脸上浮现出一缕微笑,别出心裁地在一颗葡萄上摁了一下,饱满的葡萄果肉上立即出现了一道优美的凹痕。终于,设计师宣布,这是他期待已久的屋顶的视觉效果——这就是后来肯尼迪国际机场第五号航站楼方案的灵感来源。

埃罗·沙里宁是国际主义建筑(二十世纪于美国兴起的一种建筑风格)运动中的大师。1910年8月20日,他生于芬兰一个艺术家家庭,父亲艾里尔·沙里宁是著名建筑设计师,母亲是一位雕塑家。年幼的埃罗随全家移民到美国,在美国接受建筑教育,毕业后从事建筑设计,完成了大量享誉世界的优秀设计作品,如美国圣路易斯杰斐逊国家纪念碑等。沙里宁在理论和实践中思考着建筑的表达形式、本质功能,探索着新的建筑语言,开创了基于北欧设计传统的有机功能主义风格,并将其践行在他的大量建筑和家具作品设计中。这种设计观提倡源于自然的、有机的设计构思,同时又保有现代建筑功能化和非装饰化的基本特征。

在航站楼的外形的设计中,埃罗·沙里宁用自然优美的曲线勾勒出一只展翅欲飞的混凝土大鸟,赋予它飞行的寓意。建筑的中央部分是总入口和活动大厅,向两边伸展的双翼是候机大楼的两个购票、候机厅。沙里宁曾说:“我想通过航站楼给予旅客一趟别开生面的旅程,既有微妙的戏剧性,又让人流连忘返、陶醉其中。”这种追求蕴含在了航站楼的贝壳形的屋顶之中,它轻盈的、向上弯曲的动势给人以轻快、腾飞的联想。在写给美国杂志《地平线》的一篇文章中,沙里宁将航站楼的曲面造型和巴洛克风格联系在一起:“巴洛克的建筑师也致力于创造出有动态美的建筑空间,他们在传统规则和建造技术的影响下,尝试着开拓出建筑的动感语言。而在候机大楼的设计中,我们试图从曲面混凝土提炼出有机曲线,并赋予它充满动感的特质。”

这种富有雕塑感的建筑外形同样影响到了航站楼室内空间的设计,沙里宁将源于曲面外观的几何语言延伸到了内部,设计出连贯、流动的室内空间。曲线成了航站楼的基因,渗透在建筑的每一个细节中,从通往登机口的走廊到领取行李的区域,都是以曲线为主的丰富多样的表达。对此,埃罗·沙里宁解释:“在运用建筑模型分析室内外空间时,我们观察到了一种基于曲面外壳的流线型几何元素。我们沉浸于流动的空间之中,并且决定将这种韵律贯穿到整个建筑中。我们坚信,惟有这种内外一致的和谐才能给予建筑以震撼人心的视觉感染力。”

此外,旅客流线的设计也呼应了造型上的曲线。小沙里宁和他的同事实地考察了旅客的空间体验,经过细致入微的观察,他们发现因为途中会遇到障碍物,所以旅客在候机楼中的前进道路是曲线的。他希望这座候机大楼能为旅客提供便捷,所以将平面的旅客流线设计成曲线。这样,无论他们是穿梭于活动大厅,还是行走于候机大厅,都能怀揣着一份欣喜与憧憬之情享受旅途。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正如埃罗·沙里宁所说,城市的本质是空间,而空间的本质是为人服务,透过这些形形色色的建筑形态,人们可以窥见人类心灵的力量。

今年,这座世界闻名的航站楼已经被改造成艺术感极佳的酒店,这只美丽的大鸟也将以焕然一新的面貌迎接世界各地的旅客。这座建筑就是一本书,人们可以从中读到埃罗·沙里宁的艺术资质、建筑构思和深厚的人文底蕴。

(原标题:埃罗·沙里宁与他的设计:葡萄 曲线 航站楼)

来源 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 TF003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