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古人喝酒讲究节制,这个“德”在书法上是这样体现的

2019-02-14 12:45 编辑:TF010 来源:北京晚报

酒不单单是国人最爱,从世界范围来看,都热爱美酒。从酒可以看出明显的中西差异。汉语中描述白酒的词,如“醇厚”、“绵”,却找不到对应的英文。国人喜饮白酒,且要有佳肴相配,西方人喜欢红酒,几乎当成饮料,无所谓菜肴,因为,红酒主要是水果酿造,等同于“菜”,白酒是粮食制成,本质上仍等同主食,故佐以菜蔬。

辛弃疾《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中有“醉后何妨死便埋”的句子,其实是夸张手法。《菜根谭》所谓“花看半开,酒饮微醺”的味道,才是最令人感怀的境界。酒可以助长激情,但人需要理性,书法创作要激情,亦需理性。唐代是“尚法”的时代,怀素的草书狂放之极,却笔笔有法度。如果狂荡失法,就不成为书法。

所以,饮酒有关风雅,和书法是一个道理,关键在于一个“德”字。“厚德载物”常被提起,一共有二十五德,最常说的就是“积点口德”,其中之一便有“酒德”。酒的习俗同样也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讲究“酒德”两字。《尚书·酒诰》中集中说明了儒家的酒德:“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只有在有病时才宜饮酒);“执群饮”(禁止民从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儒家并不反对饮酒,用酒祭祀敬神,养老奉宾,都是德行。酒并不能真正解忧,只是令人在由兴奋到麻醉的过程中暂时忘怀一切,即刘伶所谓“无息无虑,其乐陶陶”。但是酒醒之后,所谓“忧心如醒”,那份病酒的滋味仍不好受。善意地提醒节制是对的。“节”也是书法重要的指标,有放就有收,有纵即有敛,从而形成完美的韵律。无论饮酒还是练书法,最终要注意个体差异。“德不配位”对于书家来说,可能是最忌讳的,一旦不能正视自己,最终就可能犯很多错误。当下书坛的种种乱象,原因大抵如此。

在书法的临摹和创作中,常常有一句评语: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似则欺世,太似则为俗。听起来可能有些玄,但事实上,如果以酒相喻的话,道理就易懂,书家从临摹到创作须经历一个过程,而酒的酿造也有一个过程,这过程是一个化学变化的过程,不是直接相加,而是相融相生。临摹王羲之后再临颜真卿直至多家,最终似又非似,并不知哪笔像王羲之,哪笔像颜真卿,最终就成了大拼盘、大杂烩。切记:酒是米和水变的,但酒是酒,水是水,米是米。书家从临摹过渡到创作,正是一个相类似的“自化”过程。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10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