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书乡

语言和文学二者孰轻孰重?《被解释的美》讲述学习英语的方法趣味

2019-02-15 10:46 编辑:TF017 来源:北京晚报

近日,英文学者金雯的《被解释的美》一书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金雯是美国西北大学英文系博士,曾任教于哥伦比亚英文系和复旦大学外文学院,现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教授。从2011年起,她在网上以“莫水田”的网名发表语言学习的知识和感想,吸引了大批对文学和语言感兴趣的爱好者。在经常与同道交流的过程中,金雯本人对如何学习提高英语、语言学习和文学研究的关系等诸多问题也加深了思考,促成了这本书的写成。

张玉瑶


《被解释的美》 金雯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为在外语系和中文系都教过学、对语言和文学两方面都同时有研习的学者,对于二者孰轻孰重的问题,金雯认为,长时间投入语言学习是有用的,但不能因此限制自己的文学文化视野;相反,如果有志于对文学和文化进行研究,最后阐释的高度能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境界,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语言的基本功力。因为在文学研究中,要对文本潜在表面下的内涵有所认识和挖掘,就需要对一个字词的歧义、多重含义以及句式的变化有深刻的把握。

金雯提出,研究者要有“广义的阅读能力”,文学作品与时代的关联,一个很重要的切入点就是文学作品是如何体现一个时代的人的情感模式和认知模式,这可以从文学书写的表达方式上来窥见。比如,研究者发现18世纪的小说语言从平行句为多转变为复杂句为多,就和当时人们对建筑空间的认识有关,即人们对通衢大道所代表的古典风空间的喜爱转向对曲折、精巧、掩映有致、园林风格空间结构的喜爱。又如,18世纪的小说也常常会有从叙事主干分岔出去、枝节横生的情况,作者经常体现出对某个无关紧要细节的兴趣,如斯威夫特的《桶的故事》、斯特恩的《项狄传》等,这通常被视为是一种文学现象,但也可以追溯到一个时代的心态,即当时人们对博物的收集研习的热情。

《被解释的美》一书第一部分介绍了包括听力、阅读、口语、写作在内的总体语言学习方法;第二部分潜入字词细节,包括动词、形容词、副词的掌握等;第三部分关于怎么将语言和文学文化打通,把语言作为一个入口窥视整个文化的状态;第四部分是实用英语写作。之所以是这种结构,是因为金雯想呈现出一个从研习语言进阶到文学文化的跨度,她认为这也是对“广义阅读能力”的不断强化,最终这种阅读能力可以用来阅读一系列的文化文本。“对于字词和句式的把握能力,有很多微小的作用和实际的用途,但是也有很多完全能够启迪我们心智、让我们对自己这个时代和对其他时代都加深认识的宏大作用。喜欢外语的朋友们一般都有炼字的热情,总是想把一个字写好,把一个句子写好,都有一种对语言十分执着的热情,但是同时我相信喜欢语言的人也可以有非常广阔和宏大的视野,以语言为一个切口,对文化的演变历程提出独到的见解,用自己的方式打开一扇对于其他世界的窗口。”

很多人都困惑于文学的分析功能,即是否要把“七宝楼台”拆解开来,但金雯明确名之以“被解释的美”,这种理性的细读是纯粹的情感投射或共情的读法所不能替代的。她在书中写道:“文学的分析和学习本来就是这样,以美为起点,以美为终点,分析思考和理性是服从于美好的情感为其引入的。”她倾向于将阐释视作一种能力,不仅是对于文本,也是对于文化,甚至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如何能够把握好,在伦理和审美上都有非常大的挑战性。因此,看起来语言研究是“务虚”的,但也可以有大用和最高之用。

(原标题:何谓语言的“被解释之美”?)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17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