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人文

最好的礼仪是尊重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2019-02-16 10:36 编辑:TF017 来源:北京晚报

儿子鲁鲁小时候只要出门,无论是上学还是下楼扔垃圾,回家那一刻都是最甜蜜的。他在下面按单元门禁的铃,我会开门出去等他,在楼梯口伸出头去望。他一路急匆匆往上跑,跑到四楼能看见我家楼梯口的位置,就会歪起身子抬头往上望,望见我正笑眯眯地看着他,四目一对,他顿时松一口气,脚步慢下来,笑嘻嘻地走上来,叫一声“妈妈,我回来了。”

鲁稚


资料图 王金辉 制图

这个习惯持续了很多年,直到他上大学,每次回家仍是急匆匆走到四楼就会抬头望,看见我在楼梯口探出一张脸,他一下便笑容绽放,松一口气的样子,慢腾腾走上来。

有一次他在家,我外出忘了带钥匙,便按了单元门禁。走到四楼,忽然心有所动,抬头往上一望,正好看见儿子在楼梯口探头望我,心中顿时暖得想哭。

告别礼

许多习惯是从小养成的,比如儿子出门,我总会送到门口,看他穿好鞋,出门,下楼,一直目送他走到楼梯拐角快要消失的地方,他也总会在那个地方最后回头看一眼,和我四目一对,挥一下手。

关于目送,这是告别礼仪中比较高级的。虽然孩子都会挥手说再见,但这个“再见”的真正含义,未必都懂。我们说再见表达的是一种相处的愉悦和分离的不舍,而且还期待着下一次再会。所以告别的礼仪不仅仅只是说出“再见”两个字,还应该包含发自内心的愉悦和不舍,比如笑容,比如目送。这是个高级的礼节,在我们家是自然而然做到的。

为什么能自然而然做到呢?因为有尊重和爱。所有礼仪都是社会化的需要,实质就是界限和规则,而处理界限和规则的最高境界就是尊重和爱。一个家庭有了尊重和爱,自然就会有相处的分寸和礼节。

习惯说“谢谢”

曾经有朋友来我家玩,看见我给鲁鲁递了个东西,鲁鲁顺口说了句:“谢谢。”朋友很惊讶:“一家人还这么讲礼?”我对她的惊讶感到惊讶:“一家人为什么就不用讲礼?说‘谢谢’是应该的呀!”她说:“太麻烦了,这得说多少‘谢谢’呀!”

确实,如果刻意去说“谢谢”是很累。但我和儿子都并没感觉到累,因为不是刻意的。除了发自内心的感谢,我们也说习惯了,自然而然脱口而出。习惯很重要。在家习惯了说“谢谢”,在外面也会习惯说,这就是教养。

说“谢谢”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我的付出你看见了,你对我的付出表示感谢!真正的尊重有赖于界限感的形成,要意识到任何人的付出都不是理所当然的,包括家人之间,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才会有发自内心的“谢谢”。

学会说“请”

除了说“谢谢”,说“请”也需要从小培养。在家庭的语境中,很多愿望的表达都是随口而出,不一定非要郑重其事,但以命令的口气说出来就显然不妥。比如“把苹果给我拿来”就不如“能帮我把苹果拿来吗”,或者“请帮我拿一下苹果”。需要别人帮助,即使不明确说出“请”字,也要用委婉的请求的语气表达。

当然,这同样需要家长的示范,言传不如身教,父母如果不会好好说话,家人之间总是充斥着训斥、命令、冷嘲热讽,那孩子也学不会好好说话,因为他以为人与人之间就是以这种方式交流的,他甚至意识不到自己的言语会让别人不快。

待客之道

家人间有了相互尊重的习惯,待客的礼仪就不成问题了。因为待客礼仪也无非就这几个环节:一是迎接,出门(或到门口)相迎,表示热情和期待;客人进门,把好东西(茶水、零食、玩具等)拿出来和客人分享,花时间陪客人聊天、玩耍、进食,一起度过愉快时光;客人离去,送至门外(或路口、或上车地点),握手(或挥手、拥抱)告别。所有这些,都是基于对客人的尊重和喜爱。

要让礼仪形成习惯,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作出示范和训练。可以带孩子一起去迎送客人,让孩子来摆放糖果、递送饮料,提醒孩子把自己喜欢的玩具、图书拿出来和客人分享。假如孩子和小客人同时喜欢某个玩具,要让小客人先玩,不要和小客人发生争吵。要让孩子有“主人”的意识,作为主人,让客人感觉愉快是一种必须的礼貌。

餐饮之礼

除了待客礼仪,餐桌礼仪也需要从小养成。有的家庭不讲究,妈妈还在厨房忙上忙下,爸爸坐上桌就吃开了;一家人吃着饭不交流,各看各的手机;放碗筷大手大脚乒乒乓乓,嚼东西喝汤稀里呼噜响声震天……如此习惯了,又怎能指望孩子与外人进餐时能优雅合度呢?

餐桌礼仪核心还是“尊重”二字,譬如吃饭时要先请长辈入座,先给长辈盛饭,长辈未动筷晚辈不能先吃。开吃以后也不能霸着喜欢的菜,不能在盘子里拨来拨去挑菜吃,更不能夹起来又放回去。如果要先离席,需跟其他人打招呼:“我吃好了,你们慢吃。”这些行为都是出于对他人的尊重。而饭后帮助收拾碗筷、洗碗、扫地,更是体现了对家人的爱和责任感。

当然,任何礼仪都是有弹性的,尤其是小家庭中,要求过于严谨难免会影响气氛,让人感到压抑。有时候孩子很饿,或者实在太馋,先吃几口也未尝不可,但不要形成习惯,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在家庭的重要日子,譬如节庆或纪念日,礼仪就要严格遵守,既是仪式感的需要,也借机培养孩子的礼仪意识。

餐桌礼仪能看出一个人的教养,而这种教养大多是在家庭里养成的。譬如吃饭的坐姿是否端庄,拿碗筷的姿势是否优雅,吃相是否节制有度,都需要在日常的一餐一饭中训练,所以说最好的礼仪教养是在家庭。

(原标题:最好的教养在家庭)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17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