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新闻 > 文化

北京通州七旬老人助力恢复“竹马会” 断档20载将亮相元宵节

2019-02-18 14:20 编辑:TF017 来源:北京晚报

明天是正月十五,通州张家湾元宵民俗文化节将热热闹闹地举办一整天,小车会、舞龙队、舞狮队、腰鼓队、大鼓队等民间花会都将在文化节上亮出各自的绝活。其中,在民俗表演的节目单上,还出现了一个颇为陌生的名字——竹马会。

竹马会是通州独特的花会品种之一,只在通州张家湾的皇木厂村才有。今年元宵节,是竹马会断档20多年来第一次登上张家湾元宵民俗文化节的舞台。当年曾全程参与竹马会复兴和保护的皇木厂村老人赵凤生,向北京晚报记者介绍了恢复“竹马会”面临的四重困难。

竹马会昔日

8匹马+两匹骆驼 独一无二

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艺术,竹马是用竹篾、藤条绑成架子,外面再蒙上绸布,装饰成马和骆驼的样子。演出的时候,竹马用带子挂在演员的肩膀上,看起来就像演员真的骑在马上一样。

今年70岁的赵凤生,曾在通州张家湾镇皇木厂村任党支部副书记几十年。村里不少人都说,想了解竹马会的事,找赵凤生,他最清楚。

一说起竹马会,赵凤生的眼睛就亮了起来。按照村里流传下来的说法,皇木厂村的竹马经历了元明清三代。以前据说全国只有两个地方有“竹马会”,南竹马在台湾,北竹马就在通州的皇木厂村。赵凤生说,其他地方的竹马,都是8匹马当主角;唯独北京的竹马不同,除了8匹马之外,还额外加了两匹骆驼。据说当年明朝皇帝朱棣建故宫,木材、石材等建筑材料,源源不断地沿着大运河运抵通州张家湾。古时候没有先进的交通运输工具,就在码头旁边专门设了个骆驼店,用骆驼驮着材料往各地运送。

赵凤生回忆说,竹马会是所有花会组织的“会头”。每年正月十五,各村的花会都要聚在一起去赶庙会。什么时候竹马会到了,竹马在前头开道,其他花会就在后头跟着。北京的竹马会,与其他地方的装扮也不一样。“演员穿的衣服是黄袍,马呀、骆驼呀,都披挂黄袍。”赵凤生听老人们说,以前朱棣建皇宫的时候,有一年,官吏在奏折里介绍了皇木厂村的竹马会,朱棣一听就感兴趣了,特意把竹马会召到皇宫里表演了一场。演完之后,朱棣当场赐给竹马会黄马褂。所以皇木厂竹马会的演员们才能穿上黄色的袍子。

竹马会未来

将整理出文字影像材料 便于延续

在村中小范围演出了十几二十年后,历经千辛万苦恢复的皇木厂竹马会这一回将正式走出自己的小村子,第一次参与到张家湾镇元宵民俗文化节的活动中,走到更大的舞台展示自己的传统文化。

赵凤生也有更宏大的志愿。“村里老人们口口相传的竹马会的故事,我都打算去查查史料,看看哪些是真有其事,哪些是传说。我最近还准备把竹马会的内容整理出来,竹马到底什么样,怎么跑,有什么阵,都写成文字材料。演出的时候再拍拍照片,录录视频,让竹马会一直延续下去。”

一重困难:没留下任何文字影像资料

解决:村里老人手把手言传身教

曾经有过辉煌历史的皇木厂竹马会,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断档了足有20多年的时间。赵凤生回忆说,大概是从文化大革命那会儿开始,竹马不让演了,道具也没地方做了,后来逢年过节就再也见不到竹马会的身影。

在竹马会断档20多年后,当时在皇木厂村担任党支部副书记的赵凤生,打起了恢复竹马会的主意。“那时候,村里还有几个曾经跑过竹马的老人。我就琢磨,趁着这些老人们还在,赶紧把竹马会给恢复起来。要是再不抢救,没准竹马会就真没了。”说干就干,赵凤生立刻着手搜集起资料来。

但没想到,赵凤生把村里村外翻了个遍,这才发现,由于断档太早,竹马会没有任何流传下来的文字,既没照片,也没有录像一类的影像资料,什么都没留下来,古老的技艺全靠村中老人口口相传。赵凤生说,跑竹马讲究布阵,队形变化特别多,主要跑法有“钻刀山”、“过火海”、“穿花篱笆”等十多种。

赵凤生只好把村里曾经跑过竹马的老人们都请出来,老人们岁数大了,好在记忆还留着,还能手把手指导教学。随后,又从村里选出了一批年轻人当学员,就这么凭着老人们的记忆,一边教,一边摸索,大约学了3个月的时间,新学员渐渐对竹马熟悉起来。半年之后,新组建的竹马会已经基本具备了演出的水平。

二重困难:最具特色的“骆驼”没人会做

解决:暂时用“狮子”代替

赵凤生说,竹马跑起来要特别稳当才行。到底多稳当呢?以前古时候没有电灯照亮,晚上表演的时候,要在马头、马尾各插一根蜡烛,马跑起来,要求蜡烛绝对不能倒,连晃悠都不能晃。而骆驼跑起来,和马又不一样。“竹马队里除了领队的头马需要经验最丰富的人之外,最出色的就要数跑骆驼的俩人了。跑起来得特别欢实,跑得花样百出。”

“我们现在竹马队的所有道具,都是找专门给民间花会定做动物类道具的老师傅来做。8匹马比较常见,一下子就能做出来。但是跟人家一描述,发现根本说不清竹马会里的骆驼到底该什么样,人家没见着照片,做不出来。”赵凤生挺发愁。竹马会里的骆驼没留下过照片,自己也是小时候才见过几次。“骆驼比竹马更高大,后背上还背着两个高高的驼峰,人站在两个驼峰中间。但是光靠嘴说,怎么也说不清楚,又不会画画,这骆驼这么多年了都没做出来。”

无奈之下,赵凤生只好请制作道具的老师傅将两匹骆驼换成了两只狮子。“实在找不到能做骆驼的地方,狮子头比较常见,南方北方都有。”如今,马头和狮子头也不再由竹篾蒙布制成,而是改成了玻璃钢材质,上面用彩绘画出马和狮子的样子。一套装备配齐了,竹马得有20多斤,狮子因为头大,分量更重,足有50多斤。

“我们还在全国各地到处找呢,看哪儿能把竹马会里的骆驼做出来。毕竟这是皇木厂竹马会最有特色、最传统的东西,不能丢了。”赵凤生说。

三重困难:伴奏无从考证

解决:请专业老师帮配乐队

配齐了演出道具,跑竹马时必不可少的“背景音乐”又难住了赵凤生。

“古时候,皇帝出门讲究鸣锣开道,竹马会的开道锣也不一般。”赵凤生回忆说,自己小时候曾经特意跑到队伍前头去观察过,那个开道锣足有筛粮食的筛子那么大,必须两个人抬着,才能边敲边走。除了开道锣,还有开天炮,最上面竖着一个铁筒子,里头插着的麻雷子鞭炮,足有大茶缸子那么粗,点着了,响声震天动地。“再加上4个锣、4个大鼓,还有个二三十人的钹子队。队伍后头跟着一群小孩,唱着歌来进行伴奏。可惜,到底唱的是什么,现在早就已经没人知道了。”

在对竹马会进行恢复的时候,赵凤生和村里的老人们按照其他花会的伴奏模式,用锣鼓为竹马会进行伴奏。赵凤生说:“下一步,考虑再加入唢呐和笙,吹出曲调来。我们村里有个音乐学院的老师,我们想请人家专业老师帮忙配一些民族乐器,成立个小乐队,专门给竹马会配乐。”

四重困难:年轻人不愿当“主力”

解决:广场舞大妈女扮男装

过去的竹马会,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是演员中的主力。上百人的队伍里,80%以上都是十五六岁的孩子,有前头跑着放炮的,有举小旗子的,还有负责运输道具的。

“但是现在,基本没有十五六岁的小孩再愿意学跑竹马了。我们也想让年轻人更多接触传统的东西,但现在的年轻人对这些花会根本没兴趣。”赵凤生只好从村里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中物色演员。如今,皇木厂村的竹马会,基本由50多岁的中老年人组成。

“过去跑竹马的全是男人,哪有女人出来抛头露面跑花会啊。但是现在不行了,村里凑不齐那么多四五十岁的男人,有工作能力的年轻人都离开了村子,剩下的很多都是老人和妇女。我们就动员村里的妇女们,跳广场舞也是跳,扭秧歌也是跳,不如加入竹马会吧。现在我们竹马会里的演员,一多半都是女的了,女扮男装。”赵凤生说,有基础的人学上几个月就能上场演出了。

就这样,赵凤生终于凑齐了拥有四五十名成员的皇木厂竹马会。对于竹马会的未来,他颇有信心:“只要队伍组起来,经常活动,竹马会就能延续下去。你看我们现在队伍里,跑得时间长的,已经连续在竹马会里演了十三四年了。”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张楠

流程编辑:TF017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