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热点 > 网摘

“紫禁城上元之夜”刷屏 台湾很心凉!为何说台北故宫成牺牲品?

2019-02-20 09:04 编辑:TF021 来源:北晚新视觉综合

台湾岛内感慨两岸故宫“此消彼长”,台媒直指这是蔡当局的“锅”。北京故宫在元宵夜首度开放游客预约赏灯的消息一出,购票网站瞬间瘫痪。这不禁让台湾岛内感慨万千,台北故宫近几年沦为政治斗争和“去中国化”的牺牲品,两岸故宫的发展已经此消彼长。

资料图 程功 摄

“紫禁城上元之夜”

在谈到北京故宫这几年的发展时,台湾联合新闻网19日列举了相关数据:2017年北京故宫文创产业营业额高达15亿元人民币,相当于67.5亿元新台币,超过1500家A股上市公司。以“故宫唇膏”为例,去年年底北京故宫旗下的故宫文创馆在线销售及故宫淘宝先后推出一系列彩妆产品,迅速被一扫而空。而且80后及90后已经成为主客源,且比例仍不断攀升。

《工商时报》感慨,从开咖啡馆、卖彩妆,再到搞综艺,北京故宫文创模式百招尽出,屡屡引爆大陆新话题,不但使600岁的故宫成为“网红”大IP,更为其在2018年创下十几亿元人民币的收入。

《中国时报》称,从除夕开始,每天限制8万人的北京故宫天天爆满,去年更刷新纪录迎来超过1700万名参观者,成为“全球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文章说,北京故宫推广文物的手法日益接地气,前有《我在故宫修文物》让文物修复师一夕成网红,后有《国家宝藏》由名人加持获得好口碑,去年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和第二季都在豆瓣上有9.4和9.6的高分;《上新了·故宫》则让年轻人参与设计文物衍生商品。

反观台北故宫,参观人数自2016年起节节下滑,曾引领风骚的文创商品近年也未见亮点。其中北院参观人次从2016年的460万,下降到2018年的380万,热度在台北市景点中掉到第五;南院参观人次去年只有76万,比2017年掉了近23万,与2016年的147万相比差不多被腰斩,“两岸故宫较劲显然此消彼长”。台北故宫前文化营销处处长金士先也惊叹近年北京故宫的文创产品呈井喷式爆发,呈现出台湾与大陆在文化自信上的此消彼长。

至于台北故宫衰落的原因,不少舆论直指蔡当局“去中国化”。《旺报》的一篇言论称,台北故宫曾是文物保护的代表和文创产业的旗帜,但近年来屡屡受到政治议题操纵,先是前院长陈其南上任之初就表明要在任内实现“故宫台湾化”,之后爆出闭馆修缮3年以及文物南移南院的新闻,“一个肢解台北故宫分步走的政治图谋已昭然若揭”,使这一教育后代子孙的文化场所“变得越来越乌烟瘴气”。

文章说,两岸故宫同样是换了掌门人,但管理者的专业程度与对故宫的情感和态度影响了两岸故宫近年来的发展,“台北故宫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联合新闻网称,拥有国际声誉的台北故宫,经这两三年折腾已元气大伤。金士先直言,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一定绑在一起,“今天的台湾对传统中华文化的认同正处于歧路,作为故宫人,这种改变令我很难过”。

岛内同时谈到两岸故宫交流问题。2009年,台北故宫策划“雍正大展”时,向北京故宫商借清代雍正皇帝的画像,开启互不往来60年的两岸故宫破冰交流。2015年为迎接故宫90周年庆,分隔两岸的三希堂至宝《快雪时晴帖》《中秋帖》和《伯远帖》,首次由台北故宫和北京故宫分别授权,以三帖合于一箧方式出版,成为一时佳话。此外,两岸也曾有过《富春山居图》合体的佳话。但“独派”掌管中华文物后,两岸故宫交流陷入停顿。《中国时报》称,故宫的存在象征两岸同属中华文化渊源和图腾,台当局别再动“去中国化”的脑筋了。

 

延伸阅读:

“紫禁城上元之夜”刷屏 故宫夜场常态化有戏吗?

正月十五元宵节,古称上元节,是新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新春庆贺活动的延续。就在19日晚上,元宵佳节当天,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和故宫博物院共同举办的“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动,正式拉开帷幕。这场活动,也再一次刷爆了人们的朋友圈。

“上元之夜”故宫人气旺

“人气太旺”大概是对元宵节之夜故宫最恰如其分的描摹。

2月19日和20日,故宫博物院会举办建院94年来首次“灯会”,这也意味着紫禁城古建筑群首次在晚间被较大规模点亮、首次在晚间免费对预约公众开放。

消息传出后,立即引发了一波“刷屏”。有媒体报道,2月17日下午开放19日的门票预约,十几分钟就被预约一空;18日凌晨,故宫票务官网直接“瘫痪”,有网友感叹“门票比春运车票还难抢”。

元宵节当晚,观众们自午门入场后,首先可以观赏灯光下的太和门广场,随后由午门西马道登午门城楼,参观“紫禁城里过大年”展。此外,还能聆听畅音阁戏楼的美妙戏曲。

一位现场观众兴奋地表示,以前来过故宫挺多次,但还是第一次得以“夜游故宫”,“我知道会非常美,但没想到这么美,出乎意料。”

截至晚上九点钟左右,故宫神武门外还聚集着很多意犹未尽的观众,拿着相机、手机,努力留下上元之夜故宫的美景。

揭秘“紫禁城上元之夜”照明设计

今晚最吸引观众的亮点之一,大概就是“紫禁城上元之夜”超强的照明设计。据介绍,它是将高新科技与文物保护有机融合,在方案制定阶段,就考虑到避免因照明对古建筑产生损害。

因此,通过设定不同的灯光强度,产生光影对比,使其在夜间自然产生立体感,达到“见光不见灯”的布光效果。使照明融入建筑,让观众更充分感受到紫禁城的夜间风采。

元宵之夜的故宫,午门城楼及东、西雁翅楼在灯光映照下,展现壮美雄姿。太和门建筑主体及汉白玉台阶作为主要投影目标,则用55000流明的激光电影放映机,通过激光投影技术,实现精准对位,让数字画面跃然于故宫古建筑之上。

此外,午门至神武门东侧城墙区域,由充满节日氛围的红灯笼点缀城墙,引导观众步行。临近城墙西侧的建筑也被点亮,营造出喜庆祥和的节庆氛围。《千里江山图卷》等绘画作品以艺术灯光形式,投影于建筑屋顶上。

据了解,这次灯光照明及灯光布景,由天津华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春田影视传媒、中国保利集团深圳光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支持。

一场文化活动背后的期待

其实,“紫禁城上元之夜”的举办并非偶然,其意义也不仅仅只是一场简单的活动。

据了解,它作为故宫博物院“紫禁城里过大年”系列展览活动的延续,目的是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心理需求、情感需求,更好地阐释“传统节庆”这一充满团圆幸福感的话题。

同时,也是让新春的故宫博物院,在深沉壮美的厚重文化之外,以更加“接地气”的方式,让公众感受博物馆里独特的节庆味、人情味。

通过灯光照明及灯光布景,紫禁城内的午门-雁翅楼、太和门、太和殿、东南角楼、东华门、东北角楼、神武门等区域霓虹闪耀,让观众可以在晚间游览紫禁城。故宫博物院以此不断探索文化创意的创新方式,拉近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通过持续开展古建筑整体维修保护工程、稳步推进“平安故宫”工程,故宫开放面积从2012年的30%到2018年的80%,越来越多的院落、展览、文物与公众“见面”。

故宫里各种实体展览、虚拟展览亮点纷呈,不仅在学术界具有影响力,也在观众中不断形成观展热潮,引发广泛关注。

似乎转瞬之间,紫禁城已经走过了近600年岁月。在悉心保护故宫文化遗产的前提下,故宫正在通过一系列方式,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

故宫将尝试在重要节气举办夜场

不过,欣赏完故宫上元之夜美景的观众们,最关心的一件事可能就是:以后这样好的活动,还有机会参加吗?答案是:相当“有戏”!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对观众们的期待表示非常理解。他说,故宫将在这两天的灯会之后,进行各方面的可行性评估,希望将来能在二十四节气的重要节点,例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可以开放夜场,“但一定要经过专业评估”。

他透露,这次举办灯会的时间很紧张,十天之内把这个活动办起来。灯会办两天结束之后,就会对结果进行评估:活动的社会反响如何?观众的参观体验如何?预约制度还有哪些需要完善?

这次,“紫禁城上元之夜”邀请了劳动模范、北京榜样、消防指战员、公安干警等各界代表以及外国使节等。单霁翔说,特定的1800张票发出去之后,剩下3500张都放在票务网站预订出去了,“我们也知道离观众的需求还差太远”。

“所以,故宫下一步将会评估活动的意义,如何举办得更好,什么地方还可以继续点亮而不伤害古建筑。”单霁翔称,争取尝试结合二十四节气里面的重要节气,比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推出夜场,但不一定都是走城墙,“可能还会有其他形式”。

 

来源:北晚新视觉综合 环球网 中国新闻网

流程编辑:TF021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