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热点 > 网摘

泳装照被发工作群 网友:发布者是怎样一种心理呢?

2019-02-22 08:12 编辑:TF003 来源:北晚新视觉网综合

今年20多岁的吴小姐是深圳一家公司的员工。昨天晚上,吴小姐打开了公司的微信工作群,发现她的同事陈先生在工作群,发布了吴小姐之前参加选美比赛的相关宣传报道,和领奖时候的照片,这让吴小姐一下子惊呆了。

事主:猝不及防 工作受影响

吴小姐说,这些报道和照片,已经是七年前的事情了,她自己并没有打算告诉自己的同事和领导,同事陈先生的这一举动,让她措手不及,疲于应付。

要求同事道歉并赔偿

吴小姐说,等她发现同事在工作群发了这些东西以后,已经过了一段时间,无法要求同事撤回,而且很多同事和领导都已经看过这些东西了。

发布者:出于好心才发工作群

那么,陈先生为什么要将同事吴小姐个人的旧事和旧照,发布在公司的微信工作群呢?

发群或不违法 市民认为不妥当

陈先生认为,他发到群里的这些东西,都是吴小姐之前参赛的主办方,在获得她本人授权后,公开发布在网络上的,他只是将这些东西转发到了工作群而已。不过,在一些市民看来,陈先生的做法虽然不违法,但还是欠考虑。

发布者道歉 自称好心做坏事

陈先生也承认,在微信工作群发布这些信息之前,他确实没有主动联系同事吴小姐,也没有征得她本人的同意。

目前,吴小姐已经向辖区派出所报了警,并计划通过法律途径处理这件事情。

延伸阅读
同学微信群聊少数人唱“独角戏” 专家:要共同维护清朗网络空间

初中同学群、高中同学群、大学同学群……记者近期调查发现,通过社交媒体,不少人加入了各类同学群,有的甚至连幼儿园、小学同学都建了群。但不少群建群时热热闹闹,不久就冷冷清清,少数几个人唱“独角戏”,大多数人都成了“潜水员”;有的群还逐渐异化成为“拉票群”“广告群”“助力群”,虽然反感,但是碍于情面,也不好意思贸然退出。

资料图。作者:王晨瑀

“你看,这个是小学同学群,最近的一次有人留言是在4月23日,半年没有人在群里说话了;这个是初中同学群,也有两个月处于零消息状态了……”10月下旬,毕业于武汉一所部委直属院校的王诚给记者展示了他的同学群。建群时情况并不是这样。王诚介绍,2016年春节,陆续返乡的小学同学们互相添加社交媒体好友,随后组建了同学群。“好多人都是好久不见,大家在群里聊个不停,经常是一会儿没看手机,就有上百条信息未读。”

热闹之后,归于沉寂。“渐渐地,说话的人少了。现在完全处于‘潜水’状态。”王诚说。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群里“潜水”。中部地区一位县领导的“朋友圈”,长期处于不更新状态。他高中同学群的一位“群友”介绍,这位干部极少在群内发言。“再醇的酒打开盖子也会变淡。几十年过去,个人经历各异。群里发言,明明不是那个意思可能会被曲解;有时小范围交流的内容被截图传播,容易产生不好的影响。”这位要求匿名的县领导说,“关系近的,总能联系上。没有必要借助同学群。”

众多成员在群中“潜水”的同时,一些同学群出现了功能异化。记者调查发现,不少群成了“拉票群”“广告群”“助力群”,让人不堪其扰。还有的同学群如今已变成“点赞群”“贴图群”。一位受访者表示,虽然反感,但要在“众目睽睽”之下退群还是有所顾虑。

专家说法:共同维护清朗网络空间

从建群时热热闹闹,到后来的冷冷清清,甚至一些同学群出现功能异化,有关专家认为,网络时代,“线上距离”近了、“心理距离”却远了的现象提醒人们,要注意厘清“网络交往”的边界。

武汉大学城市安全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尚重生说:“地域不同了、经历不同了、价值观可能也不同了,这很容易导致大家对于同一事件的判断和理解有所不同。在这一背景下,有的人发到群里的内容,对一部分人可能就是打扰,产生争论或者矛盾。于是就出现了干脆不说的‘潜水’现象,或者只有在拉票、发广告的时候才想起。”

长期从事党建及廉政研究工作的湖北工业大学教授吴建峰说,“我们每个人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共同维护清朗的网络空间。唯有如此,才能让同学群回归增进友谊、维系情感的初衷。”

来源:北晚新视觉网综合  深圳广播电视台

编辑:TF003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