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孩子说脏话?成长环境是关键 不说粗口应从家长做起
孩子说脏话是模仿大人,不说粗口应从家长做起。
新华社发 商海春 作
近日,一篇题为《脏话风波》的小学生作文在网络上流传,也将小学生“出口成脏”的不文明现象重新引入公众视野。调查发现,小学生爱说脏话的现象较为普遍,在二三年级就已经有了苗头;到了五六年级,多少都会讲些脏话,甚至有学生认为这是一种时髦。据本报昨天报道,一个乖巧的女孩子,与同学发生不愉快,语言中夹杂着不文明词汇。老师急忙找家长沟通,“通话过程中,孩子父亲无意间脱口而出的不当用语,让我明白了孩子是从哪里学会的脏话。”
脏话,在成人世界中并不罕见。有人一旦情绪激动,就会脱口而出一些具有冒犯性的、触犯禁忌的脏话。还有一些人则是将脏话当做口头禅。小孩子学习能力强,善于模仿。小学生爆粗口,根源自然在大人。孩子们说脏话的频率,其实和他周边环境的语言污染程度密切相关。
首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现在的父母,工作压力大、育儿压力大,情绪控制是个难题。但是,当父母自觉不自觉地甩出脏话来发泄的时候,孩子会立刻感觉到这是一个有趣且有效的方式并加以效仿。因此,如果父母管不住自己的嘴,孩子自然不会有控制语言的能力。
另外,如今青少年大多浸淫于网络。网民在文字交流过程时,平时羞于出口的脏话似乎找到了合理的输出渠道。特别是某些自媒体,甚至以脏话为赚取人们眼球的利器。被全面封禁的咪蒙就是最好的例子,不少鸡汤文里都有不雅词汇。更可怕的,是这些脏话在孩子们的头脑里逐渐形成一个体系。于是,孩子学而时习之,生活中讲脏话、网络上写脏话也就成了习惯。
除网络外,孩子们接触到的影视产品,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污染语言环境。某些战争片以“真实”为幌子,各种角色脏话不断。某些都市生活片更是脏话翻新,用谐音等手段包装,甚至有些还成为了流行语。这种不负责任的所谓还原生活,正在变本加厉地污染语言环境。处于语言吸纳期的孩子们,正是最大的受害群体。
小学生,处于儿童期的后期阶段,大脑发育正好处在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成人们做不到自律自控、不断放纵并原谅自己粗俗不堪的语言表达,自身道德失范,却拿另外一套标准去要求孩子,希望孩子们的语言纯洁美好,无异于缘木求鱼。想让孩子们言语有教养、说话懂礼貌,必须先要从他们身处的语言环境下手。这需要学校、家庭、全社会协同努力,下大力气治理语言环境。这其中,老师更要教会孩子语言的识别力,知道哪些词汇是优美的、文明的,哪些词汇是粗俗的、无聊的,否则,无论是孩子们的嘴,还是孩子们的心,都不会洁净美好。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侯江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