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热点 > 网摘

大二男生生命垂危,医生身患肿瘤还每天安慰家属,聊天记录曝光!

2019-05-09 08:54 编辑:TF021 来源:北晚新视觉综合

“有一种煎熬,叫家人生病 ”每当有家人生病的时候,作为病人家属总是希望能与医生多交流,了解更多的情况,听到更好的消息。可现实的情况的是,医生真的真的太忙太累,根本无暇分身来一一作答。

 

但武汉的杨先生遇到了一位

非常细心且有耐心的医生,

不仅将生命垂危的儿子

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还给他发了400多条微信安慰他,

让他平安度过焦虑期。

19岁小伙两度宣告病危

父亲紧张得签坏4张病危通知书

19岁的小杨在武汉某大学读大二,两个月前感冒发烧喉咙疼,打针吃药一周,病情反而加重。

2月13日,他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就诊,CT检查显示“白肺”,大面积肺炎导致呼吸窘迫,并出现噬血细胞综合征,血压、心率急剧下降,呼吸衰竭,心率不足正常人的一半,两度宣告病危。

 

2月15日,医生与小杨的父亲谈话,请他在病危通知书上签字,父亲的双手不停颤抖,一连签坏了4次,直到打印出第5张病危通知书才勉强签成功。

因为担心儿子 父亲焦虑得失眠

医生自己身患肿瘤还每天安慰他

小杨病情危重,令父亲焦虑得失眠了好几天。小杨的主治医生、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王丽慧发现后,常常安慰小杨的父亲,承诺每天都会在病房关注孩子的病情。

呼吸危重症患者病情变化快,小杨的父亲常常晚上10时后通过微信询问王丽慧情况,她都及时解答。

为了让小杨的父亲安心配合治疗,王丽慧全天候关注病情,并通过微信随时通报病情进展和治疗情况,每天加班到很晚才回家。

2月19日晚,小杨心率和血压同时下降,王丽慧发现后,晚上10时紧急检查血气分析。第二天清早,她就把检查结果发给了小杨的父亲,并告知诊治策略。“她总是第一时间把检查结果告诉我,详细介绍治疗方案、用药效果。” 小杨的父亲表示,即使自己深夜在微信上询问王丽慧,她也会及时解答,她对儿子的密切关注和妥善治疗,让自己很安心。

在医护人员精心诊治下,小杨闯过了“白肺”、呼吸衰竭等险关,3月5日康复出院。

住院18天里,王丽慧与小杨的父亲微信交流记录达400余条。

从病友和护士口中得知,王丽慧还是一名肿瘤患者。 小杨的父亲非常感动。今日他专程来到医院,为王慧丽送来一面锦旗表示感谢。

“王医生总是这样,一看到有患者需要,她就什么也不顾了。” 中南医院多位医护人员介绍,王丽慧在2016年查出胸腺恶性肿瘤,2017年7月,她的病情稍稍得以控制,就主动申请到医院继续上班,坚持在临床一线坐诊、查房,还曾经在回家路上救治晕倒路边的市民。

2018年8月31日晚7时50分,在汉街附近的楚汉路路口,一名35岁的女子在一辆白色小车内突然晕倒,开车的女性同伴惊慌失措,将车停在路边后大声呼救。王丽慧不顾病体全力施救。

自己身患疾病,

却依然坚守一线,

在救治病人的同时,

还不忘照顾家属的情绪,

她用精湛的医疗技术和一颗“天使心”,

赢得了患者和家属的信任。

王医生,

你不顾自己的样子,让人心疼。

 

延伸阅读:

暖心医生为患者捐款14年 声称来自慈善项目

江苏省肿瘤医院医生席玮坚持给患者捐款14年,这个秘密,一守就是14年!14年来,他的“暖心义举”帮助了数十位贫困患者。直到几天前,医院才发现席医生的善举。席玮坦言,希望通过传递爱心,让医患间多一些尊重与信任。

14年帮助贫困患者

他说那些钱是慈善捐助

席玮是江苏省肿瘤医院的一名医生,他多次对贫困患者施以援手,默默给患者打住院费。当患者问起时,他却说这笔多出来的住院费是慈善捐助。14年来,他为数十位贫困患者打款,多则5000元,少则1000元。在他眼中,“人命至重,有贵千金”,每一分钱对于这些贫困患者来说都是生的希望。

席玮出生在医生家庭,从小就对医生这个职业充满向往,被父母照顾困难患者举动所感染。他一向都很热衷公益事业。2005年,席玮遇到了一个来自农村的贫困患者,决定帮他一把,给他捐款。自此之后,席玮每年都会私下给三四名贫困患者捐款。

“不矜名,不计利”,席玮给患者捐款总是私下进行,从不大张旗鼓,也未通知患者及家人,只是默默将钱打入住院费中。当患者发现多出来的住院费时,他却说那些钱是慈善捐助。14年来,他帮助了数十位贫困患者,可是他们至今都不知道席玮的善举。江苏省肿瘤医院今年才发现席玮为患者捐款的事。席玮说,这些都不值一提。

席玮家并不特别富裕

他的善举得到妻子支持

其实,席玮家并不特别富裕,但是他心存怜悯,看不得患者因无钱看病而饱受痛苦。有一年春节前夕,他遇到一位六旬癌症患者,那位老人孩子去世、老伴远走,上手术台都是自己签的字。由于非常穷困,他连1万多元的治疗费都无法支付,席玮便私下打了5000元到他的住院费中。席玮说:“他所有亲戚都借遍了,但是他已经是一个没有经济偿还能力的人,而且他也不知道自己能够活多长时间。”

席玮告诉记者,由于患者已经是肿瘤晚期,他当时估计患者不会超过3个月的生存期。但是为了让这位患者好好过个年,他毫不犹豫地将办年货、包压岁钱、回老家的5000元捐给患者。那年春节,他们一家三口没有回老家,都留在南京,但是他却觉得一点都不遗憾,“我想至少让患者过一个比较安逸的年”。

席玮的善举,也得到了妻子的支持。席玮告诉记者,他的妻子是一名护士,身为医务工作者的他们有一种使命感,始终认为治病救人是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事情。他们刚上一年级的女儿始终以父母为骄傲,如今她也成为一名小义工,会和父亲一起到医院看望患者,还说自己长大以后也要当医生当护士。

父母言传身教

他省下请客钱捐助患者

记者了解到,出生于1974年的席玮,自1997年参加工作以来,已经工作22年了。在紧张的医护工作之余,席玮会通过摄影与自驾游来放松自己。

从小在医院里长大的席玮,很小便对医生这份职业产生一种自豪感。从记事起,席玮的父母便经常教导他与姐姐要乐于帮助别人。上小学时,席玮便经常看到从医的父母向家庭困难的人施以援手,平日里,还将米、油与粮票攒下来,送给真正需要的人。

父母影响与成长环境让席玮耳濡目染。接过父母衣钵、成为医生的他深知,帮助患者是医护人员的一种责任。刚工作时,席玮和普通的年轻人一样,经常与朋友出去吃饭。随着年龄的增长,席玮便思索着把吃饭的钱省下来,帮助别人更好。

“暖心医生”席玮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捐助患者是自愿的,受到家人支持。希望通过捐助来传递医护人员的爱心与同情心,构建更好的医患关系,让医患之间多一些尊重、理解与信任。

 

 

来源:北晚新视觉综合 楚天都市报 央广网

流程编辑:TF021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