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历史

北京历史上“赛龙舟”很罕见:民间没有,“官家”却是有

2019-06-06 01:35 编辑:TF011 来源:北京晚报

端午节将至,对于中国人而言,这个传统节日的“标配”是两件事:吃粽子和赛龙舟。前者还好说,提起后者,恐怕绝大多数北京人都是一脸茫然:只在电视上见过,从没看过实况……事实上,笔者翻阅了大量明清史料,也只找到一条古代北京民间赛龙舟的记录,语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中的“里二泗”条目。里二泗村在通州张家湾附近,因为临着大运河,是故每年“五月朔至端阳日,于河内斗龙舟,夺锦标,香会纷纭,游人络绎”,独一无二的这一记录,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著名民俗学家邓云乡先生在《燕京乡土记》中的结论:“北京没有大江大河,历来都没有龙舟竞渡的风俗。”

圆明园的蓬岛瑶台

作者:呼延云


民间没有,“官家”却是有的,虽然记录甚少,但也因此,在旧时北京端午节的诸多活动中,显得别具一格。

一、耍青去:射柳赛马逛天坛

北京人管端午节叫“五月节”,据康熙年间的《大兴县志》记载,“是日少女须佩灵符,簪榴花,已嫁之女亦各归宁”,因此又称“女儿节”。别看今天的端午节只是“小长假”,在旧时,它可是与八月中秋、正月初一并称的“三大节”,相当重要。许是因为五月初五正值榴花照眼,新绿宜人,所以甭管多么“宅”的人,都喜欢外出走一走,正所谓“女儿节,女儿节,耍青去,送青回”。然而这一天“耍”什么,说出来花样可就多了。

首先是射柳。这个习俗起源于金代,《金史》上记载:“插柳球场为两行,当射者以尊卑序,各以帕识其枝,去地约数寸,削其皮而白之”,一个人驰马做前导,后面一个人驰马以无羽横镞箭射之,“既断柳,又以手接而驰去者为上,断而不能接者去者次之”,射柳的时候要敲鼓以助兴。这个活动一直延续到明清两代。《万历野获编》中记载,当时的内廷极兴射柳故事,而且起了个“走骠骑”的名字,也许是紫禁城里玩儿不过瘾的缘故,很多太监还请假外出跑到天坛去较量。

说到天坛,大约是北京人过端午节的首选胜地,《帝京景物略》上说:“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坛,曰避毒也”——所谓毒,既是指蛇、蝎、蜈蚣、壁虎、蛤蟆这类的“毒物”,也是指随着暑热的到来各种因之而起的瘟疫。说是避毒,更像是野营,在树荫下席地而坐,饮酒作乐,虽说“避毒之地”有金鱼池、东松林、满井等处可供选择,但最美的依然是天坛,“于长垣之下,骋骑走繲,更入坛内神乐所前,摸壁赌墅,陈蔬肴,酌余酒,喧呼于夕阳芳树之下,竟日忘归”。

还有打马球,《日下旧闻考》写五月五日这一天,太子和诸王会在西华门举办盛大的马球比赛,参与者都是各衙门的官员,“咸用上等骏马,系以雉尾璎珞,萦缀镜铃,装饰如画”。开场后,一马前驰,把一个“大皮缝软球子”扔在地上,参加比赛者一拥而上,引马争骤,用长藤柄球杆击之,“而球子忽绰在球棒上,随马走如电,终不坠地,力捷而熟娴者,以球子挑剔跳掷于虚空中,而终不离球杖,然后打入球门,中者为胜”。

相比打马球,民间更喜欢的体育运动是赛马。地点就在永定门外迆南的官道上,《旧京风俗志》记:“大道两旁,各搭席棚两行,临时售卖茶点,凡参与赛马之主人眷属与参观者均列座茶棚,凭轼而观……若穷苦游客,无资品茶者,只可分立大道两旁,万头攒动,互相拥挤于火热骄阳之下。”这个赛马与西方赛马不同,不是较量谁的速度更快,而是以马与骑乘者的姿势的美观来定输赢,马要始终保持直走平行,骑乘者要在马背上平稳不动,方为上乘,会引来观众们的大声叫好,否则,驰骋不速,又姿势不良,“则观众冷笑而揶揄之,而车马主人等即羞赧无地”。

二、赛龙舟:竞渡无“竞”有原因

赛马一事,民间有,宫中亦有,《日下旧闻考》记载,这项活动于景山举行,“其制,一人骑马执旗于前,一人驰骑呈艺于马上,或上或下,或左右,腾掷矫捷,人马相得,如此者数百骑”。与永定门外的民间赛马不同,宫中的赛马更类于表演性质。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皇室的端午节不是五月初五这一天,而是从五月初一到五月初五整整五天,而且过得相当讲究。以乾隆帝为例,要在帽子上扎艾草叶,腰间拴大小荷包,皇后和皇太后及宫中女眷头上戴五毒簪,宫内的墙上挂龙舟呈祥缂丝挂屏,瓶子里插五福五瑞花,就连各宫里的熏香都要换成以菖蒲根、茎为原料的。至于食物方面,绝对是粽子制霸,据乾隆十八年端午节膳单记载,乾隆帝膳桌上的粽子有一千二百七十六个,皇后桌子上是四百个,其他嫔妃、阿哥、公主什么的共摆六百五十个,吃粽子前还要用小角弓做游戏,射中哪只粽子就吃哪只,用膳时,皇帝自己喝菖蒲酒,赏众人雄黄酒,桌子上还摆满了桑葚、樱桃、茯苓等时令鲜果。

当然,最与众不同的活动,还是龙舟竞渡,只有在这里,才能看到北京极其罕见的“赛龙舟”。

明代笔记《酌中志》记载,明代皇室就有端午“斗龙舟划船”的习俗,地点是在西苑,而清廷的赛龙舟则在福海举办。福海是圆明园里最大的水面,水面呈方形,面积大约28公顷,与北海的面积差不多大。爱新觉罗·昭梿在《啸亭杂录》中记载,清廷在端午节搞龙舟竞渡活动,是从乾隆初年开始的,“乾隆初,上于端午日命内侍习竞渡于福海中,皆画船箫鼓,飞龙鷁首,络绎于鲸波怒浪之间。兰桡鼓动,旌旗荡漾,颇有江乡竞渡之意。”当然,这样壮观的场面,别说普通百姓了,就是官职比较低的大臣都无福得见,有资格跟乾隆一起看赛龙舟的只是一些近支王公、大学士、御前侍卫、内务府大臣等,有时候为了表示特别的优渥,也会邀请一些外藩王公和外国使臣前来观看,“以联上下之情”。观看的地点在福海的“蓬岛瑶台”,观看的具体时间,一般定在五月初一、初四和初五这三天。

不过,福海中的龙舟竞渡,尽管热烈的气氛不输江乡,但并不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竞赛,乾隆和嘉庆皇帝都曾经明确指出:“御苑龙舟不过按队而行”、“九龙顺轨原无竞”,据说之所以不鼓励龙舟展开竞赛,是为了避免在观看的诸皇子心中激发竞争的欲望,进而引发他们对皇位的争夺……而龙舟竞渡结束之后,皇帝和皇后会侍奉皇太后到同乐园去看大戏,然后进晚膳,至于看的大戏的剧目,也多是《屈子竞渡》这样契合节日主题的内容。

不过,嘉庆帝亲政后,虽然也持续了几年端午节龙舟竞渡的观赏活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以雨泽愆期,罢演者多矣”。

三、凤引龙:轮机爆炸别长河

嘉庆皇帝之后,道光节俭,宫中连唱戏的戏服都破烂如乞丐,更别提赛龙舟了,咸丰倒是常幸圆明园,但笔者没有查到他于赛龙舟一事有何热衷。倒是慈禧,曾经在某一年端午节期间曾下旨从南方调来二十支龙舟队,在昆明湖里举行了一次赛龙舟表演,据说也颇为热闹,只可惜那时古老的中国内忧外患,国库空虚,已无力将此耗费金钱的活动变成每年的惯例了……更堪悲哀的是,不要说比赛用的龙舟竞渡如飞,就连真正的龙舟,很快也“载不动许多愁”了。

据史料记载,慈禧有一个生活习惯,就是每岁立夏一过,她会乘坐龙舟到颐和园避暑,“斯时,一队龙舟便从西直门外的倚虹堂溯长河而上”——这个龙舟当然不是端午节竞渡的龙舟,而是慈禧太后乘坐的船只。光绪二十八年(1902)以前,龙舟皆用人工背纤,但从是年开始,遣去纤夫,改用翔凤、翔云两艘火轮牵引。翔凤号是同治元年恭亲王奕訢从德国购买的游船,外饰有绛色金花,灿然如火,舱内陈设极为豪华,但由于过于洋气的缘故,两宫皇太后和同治皇帝只乘了一次就弃置不用,仅放在颐和园点缀风景,翔云号是光绪十二年购买的,命运与翔凤号相仿。美国人卡尔在《慈禧写照记》一书中曾经记载,她和慈禧及部分宫眷乘坐两艘火轮泛游昆明湖,谁知靠近龙王庙时,由于轮机失灵,慈禧的御船突然搁浅,十分扫兴,大约就是在那前后,翔凤和翔云成为了龙舟专用的“纤船”。也就是说,慈禧坐龙舟去颐和园时,船头引出两条纤索,一系翔凤,一系翔云,火轮鼓于前,龙舟拖于后,人们取名曰“凤引龙”,又称“龙凤呈祥”。

但光绪三十一年(1905)浴佛节的时候,慈禧乘坐龙舟去圆明园的路上,顺道前往万寿寺拈香,怎知那两条作为纤船的火轮在广源闸倒船时,忽听闷雷一响,翔云号的轮机爆炸了,这可把老佛爷吓得不轻,轮船公所无奈之下,只好将翔云号弃在一边,待慈禧拈香毕,改用翔凤号和另外一艘“捧日”号将龙舟纤入昆明湖,但也许正是因为这次事故,叫停了火轮纤引龙舟,“凤引龙”的景观从此在长河上销声匿迹了……

据说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北海公园曾举行过几次龙舟比赛,但笔者没有查到明确的史料记载,只有资料说端午节举办过从北岸五龙亭至南岸琼岛漪澜堂的有奖划船竞赛。新中国建立后,赛龙舟活动很长一段时间在京城无迹可寻……对于笔者而言,过端午节就是包粽子和吃粽子,小时候很少有粽子卖,五月初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是买来粽子叶、糯米和小枣自己包,满室的清香迄今回忆起来依然萦绕脑海。新闻上说,近几年在什刹海、顺义奥林匹克水上公园、通惠河一带进行过几次赛龙舟,但在我们这一代人心中却是一片空白——传统就是这样,必须让孩子们从小就听过、见过,才能成为他们永难忘却的文化记忆。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