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新视觉 > 人文 > 历史

门头沟斋堂宛平抗日烈士纪念园:把抗击日军的热血故事传颂下去

2014-09-30 12:30 编辑:admin 来源:网络

2014年9月30日  今天是我国首个烈士日,长眠于地下的中华英烈们从此有了自己专属的纪念日。走进烈士陵园,一座座庄严清冷的墓碑背后蕴藏的却是一段段充满热血与激荡的动人故事;赏阅墓志铭,无论言简意赅寥寥数语还是洋洋洒洒数百字,都令人心潮澎湃为之动容,不仅因为这一行行碑刻记录下的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忠魂英骨,更因为这也是我们了解和“读懂”英烈们的最直接方式。

GAN_9695

 门头沟斋堂宛平抗日烈士纪念园

GAN_9797

怀柔道德坑弘德烈士陵园

门头沟斋堂宛平抗日烈士纪念园:世代把抗击日军的热血故事传颂下去

现场]

从市中心一路向西,顺着蜿蜒的盘山路便能到达门头沟区的斋堂镇,在这个有着京西红色旅游圣地美誉的小镇北面,有一座九龙头山,宛平县抗日革命烈士纪念园便坐落于此。

纪念园大门口的路边,象征美好幸福的格桑花与素雅的小雏菊迎着阳光开得分外灿烂。走进纪念园,一座铁灰色的纪念碑映入眼帘,据门头沟区民政局的工作人员介绍,纪念碑原先立于斋堂中学,后迁移至九龙头山。全碑着铁灰色,象征着宛平县人民抗日战争的钢铁意志,而金黄色的圆形塔顶则象征着烈士的功绩与日月同辉。据悉,这座纪念碑修建于1946年7月7日,是当时的宛平县抗日民主政府为纪念宛平县抗日战争烈士所建,该纪念碑也是北京历史上最早兴建的抗日战争纪念碑。

走近纪念碑,碑楼内四面壁券洞内各嵌一块碑石,共四块碑石。其中,南面的碑石碑额分两行横刻着“豪气长存,英名千古”双色楷书,正中竖刻着楷书阳文“宛平县人民八年抗战为国牺牲烈士纪念碑”18个大字。其他三面的碑石则刻有宛平县各区、村牺牲的烈士的姓名、职务、出生乡里,共记载了98个村476位烈士的姓名。

碑文]

纪念碑的碑文洋洋洒洒共有近千字,现部分摘录如下:

我宛平党政军民在八年抗日战争中,贡献了莫大的力量。粉碎了日寇无数的进攻、扫荡、蚕食、“清剿”,反复地袭击敌人,消灭敌人,保卫了宛平,使宛平根据地日益扩大与巩固。尤其是脱离家乡的战士、英雄们,优秀的革命工作者们,他们为了保卫祖国家乡,曾牺牲了无数头颅,流了无数鲜红热血,卒以战胜日寇,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我宛平人民为庆祝抗战胜利,为纪念为国牺牲烈士,特建此碑以表扬烈士们英勇杀敌,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保卫祖国,保卫家乡的伟大功绩。每值七七,奉行纪念追悼,永垂不朽,是为至祷。

过往]

“从小就听老辈儿人给我们讲了很多抗日杀敌的故事,那个纪念碑也有很多年了”,距离宛平烈士纪念园不远的马栏村是斋堂镇里著名的红色山村,而土生土长在这里的村委会主任李秀民跟记者聊起纪念碑背后的故事时更是如数家珍,“我们马栏村是曾经北平西部宛平县八区的大村之一,当时有村民320多户1200余人。在冀热察挺进军进驻马栏的日子里,我们可是平西抗日根据地的模范村。”

当时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设在马栏村,为防敌特破坏,民兵就在村口、村外设了多处岗哨。陌生人进村必须要有路条,如果敌人进犯,哨兵就喊“做茶壶”,通知村里做好战斗准备。直到现在马栏村的村东头还保存了一处当年专门用于站岗的券洞式小房,当年很多村里的老人孩子都在那里站过岗。

李秀民还给记者讲述了一个村里发生的真实故事:1942年6月,百余名日伪军包围马栏村,他们将未转移的村民驱赶到村中央的空场,在戏台及西墙架起三挺机枪,威逼村民交出抗日家属,而最终得到的回答只是村民的沉默。日军队长赖野恼羞成怒,现场枪栓声响成一片。就在一场血腥的屠杀将要发生时,宛平县大队队长张德崇63岁的老父亲张兰珠挺身而出说道:“我是八路军家属。”赖野问他还有谁是抗日家属,张兰珠咬紧牙关再未发声。赖野随即用刀在张兰珠的脖子上抹了一下,又刺了两刀——为了避免全村父老被屠杀,张兰珠壮烈牺牲。1955年,毛主席亲自签发“永垂不朽”光荣纪念证送到张兰珠家属手中。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小小的马栏村里还有一座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这也是北京第一家由农民集资建立的村级陈列馆,是免费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之一。“我们这里保留了大量抗战时期遗址,包括挺进军司令部政治处、机要科、通讯科、弹药库等遗迹”,李秀民告诉记者,“除了九龙头山上的纪念碑,我们也想以保留遗址的方式纪念曾经在这片地区抗击日军的中华英烈,希望小辈儿们也能把我们从小听过的这些热血故事一代代传下去。”

怀柔道德坑弘德烈士陵园:“村子里家家是病房,户户住伤员”

现场]

怀柔县宝山镇道德坑村距离怀柔县城近3个小时车程,这里在解放战争时期隶属于冀热察军区。1946年6月至1949年初,冀察热辽军区后方医院二部驻扎在道德坑村,接收白河阻击战、冀热察战役、平津战役中受伤的革命战士,共接受伤员3万余人。由于当时条件简陋,道德坑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是病房,因缺乏救治伤员所需的药品及医疗设备,牺牲在道德坑村的革命烈士达3000多人,1947年建立道德坑烈士陵园,有600多名烈士长眠在这里。2005年初,宝山镇党委、政府出资对陵园进行了修葺改建,将掩埋在陵园周边的部分革命烈士遗骨迁葬在该陵园内,并命名为弘德烈士陵园。

走进弘德烈士陵园,这里依山傍水、松柏相依,一座白色大理石烈士纪念碑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更加肃穆庄严,而陵园中曾经的战地医院遗址以及遍布纪念广场周围的无名烈士墓碑更是让人心怀敬意。据怀柔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弘德烈士陵园园区面积近万平方米,目前完成的是一期建设,共有100余座无名烈士墓安放在此,下一步还将建设二期,预计还将有500余座无名烈士的遗骨迁葬在陵园内,让他们在青山绿水间安眠。

碑文]

位于陵园正中位置的烈士纪念碑上的碑文名为《铁血凝铸丰碑》,部分摘录如下:

宝山地区是京北革命老区,具有优良的革命传统。1940八路军挺进军第十团在团长白乙化率领下开辟平北,在怀柔东北部成立了丰滦密联合县,宝山寺一带建立了14区游击队,配合八路军与日伪军进行了多次激烈战斗,培养了很多抗日军民,成为抗日根据地。

1948年,在冀热察区这片热土上,进行了白河阻击战、冀热察系列战役、平津战役等。

1949年初,军区后方医院共接受伤员3万余人。由于当时条件简陋,道德坑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是病房,因缺乏救治伤员所需的药品及医疗设备,牺牲在道德坑村的革命烈士达3000多人,1947年建立了烈士陵园,有600多名烈士长眠在这里。他们用钢的意志,铁的鲜血凝铸了不朽的丰碑。

过往]

现在的道德坑村虽然距离市中心路途遥远,但依山傍水清灵秀雅得仿佛世外桃源,完全无法想象这里曾经是满目伤痛的后方医院。

今年84岁的李清蒲是土生土长的道德坑村人,1947年刚刚17岁的他就加入了八路军,“我和村里的伙伴主要任务就是负责照顾伤员,还有掩埋牺牲烈士的尸体,因为村里的壮劳力基本都上前线了,当时和我一起的护工还有八九岁、十二三的很多小孩子”,现在身体还特别硬朗、耳聪目明的李清蒲回忆起当年后方医院的情景至今还觉得揪心,“整整三年多,很多伤员都在这里救治,在这里牺牲,当时我们村家家户户凡是有房子都腾出来给伤员住,医院最多的时候伤员有八九百,很多烈士牺牲的时候也比我们大不了几岁。”

在李清蒲的记忆中,当年手术环境非常简陋,只是在手术台的上方搭一个大的布盖,“我们有时候在屋外边就能看到手术的全过程”,病房里传出的伤员痛苦的呻吟声让李清蒲至今都难以忘却,“当时麻醉药品奇缺,只有重大的手术才能用,一般伤员开刀动手术都没有麻醉针打,只能生忍”,李青蒲说,那时候一般伤口的处理方法就是把开水凉凉了,拿棉球清洗,然后用纱布包上,“重的才给撒点消炎粉。”由于医药的奇缺和手术条件差,很多伤员的病情难以控制,而最终为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每天都得往外抬牺牲的伤员,最多一早晨掩埋了9位烈士。”

据统计,道德坑烈士墓碑无法一一辨认,很多都是无名烈士,在此牺牲的有3000余人,其中600余人长眠于此。

现在李清蒲老人的重孙子都已经四五岁了,面对后辈儿他常常会和他们念叨起村里后方医院的故事,“不为别的,就是不能让他们忘本,要让他们知道现在的好日子是烈士的血肉牺牲换来的。”

 

来源: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 :左颖/文 甘南/摄 

 

相关阅读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